莎士比亞說,一個人的臨終遺言,就像深沉的音樂一般,有一種自然吸引注意的力量。當一個人直面死亡的時候,他就再是從前那個囿于世事的他,轉而變成一個思考人生的智者。
《相約星期二》是一個身患絕症的老人給自己的學生上的最後一堂課。書中雖然無處不在談論死亡,卻在這種哀傷之外,彌漫着生之感動。生活不是演戲,明白自己能夠承受死亡之後,也就更能用心活好當下。
圖書封面
這本書是一個老人和自己的學生讨論生活意義的課程合集。與衆不同的是,老人是教授莫裡.施瓦茨,他還是一個肌萎縮性側索硬化症患者,生命不過兩年光景;而學生,則是十幾年前已經畢業并且事業小有所成的專欄作家米奇.阿爾博姆。他們的課程持續了十四周,每一周都會探讨一個主題,而最後一課,則是老人的葬禮。
老人早就想好了在自己的墓碑上寫什麼:“一個終身的教師”。這個老人手握不多的時日,未曾抱怨生命,反而更用心地去感受每一天。或許,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聽一聽他這些面對死亡時獨特的感悟。
正如莫裡在書中所說,一旦你學會了怎樣去死,你也就學會了怎樣去活。
說實話,這本書在我的書架上已經默默地躺了兩年。這期間,書架上不斷有新書湧入,也不斷有書被我拿到書桌邊。書與人的相遇或許都是有緣分的,當我終于拿起這本《相約星期二》時,我想,是時候聽聽這個老人語重心長說的話了。
他們相約在每個星期二見面,談論的内容很寬泛,包括世界、金錢、愛、婚姻、原諒等十四個話題。有一件事情一而再再而三地被強調,直到我們的老教授确信自己已經講得透徹,他的學生已經明白,那就是愛。
詩人奧登說過,相愛或者死亡。莫裡時常念叨這句話,離死亡越近,他反而越能感受愛的力量。一個老人的愛,超越了時空和自我。看到世界上正在受苦的人他會難過,為他們遭受的痛苦哭泣。莫裡堅信幸福的婚姻能夠給人們想要的心理安全,所以當米奇帶着自己的妻子來見他時,莫裡叮囑他們要相信婚姻的重要性,家庭是每個人最堅強的後盾。
對于親人、朋友,莫裡總能用心傾聽每個人的聲音,全心全意地付出,完全投入地去感受每一種情感。如果有時自己深感痛苦,那就及時地跳脫出來,再看看其他美好的事情。
物質的煙雲終會散去,長存心間的永遠是真摯的情感。老人莫裡一次次善意地提醒自己的學生,提醒每一個匆忙趕路的人,别忘了身邊最親近的人,隻有愛能穿越生死,追求過多的物質隻會影響對生命的感悟。
說回來,為什麼人們對于财富、地位有這麼多執念呢?莫裡認為,這是文化帶給人們的桎梏,當别人不斷重複這些有多麼重要的時候,你也就開始相信自己真的需要那些來證明自己,真的相信那些外在的條件異常重要。逃避顯然無法解決問題,莫裡的辦法是盡量構建自己的文化體系,面對人生重大抉擇的時候,不要被别人的眼光左右,而是想清楚自己的需要。
這并不是讓人們變得更“佛”,也不是懶散的借口。我想,莫裡的本意是,不想讓人在臨終前有太多遺憾。隻有退後一步,想清楚自己想要什麼,對自己的人生有更多的自覺,才不會人雲亦雲,到最後發現所得并非所願。
有一次,他們談論到完美的一天應該什麼樣子,在莫裡看來,有可口的一日三餐,有三五好友聊天,能自如地跳舞,能悠閑地散步,看似普普通通的一天,實則是很多人難以企及的美好。這句話,你我說出來,都不會激起任何人思想的漣漪,可是莫裡不一樣,他每天都看到自己更加衰老的身體,他患的是神經系統疾病,身體會一步步不受控制,直到無法呼吸。他每天都和死亡打照面,不知道哪天會永遠離開,所以,他對于生活的體悟,會更讓人信服。
每個平凡的一天,都是不能再重複來過的一天,更是獨一無二的一天,值得我們用心去對待。
這本書語言平實,卻有一種娓娓道來直達内心的力量。人們總是很想知道,臨近死亡的時候,别人在想什麼,自己又會想什麼。這本書正是為了解決這個問題而來的。他就像時下盛行的雞湯文一樣,帶領每個人在深夜裡反思自己,得到了什麼,又失去了什麼,究竟什麼才是值得珍惜的。
可他卻不曾盲目地讓人去熱愛,他隻是不厭其煩地告訴你,人生值得你去用心體驗,無論是快樂的,還是悲傷的,都是生命饋贈的禮物。
就像餘秋雨在序中所說,即便大家都接受了他的課程,但是,“他隻是一位普通的老師,講了一輩子課,最後一課有關人生。”
親愛的朋友,你會在這堂課中,想到什麼呢?
我是松間明月,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正是讀書好時節。關注我@明月共讀書,一起讀好書,豐盈人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