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一生癡絕處在徽州

一生癡絕處在徽州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9-06 03:22:31

一生癡絕處在徽州(雨中尋夢到徽州)1

在宏村南湖,學生們正畫着眼前的風景。 黃西蒙攝

3月31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安徽屯溪主持阿富汗鄰國與阿臨時政府首次外長對話會。屯溪因而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以屯溪為代表的皖南風情呈現着濃郁的徽派風格,從古至今,此處都是風景秀美、人傑地靈的寶地。最近我在屯溪、歙縣、黟縣、休甯多地旅行,感受到皖南風情的獨特魅力。

雨霧中的黃山

屯溪是黃山市區,平靜的新安江穿城而過。暮色降臨後,熙熙攘攘的人群湧上街頭。黃山市基本沒有工業,主要經濟收入都靠旅遊,因此當地生态環境極佳,長年空氣質量指标位居全國前列。漫步在黃山市街頭,會讓人感慨這是休閑寶地,尤其是久居大城市的人,來到黃山可以暫時放下繁忙與憂愁,調養身心。

黃山風景區如今已經是十分成熟的旅遊景點。古人說“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嶽”,正是對黃山風景的真實贊歎。事實上,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這“五絕”,就足以讓黃山獲得“天下第一奇山”的稱号。

很不巧的是,我登上黃山的時候,正逢天降大雨,也因此看到了不尋常的黃山風景。當個體置身于霧氣彌漫的山林中,如同踏入仙境,自己也與整座奇山融為一體,天地在此都化成了白色的世界。

舉世聞名的黃山迎客松,在山雨水霧之下,變得更加遒勁有力。迎客松有超過800年的曆史,不僅是黃山的象征,也早就成為中國文化的一張名片。當地設置專人呵護迎客松,對其健康狀況也會定期檢查。

以迎客松為代表的黃山松可以在嚴寒酷暑中生存,甚至能從石頭縫隙中生長出來,它向陽而生的姿态,被曆代文人墨客賦予了特别的精神:有強勁的生命力,在風雨與時光面前,它一直傲然挺立。

在黃山上下,我也看到一些與迎客松外形相似的松樹。它們大多生長在懸崖峭壁上,筆直的軀幹刺向天穹,而另一側則向着陽光長出枝葉,顯出昂揚向上的生命力。

置身于雨中的黃山,遠方的群山在濃霧中時隐時現,近處的奇石籠罩了層層紗衣,更增添了些許神秘色彩。即便是乘坐纜車,想達到黃山的光明頂,登上這座海拔1860米的高峰,也需要徒步幾小時。

光明頂上有一座天文台,旁邊還有一處觀景台,可以在此觀賞黃山的奇境。不過,因為當時暴雨如注,山頂氣溫很低,遠方的奇石峻嶺十分模糊,隻有近處的陡崖與奇松在雨簾中展現着獨特的身姿。

其實,即便在晴空萬裡之時,黃山也經常雲霧缭繞,仙氣飄飄,正是這種模糊的視覺效果,讓黃山的風景有了某種“欲說還休”的味道,也讓人更加回味無窮。

探訪徽州古城的蹤迹

位于黃山市區東北部的歙縣,是徽州古城所在地。這裡是徽州文化的發源地之一,也是古往今來交通要道。這塊24.7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蘊藏着上千年的曆史故事。從秦朝開始,就有人在此定居,唐代之後,居民增多,文化繁盛。如今,徽州古城已經開發成了比較成熟的旅遊區,但仍有很多居民住在裡面,老街小巷中,盡是歲月淘洗的痕迹。

我從徽州古城西門進入,很快便看到許國石坊。這是一座石頭牌坊,上面有“大學士”三個大字,故又稱“大學士坊”。與常見的“四腳牌坊”不同,它有八根立柱。實際上這座牌坊更像是中間镂空、沒有穹頂的矩形建築,其形狀在中國的古牌坊中獨樹一幟。

據說這是為了紀念許國而建的。這位明朝重臣出生于歙縣,在嘉靖四十四年考中進士,後來做到武英殿大學士,曾參與雲南大小金川平叛,對朝廷立下了功勳,其文武成就都很高,谥号文穆。

許國的故事隻是漫長而燦爛的徽州文化中的一個曆史瞬間。

徽州地處安徽、浙江、江西三省交界處,因為山地多,水資源豐富,古代有些躲避中原戰亂的人就選擇定居于此。隋唐之後,徽州文化走向興盛,明清時期更是鼎盛,不論是徽州的詩詞歌賦,還是筆墨紙硯,都是文化之精華。更不必說徽州獨特的建築風格,在世界建築園林之中都有一席之地。還有走遍天下的徽商,傳播了獨特的徽州文化,也提升了徽州的知名度。

其實,在今天的行政區劃中,并沒有一個“徽州市”,徽州更像一個文化地理觀念。文化地理意義上的徽州,包括歙縣、黟縣、休甯、婺源、績溪、祁門六縣,但如今績溪已經劃給安徽宣城市,婺源劃給江西上饒市。雖然徽州作為一個獨立的行政單元,沒能完整地繼承古代的“地盤”,但其文化認同感一直存在。

宏村古村落

黃山市下轄的黟縣,有徽派建築風格集萃地宏村。早在南宋時期,宏村就已有人煙,此後數百年,不論外部是否戰火紛飛,宏村都是平靜的港灣,當地建築因此免于戰火的破壞,讓不少曆史傳統保留下來。

從宏村西門進入,就看到一群學生坐在南湖之畔,對着眼前的南湖書院與清澈的湖水,在畫布上潑墨塗彩,一幅幅生動鮮活的畫作由此産生。來寫生的年輕人大多來自周圍的學校,而他們的畫作,也吸引了不少遊人駐足欣賞。

踏着石頭搭成的小徑,我來到南湖書院門口,這是宏村最知名的建築之一。南湖書院是典型的皖南風格建築,清代嘉慶年間,志道堂、文昌閣、會文閣、啟蒙閣、望湖樓與祗園,共同組成了這座書院。雖然如今這座建築已經長出了歲月的痕迹,但昔日前輩們的琅琅書聲,似乎猶在耳邊回響。如今生活在互聯網喧嚣世界裡的我們,恐怕已經很難想象在書齋裡平靜讀書的感覺了。當我們與自然萬物的關系,從古典的“與天地融為一體”,到如今工具化的讀書模式,割裂自我與自然關系,再看到南湖書院這樣美妙的景象,是不是有種失落感呢?

隐逸之美

黃山市有不少古村落,有些古建築遺迹尚存,有些隻留下古香古色的地名。但是,即便是古地名,若能親臨現場,也能從風景中發現不尋常的蹤迹,汊口村就是其中之一。

古代的汊口村可謂文化繁盛:有進士程珌,《宋史》專門為其列傳,還有武狀元程若川,在南宋抗金曆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筆。

不過,今天的汊口村已經沒有這些曆史名人的遺迹了。這是一個平靜的村子,卻很有上世紀鄉村的感覺。你可以感受某種古典而甯靜的氣息。置身其間,我忽然想起了陶淵明筆下的桃花源。陶淵明曾做過彭澤縣令,生活區域距此并不遙遠。或許,陶淵明也曾聽人說起這裡。

“久在樊籠裡,複得返自然”,陶淵明向往的田園生活,難道不也是今天的我們,面對紛擾世事時渴望尋求的世外桃源嗎?雖然普通人難以達到隐逸的狀态,但從繁華都市中偶爾抽身出來,在尋訪古迹的路上,邂逅汊口村的隐逸之美,也是一次返璞歸真的奇妙之旅。(黃西蒙)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