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篇承接(老子的修行方法是怎樣的?)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關于道,老子給我們再次上一堂意義深遠的課程,一定讓我們重新認識。世人眼前呈現的是一地雞毛,但世人需要的是那隻雞。耳目是感覺器官,不是認知主體。世間萬象隻是一地雞毛,但在世人耳目面前,似乎就是那隻雞。世人誤用感覺器官,這是世人最大的損失。世人還在問:“道在哪裡?拿出來給我看看!”
世人振振有詞,真是“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俗人的昭昭,是耳目昭昭,不是真心昭昭。俗人察察,是感覺器官察察,不是真心察察。《道德經》就是要讓真心昭昭察察,不是讓耳目昭昭察察。凡夫耳目不見道,非常着急,怎麼辦?此章老子宣說道的真谛,讓道的光輝照亮凡夫的心。
《道德經》第二十一章
第一段:孔德之容,唯道是從。
第二段:道之為物,唯恍唯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
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第三段:自古及今,其名不去,以閱衆甫(父)。
吾何以知衆甫之狀哉?以此。
此章經文分三段。
第一段經文:孔德之容,惟道是從。
《道德經》的名稱曆來有争議,古代稱為“老氏言”、“老子”。帛書出土以後,有人改稱為“德道經”。這一句讓《道德經》得到正名,“老氏言”就是《道德經》,《道德經》就是老子心中的二大主題,就是經典的正式名稱。
《道德經》宣說以道為核心,以德為輔的文化、修行體系,這個體系與孔子的孝道是華人的精神之源。“德道經”就成為以德為核心,以道為輔的文化、修行體系,那不是老子的本懷。
河上公注:”孔,大也“。範應元注”孔,甚也“。孔德就是盛大之德,簡稱大德。佛教高僧稱為大德,原來稱為孔德,因與孔子之名重複而改。容即象,即後文的物、象、精、真、信五象。孔德之象,一直緊随道的真身,德好像是道的影子。
道站立,德也站立,道行走,德也行走。莊子叫有待。老子說道“獨立而不改”,道是宇宙中的唯一獨立者,是無待的。德不是獨立的,而是跟随道的。道是獨立的,德是不獨立的,但道與德是不可分離的。這就是經文“孔德之容,惟道是從”的含義。
華夏文化的道系統和德系統不可分離,一旦分離華夏文化系統就散裂了,就會導緻不能指導華人修行,改善人格的嚴重後果。此句理順了道與德的關系,為弟子們學習《道德經》确定了名相,不至誤解。高亨認為“容”是“搈”(攪動)的借字,誤。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