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為什麼不喜歡呵呵

為什麼不喜歡呵呵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18 19:22:04

為什麼不喜歡呵呵(為什麼呵呵會傷人)1

漢語言博大精深,拟聲詞何其之多,在日常的網絡聊天裡,我們常用“哈哈”、“嘻嘻”、“嘿嘿”表達心情,均能令雙方皆大歡喜,但唯有一個詞是大家公認的“冷場利器”——那就是“呵呵”。在網友評出的年度最傷人聊天詞彙中,“呵呵”名列第一。網友們表示這個詞意味深長,能讓人憋出内傷,甚至有人這麼評價“呵呵”——這個詞隻有一個用處,就是用來以最大的效果激怒對方,踐踏對方全部的熱情——一個詞的殺傷力,竟然可以大到如此程度!

你我是不是都有被“呵呵”的經曆?記得有一次和朋友在QQ上說起一件趣事,我興緻勃勃地發表了一大通觀點,然後眼睜睜地看着“呵呵”兩個詞跳出來他的對話框,頓時語塞,仿佛輕描淡寫地被狠狠摁下了個句号,想說的話都被掐斷在半空中,那種感覺難受憋屈極了。“呵呵”看似笑面佛般無害,卻好像都藏匿着這樣一種情緒:不感興趣,拒絕深入,冷淡漠視,到此為止。一句“呵呵”,涼飕飕,又冷冰冰的,漫不經心地就讓人陷入一種被動的心理困境。

為什麼“呵呵”會傷人?而且為什麼是越親近的人越會被對方的“呵呵”傷害?我覺得這可以歸結于,這個詞代表了一次被擊潰的互動。從客體關系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世界萬物都如同鏡子,人成長的驅動在于從中确認自我的存在,穩定平衡的互動如同清晰的鏡面,讓人能看到自己的位置,而一旦互動發生傾斜,或者幹脆一方停止回應,那麼鏡面就扭曲了,讓人彷徨而迷惑,存在感也岌岌可危。

“互動”對我們的意義如此重要,因為正是”互動”産生的邊界,勾勒出了世界的樣子。你有過在曠遠的深山中大喊着聽回聲的經曆嗎?你高喊一聲“喂”,送入層層疊疊的雲霧之中,然後豎起耳朵,聽着那聲“喂”悠悠蕩蕩地被送回來,你樂此不疲于這樣的遊戲,聽着自己的聲音在山谷間跌宕,一個追趕一個,波紋一般漾開,餘韻袅袅。“回音”遊戲的心理象征是深刻的,這聲回音被寓以雙重的含義,第一,山在那裡,所以聲音才會折回,第二,我在這裡,所以我才有感知。如果你試着回想一下,會發現在聽到回音的那一刻,你的心境是如此踏實和喜悅,因為這一紐帶,深深聯接了自我的存在與世界的存在,這幾乎是一切關系的雛形。

我們并不是一開始就懂得與這個世界相處的。發展心理學的觀點是,對于一個剛脫離母體不久的嬰兒來說,世界是一片混沌,他分不清物與我的區别,随着母親乳頭的得到與失去以及滿足與挫折的不斷适合,才開始了初步的辨别性感覺。大聲哭泣,媽媽會來擁抱,咯咯地笑,家人會來逗他,觸碰鈴铛,鈴铛會叮咚作響,摸摸球,球會滾到一邊⋯⋯通過這些互動,嬰兒才漸漸明白,原來有個“我”在這裡,而世界和這個“我”是有聯系的,這就是對象關系的開始。

在嬰幼兒自我發展的時期,他們的思維邏輯是和成年人不一樣的。在他們的世界裡,萬事萬物都不是以客觀事實,而是以自我的感知為前提而存在。比如他看到一個蘋果,那麼蘋果就存在,如果他看到蘋果滾到了箱子後面,那麼他就會認為,箱子後面的蘋果消失了,不存在這個世界上了。媽媽如果在他面前躲到了他看不到的地方,他會害怕的哇哇大哭,因為他擔心媽媽就此消失了。他們是如此的不安,要花很長很長時間,他才會明白,外界的事物是可以穩定存在的,不會因為他一時感知不到而消亡,而這個過程,需要長久穩定的互動關系,才能把幼兒和世界緊緊聯結起來,讓他對自己和外物的存在有十足的把握。

最理想的互動情況,是母親以幼兒的感受為中心,給予他們共振一般的積極回應與關注。因為母嬰關系是後來一切關系的雛形,唯有它能帶來愛、安全、滿足,才能建立深深的自我存在感。在公車上看到的一幕曾深深地震動我:一個幼童撒嬌地喊媽媽,分明已經在媽媽懷裡,但還是一聲一聲地叫媽媽,他叫一聲,媽媽就應一聲,叫了十幾聲,媽媽就毫不遲疑地應了十幾次,語音慈愛,非常有耐心,最後幼童心滿意足地抱住了媽媽。

在親子互動中得到充分滿足的孩子是幸運的,他們長大之後比較容易和周圍的人産生共鳴,具有良好的同理心,存在感十足。如果在親子互動中,媽媽的反應與孩子所關注的完全不相關,比如孩子說“媽媽你來看這朵玫瑰花”,媽媽卻說“你的手真髒”,這種反應被存在主義精神病學家萊因稱為“無關反應”,如果孩子經常得到父母的無關反應,甚至是漠然對待,會産生巨大的虛無感,無法确認自己的存在,自我支離破碎,用萊因的名詞叫做“存在性焦慮”。

長大成人之後,“存在性焦慮”或多或少地藏在許多人的内心深處,成為了隐秘的患處。幼兒以一次又一次的呼喚來以對方确定自己的存在,這種原始的方式,即使在長大之後也沒有完全消逝,想想那些熱戀中的人們,是不是都在一次次呼喚對方,強烈渴望得到肯定和共情,若是戀人的回應遲來,輕者要一次次查看電話和短信,重者則陷入恐慌和失落之中,這種情景就仿佛退化到嬰幼兒時期潛意識的世界裡,很怕在混沌之中找不到自己,無所定向,無所歸宿,被龐大的外界吞沒了。

穩定恒久的互動關系,在幼兒和戀人之間都被擴大了數百倍的需要,但即使是普通成年人如你我,總是佯裝若無其事,但内心深處其實也沉睡着這樣的願望:問有所答,目有所視,聽有所聞,我所有的感覺,都會被對方深深地接納,不被忽略,永不挫敗。

一句“呵呵”,大概都是對這種幻象的破敗吧。之所以有人為它拍案有人為它掀桌,甚至引發分手大戰,都是因為它戳中了我們心中隐匿的恐懼——堕入“我不存在”的虛無世界。憤怒本身就是一種在追逐存在感的方式,它的潛台詞是:“我都如此生氣了,你該曉得我的存在了吧。”而富有共情能力的人,也絕不會輕易用“呵呵”來讓所愛的人産生挫敗感的。如何與人互動,如何與這個世界互動,這是溝通能力的根本,也奠定了一個人是否懂得給予愛與接受愛的基礎。

專注讓人滿足,淡漠帶來傷害,這就是聊天止于“呵呵”的原因。語言的魔力在于,它們是打開心靈隐秘的鑰匙,愛與傷害一線之隔,心靈的強大堅韌與纖細敏感都超乎人們想象。存在感是人一生尋求的課題,也絕非充沛的語言就可以安撫的,能被一句“呵呵”擊潰的安全感和存在感需要警醒,集體被“呵呵”的時代,一方面折射出對肯定和接納的渴望,另一方面則足夠映射出時代的焦慮和對共情的質疑。

在你不想被“呵呵”的同時,是否又“呵呵”了别人呢?但願語言背後的肯定和善意,能代替忽略與蔑視,找到你我應在的位置,内心安穩強大,勾勒出世界和彼此的清晰模樣。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