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史書的時候,偶爾會看到特别熟悉的名字,而這個熟悉的名字給我的印象,往往與史書中大不一樣。
有這麼一個人,年少入仕,被派到基層去當縣令。
當時那個天下吧,窮的厲害,百姓手裡交不上稅,國庫還異常的空。
那錢能去哪呢?
還不是層層盤剝,都落進各種小吏的兜裡了。
此人很敏銳,快速解決了小縣城的這個弊病,後來見到丞相,丞相賊賞識他,說東南竟然還有這樣的人才。
于是留京工作,時不時上倆折子,怼怼奸臣。
某次怼人的時候,怼的忘乎所以,說你這個人簡直就是指鹿為馬。
這就不太行,怼得不講究方式方法,你說奸臣是趙高,那皇帝豈不就是秦二世?
皇帝顯然就不高興了,說你滾犢子吧。
是所謂,伴君如伴虎啊。
我們這位書生就很傷,又去了窮鄉僻壤提點刑獄,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這麼多人外放,都是去提點刑獄……
而又恰巧,提點刑獄的時候又會碰見叛賊作亂。
當然,這位書生是真的書生,武功不高,去平叛随時可能會死。
書生猶豫過,但他還是去了。
皇帝說,這是仁者之勇。
或許是仁者之勇的加成,書生用兵穩妥,為人又正直,竟然深得士卒愛戴,率軍把叛将給打回去了。
皇帝由此改觀,覺得這書生能打仗,可以用。
把他又調去了北方,随時準備迎敵。
可惜那會兒當權的丞相雖然力主北伐,但專權無道,排擠良臣,倘若他真有本事也便罷了,偏偏還打仗賊蠢。
書生罵了半天,朝廷絲毫不理,于是心灰意冷,年紀又大,隻好上書退休。
沒想到退休之後,當權的丞相還不死心,還要折騰,一遍遍就要北伐。
還要啟用另外一個六十八歲的老臣,來當樞密院都承旨,全權指揮軍事。
這位老臣大家也很熟悉,姓辛,名棄疾。
隻是很不幸,老辛好不容易有次機會搞波大事,未及上任,就病死家中。
而聽到還要出兵的消息,我們七十多歲的書生也忍不住了,垂死病中驚坐起,給朝廷上了一封折子。
“韓侂胄奸臣,專權無上,動兵殘民,謀危社稷,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唯有孤憤!”
又書十四言别妻子,筆落而逝。
這位一生清廉,家無餘财的老書生,就這樣也死了。
其實這樣一份簡曆不是特别出彩,朱熹是他舉薦的,算是最出名的政績。
但我們應該确實都聽過他的名字。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
這詩是他寫的,老書生名叫楊萬裡。
在看到他生平事迹之前,我從來都以為楊萬裡是個山水田園詩作者,那種躬耕隴畝,笑傲江湖的學問家。
而事實上,臨死前的那一封折子,才是楊萬裡的本來面貌。
“吾頭顱如許,報國無路,唯有孤憤!”
人物簡介:楊萬裡::1127--1206,字廷秀,号誠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縣)人。南宋傑出的詩人,漢族人。一生力主抗金,與範成大、陸遊等合稱南宋“中興四大詩人”。
今存詩作4200餘首,不少抒發愛國情思之作。其《初入淮河四絕句》、《舟過揚子橋遠望》、《過揚子江》、《雨作抵暮複晴》等詩,撫今追昔,即景抒懷,思想性和藝術性都相當高。也寫過一些反映勞動人民生活的詩,如《竹枝歌》七首寫纖夫雨夜行船,《圩丁詞十解》寫築堤圩丁,以及《插秧歌》、《憫農》、《憫旱》、《農家歎》、《秋雨歎》等都從不同角度表現出對農民艱難生活的同情。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