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沖在抗疫一線?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幹力量,是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是高校中與大學生聯系最緊密、互動最頻繁的教師群體在東北師範大學,有這樣一群“身兼數職”的女輔導員,她們是女兒,是妻子,是母親,亦是老師但在疫情嚴峻的情況下,在封校封寝号角吹響的那一刻,73名女輔導員不約而同集結在一起,選擇放下其他身份,成為巾帼戰士,沖鋒在抗疫一線,用實際行動诠釋了何為心懷家國,何為師之大者,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教師沖在抗疫一線?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高校輔導員,是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幹力量,是學生成長成才的人生導師和知心朋友,是高校中與大學生聯系最緊密、互動最頻繁的教師群體。在東北師範大學,有這樣一群“身兼數職”的女輔導員,她們是女兒,是妻子,是母親,亦是老師。但在疫情嚴峻的情況下,在封校封寝号角吹響的那一刻,73名女輔導員不約而同集結在一起,選擇放下其他身份,成為巾帼戰士,沖鋒在抗疫一線,用實際行動诠釋了何為心懷家國,何為師之大者。
劉晨:學生在哪,我就要守護在哪外國語學院輔導員劉晨和丈夫均是東師學工隊伍的一員,在剛知道封控駐校管理的消息時,她們也曾陷入兩難的抉擇:一面是心髒不好的婆婆和3歲的兒子,一面是她帶的92位研究生。
如此境況下,劉晨與丈夫猶豫過,也徘徊過,但疫情蔓延,責任所在,“作為共産黨員,特殊時期更需使命擔當。學生在哪,我就要守護在哪!”下定決心後,她與丈夫雙雙入校,毅然決然把3歲的幼子交給患有腰椎盤疾病的姥姥照看,來到自己的學生身邊。
由于事發突然,劉晨隻能住在辦公室,沒有床,就打地鋪,沒有水房,就在廁所接水洗漱……“不漏一人,不留死角”信息排查,密切關注學生思想狀态,緩解學生焦慮心情,分享入校教師、志願者的生活日常……從封校至今,劉晨從未晚上十二點之前睡過,對自己的要求也從未放松。
夜深人靜之時,聽着3歲兒子奶聲奶氣的留言:“媽媽,你什麼時候能回家抱抱我?”她都忍不住辛酸落淚。每次忙完工作,兒子已經睡下,劉晨隻能把對兒子的想念深埋心底,收拾好心情,準備第二天的戰鬥。
在這特殊的時刻,她無法擁抱自己的寶貝,卻用母親般的溫暖陪伴守護着東師的“孩子們”。她的學生說,“隻要有輔導員老師在,我們就心安。”
張婧甯:學生健康安全,是我最大的心願3月17日下午,地理科學學院90後輔導員張婧甯像往常一樣,協助三舍B區臨時黨支部書記,到校醫院領取全樓1700名學生所需的十幾箱防護物資,齊腰的一垛垛箱子裡裝滿了口罩和抗原檢測試劑盒,需要在指定時間内發放完畢。
蹲下、搬起、裝車、關門,防護物資不斷裝上了車。突然張婧甯感到右手一陣劇痛,擡手赫然發現,右手小拇指的半截指甲不見了,粉色的肉袒露出來,鮮紅的血液不斷湧出……原來是小拇指被車門夾到了。
十指連心,但張婧甯卻想着“得盡快把這些防護物資交到學生手中”,她強忍傷痛,隻是用面巾紙簡單包紮了一下,最終快速及時地把防護物資交到了學生手中。
住校十幾天來,信息排查、關心學生……張婧甯平均每天隻休息四五個小時。在校醫院裡,醫生囑咐雙眼布滿血絲的她,“低血壓、輕度貧血,要多休息。”曾經,張婧甯也是父母呵護的柔弱女子,現今,憑着對學生滿腔的愛,她用自己纖削的身軀為學生築牢安全防線,“學生健康安全,是我最大的心願。”
地力富紮:我們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在東北師範大學,有41個民族的2323名少數民族學生。疫情期間,他們日常的生活起居、飲食情況也牽動着學校領導的心。
政法學院2020級本科生輔導員、維吾爾族姑娘地力富紮被學生親切地稱為“地姐”。疫情之下,她把千裡之外來看望她的母親安置在校外出租屋,自己主動請纓入駐學校,選擇與學生在一起。在學校,她除了要管好自己211名學生,還是淨月校區夏華公寓81名少數民族學生的“大家長”。
夏華公寓81名少數民族學生來自不同的民族,分散于73個宿舍。每次準備他們的餐食時,地力都不厭其煩地與其組建的“石榴籽學生志願服務團隊”,按照不同民族學生的飲食習慣,認真分揀、有序分發,确保每個餐盒都不發亂、發錯,讓每名少數民族學生都能吃到可口的飯菜。
“五十六個民族一家親,我們要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奮鬥。”地力由衷地說道。
孫佳瓊:我要堅守在陣地上,為學生提供可靠港灣“隔離人員是否有更新?學生身體狀況是否健康?哪些學生有急需的物品?……”淩晨一點,環境學院輔導員辦公室的燈還亮着,忙了一整天的孫佳瓊老師還在整理學生的流調情況。
作為一名環境學院輔導員,孫佳瓊除了負責72名學生的思想動态、安全管理、就業指導、信息排查等工作,還承擔着教授“環境污染與人類”通識選修課的教學任務。面對防控疫情的召喚,她主動聯系學院領導,堅決要為學校疫情防控工作貢獻一份力量。
靜态管理期間,“停課不停學”。“環境污染與人類”這門通識選修課是面向兩個校區200餘名本科學生講授的,自由校區的學生大多為理科生,淨月校區的學生大多為藝術生。
“想教一門課不難,但想教好一門課不容易”,90後“新手老師”孫佳瓊花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查閱資料、設計與課程相關話題,用心向老教師學習……“即使教的是同一年級的學生,也要設計兩個不同版本的教案。”
每天,面對大量的輔導員工作和教學任務,孫佳瓊很想把一分鐘掰成兩分鐘用,她有時也很累,但卻無怨無悔,“我要堅守在陣地上,為學生提供可靠港灣。”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衆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在東北師大的學工隊伍中,還有許許多多這樣的輔導員。有人化身“快遞員”,為學生們采購生活用品;有人變身“搬運工”,搬運數以萬計的盒飯;有人成為“巡查員”,絕不放過每個樓宇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有人變為“心理健康員”,像鄰家姐姐一樣與有需要的學生“煲電話粥”……
不負時代,不負韶華,師者仁心,愛與責任蘊芬芳。她們,甘為桃李獻芳華;她們,将奉獻銘刻于内心;她們,為學校戰“疫”注入堅實力量;她們,用東師的“四實品格”書寫新時代的奉獻與擔當。
歡迎關注"東北師範大學招生辦"頭條号,獲取關于首批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東北師範大學的最新精彩資訊!
素材來源:東北師範大學官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