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說明文題的解析

說明文題的解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25 21:25:15

六個梳理,輕松解讀說明文

——以五年級上冊《松鼠》為例

景甯畲族自治縣民族小學 楊英平

說明文題的解析(輕松解讀說明文)1

什麼是說明文?

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的文章體裁,具有科學性、條理性、生動性等特點。按語言風格分類,說明文可分為平實性說明文和文藝性說明文( 科學小品文)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教材為例,《太陽》《鲸》等為平實性說明文,此類文章具有平實樸素的特點,簡潔明了地介紹科學知識和事物,并采用多種說明方法闡述事物的變化發展過程;《松鼠》《新型玻璃》等為文藝性說明文,此類文章筆調極具文藝性,融科學性、知識性、趣味性于一體。文藝性說明文與其他說明文類型不同,它采用文學的表現手法運用生動、形象的方式說明事物,易引起讀者興趣。(此段為網上摘抄)

說明文的解讀一般思路:

一、梳理對象

題目往往傳遞了很多信息,如說明文,題目一般就是說明的對象,松鼠是說明的對象,往往可以利用課題激發興趣和猜讀:1.你見過松鼠嗎?2.你對松鼠有哪些了解呢?3.你想用什麼詞語形容松鼠?……

說明文題的解析(輕松解讀說明文)2

二、梳理字詞

拿到一篇課文,不可或缺的一環是對字詞的梳理。

1.要求會認的字:馴、矯、歇、杈、藓、狹、勉、錐,其中“杈、錐”是翹舌音,易讀錯。說課時重點關注易讀錯字。

2.要求會寫的字:鼠、秀、玲、珑、歇、窩、滑、拾、狹、勉、梳,其中“鼠、歇、梳”等生字,容易寫錯。說課時重點關注易寫錯字,甚至是示範書寫一兩個。

說明文題的解析(輕松解讀說明文)3

三、梳理知識

1.梳理信息

說明文往往一個段落說明一個方面内容,可抓住關鍵語句或者詞語梳理,例如:

第一自然段,抓住“松鼠是一種漂亮的小動物,乖巧,馴良,很讨人喜歡”關鍵句梳理,圍繞“漂亮”一詞寫了松鼠的面孔、眼睛、身體、四肢、小面孔、尾巴、吃相。

第二自然段,抓住關鍵詞“活動”寫了松鼠的活動範圍,抓住“夏夜、白天”寫了松鼠額的生活規律。

第三自然段,抓住關鍵詞“警覺”寫了松鼠十分機敏警覺,抓住關鍵句子“松鼠在秋天拾榛子,塞到老樹空心的縫隙裡,塞得滿滿的,留到冬天吃。”寫了松鼠的秋存冬糧。

第四自然段,抓住關鍵詞“搭窩”寫了松鼠搭窩的經過。

第五自然段,抓住關鍵詞“一胎生三四個、過了冬就換毛、幹幹淨淨”等詞語概括出寫了松鼠的生育情況、換毛時間及顔色變化、愛幹淨。

拿到一篇說明文,千萬不要急着寫教學設計,先通讀一到兩遍,逐段梳理說明了說明對象的什麼内容,進而整合這些信息,才能清楚地知道課文的主要内容。

2.整合信息

通過對以上信息的梳理,我們可以進行整合,可以發現作者是通過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來說明松鼠的。我們可以用下圖來整合信息。

說明文題的解析(輕松解讀說明文)4

梳理信息、整合信息是說明文解讀的第一步,有了這一步,評委會認為你有文體意識,高看一等。因為時間太過簡短,雖然不能十全十美地解讀出說明文的全部信息與内容,但是,至少向評委傳遞我是有文體意識的。

接下來,解讀說明文的語言特色。

說明文題的解析(輕松解讀說明文)5

四、梳理言語

“文體”屬于語言使用的範圍。“語言”才是所有文體的本真所在。說明文體的教學需要把握文本所承載的科學知識,還要引導學生關注知識背後的語言文字。

1.梳理準确性的言語

葉聖陶先生說,說明文就是要“說明白”,要忠實于事物的客觀性和知識的準确性。說明文的言語特色需要用心體察,忽略了這一點,說明文往往就會異化成科學課或思品課了。說明文以說明介紹事物為主,語言準确,包括表示時空間、數量、範圍、程度、特征和性質等詞句,都必須準确無誤。因此,教學時要抓住這些詞語進行咀嚼、對比,讓學生充分感受說明文用詞的準确性。

它們在樹上做窩,摘果實,喝露水,隻有樹被風刮得太厲害了,才到地上來。在平原地區是很少看到松鼠的。

它們是十分警覺的,隻要有人觸動一下松鼠所在的大樹,它們就從樹上的窩裡跑出來躲到樹枝底下,或者逃到别的樹上去。

句子中的“隻有……才……”“躲、逃”“很少”“隻要……就……”等詞語,很好地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确性、科學性,保持着此類文體特有的嚴謹的科學态度。

2.梳理趣味性的言語

說明文還有生動化、形象化、趣味化的語言特色。《松鼠》中“它們面容清秀,眼睛閃閃發光,身體矯健,四肢輕快。玲珑的小面孔,襯上一條帽纓形的美麗尾巴,顯得格外漂亮。它們的尾巴老是翹起來,一直翹到頭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涼。它們常常直豎着身子坐着,像人們用手一樣,用前爪往嘴裡送東西吃。可以說,松鼠最不像四足獸了。”

之中的“清秀、輕快、帽纓形、歇涼、像人一樣”這些詞形象地說明了松鼠的特點,使得原本可愛的松鼠變得更加可愛,也使科學語言變得通俗化、趣味化了。教學時如能緊扣這些語言,語文味也就凸顯了。

3.梳理邏輯性的言語

說明文體進行語言訓練,需要解決的是引導學生明白如何運用一定的語言去表達一定的内容,再憑借對内容的把握,品味語言的妙處,進而獲得語言運用的規律、技巧。

如,不像山鼠那樣,一到冬天就蟄伏不動。

學生一下就會捕捉到這是在講松鼠冬天的活動,理解了這是兩者在“作比較”,進而引出十分警覺。

如,它們搭窩的時候,先搬些小木片,錯雜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幹苔藓編紮起來,然後把苔藓擠緊、踏平,使那建築物足夠寬敞、足夠堅實。

裡面的“先”“再”“然後”的邏輯性非常強,如果再設計類似的題目,例如,請你用上“先、再、然後”這樣的詞語說一說自己喜歡的小動物是如何吃東西的,學生就能有效地進行了語言的遷移,學生收獲了知識,也收獲了語言。

說明文題的解析(輕松解讀說明文)6

五、梳理表達

1.梳理邏輯語序

說明文的語言确切、簡潔、通俗,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在每個句子的内部以及句與句之間都有密切的聯系。解讀時,理應注意這樣的語句。

例如,它們搭窩的時候,先搬些小木片,錯雜着放在一起,再用一些幹苔藓編紮起來,然後把苔藓擠緊、踏平,使那建築物足夠寬敞、足夠堅實。

說明文中通篇的邏輯性同樣存在,如《狼與鹿的故事》《飛向藍天安的恐龍》。教學中,教師可以從整體或局部上梳理說明文的内在邏輯結構,這樣梳理在教學師就能有的放矢。

2.梳理結構順序

說明文教學應有更多的關于布局謀局的學習,學習說明文的行文脈絡、表達順序和文章結構。

說明文的布局謀篇很豐富:

如《恐龍的滅絕》全文是按總分總的順序寫的,中間分述部分又采用并列結構來寫;

如《電腦住宅》按照“大門外——門口——會客廳——廚房——卧室——浴室”的順序把電腦住宅介紹得一清二楚;

如《新型玻璃》是按照不同種類的玻璃其不同用途,進行分别介紹的;

如《假如沒有灰塵》,則是全文以“假設”的口吻展開。

如《松鼠》按“總分”的結構編排内容,先總寫“松鼠是一種漂亮的小動物,乖巧,馴良,很讨人喜歡。”接着寫松鼠外形、活動區域和生活規律、十分警覺、如何搭窩等。

在解讀中中,比較常見的做法是抓住文中的總起句、總結句、中心句等關鍵句子,較快地幫助自己理清文章的脈絡。

3.梳理表達方法

說明方法是說明文教學繞不過去的本體性知識: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打比方、列數字、作比較等,這是平實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為了說明的具體生動形象,往往會用拟人、比喻(打比方),同時也會用上形容詞等。

如《松鼠》中,就大量用了拟人、打比方的表達手法。

它們面容清秀,眼睛閃閃發光,身體矯健,四肢輕快。玲珑的小面孔,襯上一條帽纓形的美麗尾巴,顯得格外漂亮。它們的尾巴老是翹起來,一直翹到頭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涼。它們常常直豎着身子坐着,像人們用手一樣,用前爪往嘴裡送東西吃。——拟人、打比喻、大量形容詞

松鼠不躲藏在地底下,經常在高處活動,像飛鳥一樣住在樹頂上,滿樹林裡跑,從這棵樹跳到那棵樹。——打比方

松鼠不像山鼠那樣,一到冬天就蟄伏不動。——作比較

這樣,它們可以帶着兒女住在裡面,既舒适又安全。——拟人

這一塊解讀出來後,非常有利于我們的教學設計。

了解的這些方法,在教學設計的時候可以從用作比較的方式引導學生感悟:在比較中充分讓學生感受到不同文體的不同表達策略。同文體相比。如将《松鼠》與《鲸》一起作比,引導學生在品悟中認識《鲸》和《松鼠》的不同之處:《鲸》側重于形體特點與生活習性;《松鼠》則側重于松鼠的外貌、性格、行動;《鲸》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作比較等說明方法;《松鼠》則采用比喻、拟人的表達手法;《鲸》的語言精練平實,《松鼠》的語言則生動傳神,富有文學色彩。讓學生在比較中感受寫法的多樣性,進而掌握說明文體基本的表達方法。

說明文題的解析(輕松解讀說明文)7

六、梳理情感

課标開篇就明确指出:“現代社會要求公民具備良好的人文素養和科學素養,具備創新精神、合作意識和開放的視野,具備包括閱讀理解與表達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說明文恰好為課标理念的達成提供了較好的素材。

1.梳理閱讀的趣點。

美國教育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教師要充分挖掘文本的趣味因子,以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組織教學。如何使學生有興趣閱讀說明文?

(1)是設計學習文本的興奮點。

《松鼠》可以運用激發情趣的方法導入課文,或補充圖文資料,或是視頻展示激發閱讀期許。

(2)是善于捕捉學生的閱讀興趣點。例如:學生對于搭窩十分感興趣,那麼教師就要善于利用這樣的契機,引導學生對其中感興趣的内容進行深入地閱讀。

(3)是努力發現文本的内容空白點。說明文中對于一類事物或者現象的介紹,語言簡潔,多以概念、例舉的形式呈現,這就為文本留出了更多的空間,教師要善于發現這樣的空間,激發學生的閱讀求知欲望。

3.梳理作者的情點

選入小學語文教材的說明文,都有他獨特的“人文價值”,如《松鼠》表達了布封對松鼠的喜愛之情,我們也可以抓住一兩個點進行朗讀、想象等體會,不要把說明上成幹巴巴的科學課和思想課。

如《松鼠》我們抓哪裡呢?

它們面容清秀,眼睛閃閃發光,身體矯健,四肢輕快。玲珑的小面孔,襯上一條帽纓形的美麗尾巴,顯得格外漂亮。它們的尾巴老是翹起來,一直翹到頭上,自己就躲在尾巴底下歇涼。它們常常直豎着身子坐着,像人們用手一樣,用前爪往嘴裡送東西吃。可以說,松鼠最不像四足獸了。

你從哪些詞語中體會到布封先生對松鼠喜愛?

如果布封先生就躲在一邊觀察松鼠,他會用什麼樣的語氣來讀這段話呢?

3.梳理探究的欲點

說明性文章教師可以立足以下兩方面,培養學生探究科學的欲望:一是滲透科學品質,布封為什麼能寫出讓全世界小朋友都喜愛的《自然史》,因為他的細心觀察,用心體會,及時記錄,這正是培養科學品質的好時機。二是深挖科學道理。學習說明文的過程,是一個認知的過程。在學習過程中,學生熟悉了課文介紹的事物,對此事物、事理有了一個清晰的了解。但是教學并不止于此。教師要在學生“已知”的基礎上,進一步展現事物中隐含的“理”,讓學生由已有的“淺知”過渡到“深知”。例如:在學習《新型玻璃》後,設計思考題:新型玻璃新在何處?你是否也可以根據玻璃的用途和原理,發明一種新型玻璃?以此激發學生探究欲。

拿到一篇說明文,我們可以從梳理對象、字詞、知識、言語、表達和情感等六個方面進行解讀,如果時間來不及的最好能夠解讀前面五個方面,這樣已解讀,我們對整個文本就有了比較全面的了解,設計的時候就不會胡子眉毛一把抓,越抓越緊張,不利于面試的整體發揮。

說明文題的解析(輕松解讀說明文)8

附,如果有課後習題,那麼将會大大減少我們解讀文本的時間,我們隻要大膽以課後習題為重點切入口,适當補充前面幾個方面的話,解讀也能夠輕松進行。

接下來,我們來看如何解讀轉換為教學設計。

說明文題的解析(輕松解讀說明文)9

敬請期待!

文中圖片來自網絡,若有侵權請聯系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