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吃是福還是禍?
23歲的何女士初次懷孕,理所當然成為家庭中的“大熊貓”,再虧咱也不能虧孩子,何女士被全家人好吃好喝伺候着,集萬千寵愛于一身。毫無疑問,她的肚子長勢喜人,隔壁大嬸兒笑嘻嘻的說是雙胞胎,何女士還引以為豪。孕7月的時候,何女士到醫院婦産科常規産檢,醫生告知血糖偏高,并耐心指導她孕期的糖尿病飲食,經過短時間的飲食控制後血糖仍然不達标,無奈何女士成功加入了“糖媽媽”的行列,從此以後在監測血糖、注射胰島素中艱難度日。終于熬到足月, 前兩天因為肚子痛去産檢,居然臨産了,即将卸貨的何女士及全家都欣喜若狂,孕中晚期每天至少紮四針的日子看來是熬到頭了。然而婦産科住院部的醫生卻給他們當頭一棒。經過詳細而嚴謹的産前評估,糖媽媽何女士的寶寶是個巨大兒(出生時體重≥4000g的新生兒)。
由于母體血糖高誘發胰島素增多,增多的胰島素可以促進胎兒蛋白、脂肪的合成,同時抑制脂肪的分解,造成胎兒脂肪沉積,最終形成巨大兒。孕婦陰道分娩的時候,胖娃娃寬厚的肩膀常常難以通過産道,“霸蠻”順産,寶寶常因為過度擠壓、産程長而發生顱内出血、鎖骨骨折、臂叢神經不可逆性損傷等等,緻終身殘疾。而孕媽産時易導緻嚴重的産道撕裂,産後發生漏尿、子宮脫垂等盆底功能障礙的機率顯著增加。
鑒于以上考慮,對于何女士來說,順産對母兒的風險極大,必須剖宮産。經過一番思想鬥争,最終,何女士聽從了醫生的建議,成功剖宮産一個11斤餘的大胖妞,手術非常順利,聽到寶貝的第一聲啼哭,手術台上的何女士喜極而泣,以為艱難的日子總算告一段落,往後餘生,母慈女孝。沒想到母女倆隻匆匆見了一面,大胖妞就被新生兒科醫生抱走了。
糖媽媽的寶寶是浸泡在蜜糖中長大的胖娃娃,她不是健壯,她是“虛胖”。糖寶寶胎兒時期常合并有器官發育不全,有流産、早産、缺氧風險;胎兒畸形率也高于正常孕婦的胎兒;出生後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窒息、缺氧)、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黃疸)、低鈣血症發生率高;同時,當胎兒脫離了母體高血糖環境後,葡萄糖供給會突然中斷,若未及時補充糖分,會導緻新生兒血糖水平驟然下降,引發低血糖,持續的低血糖可能會導緻新生兒大腦因長時間能量不足而壞死,引起中樞神經損傷,影響新生兒智力發育,嚴重者導緻新生兒腦癱,甚至死亡。研究表明,糖媽媽生的寶寶,患自閉症和智力障礙的風險比健康孕媽生的寶寶高,成年後代謝性疾病發生率升高,如肥胖、糖尿病、高血壓等,是心血管疾病的高危人群。胖妞們還更容易患多囊卵巢綜合征,也就是肥胖、多毛、痤瘡、不孕等,任何一項都讓愛美人士瑟瑟發抖!
想想都後怕,母子連心,哪有什麼為母則剛,不過是對子女安危的牽挂宛如戳心入骨的疼痛,足以蓋過産後宮縮痛、紮針痛、傷口痛、漲奶痛。好在醫院有強健可靠的婦兒團隊,大胖妞過五關斬六将,總算有驚無險。最終母女平安出院。
[心] 溫馨小提醒 [心]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我國的妊娠期糖尿病的發病率高達10-20%。妊娠期糖尿病孕婦再次妊娠時,複發率達33%~69%。40 歲以上的二、三胎媽媽發生妊娠期糖尿病的危險是20~30歲孕婦的 8 倍。然而談糖色變,過度節食,恐怕有些矯枉過正了。
1.孕前:适齡婚育,控制體重,孕前檢查;體重指數(體重÷身高2)控制在18.5-23.9,若孕前即有糖尿病,需在内分泌科醫生的幫助下将血糖控制在正常範圍後方能備孕;
2.孕期:平衡膳食,适當運動,定期産檢:孕早期即可在我院産科門診進行孕期相關飲食咨詢。孕24-28周常規行葡萄糖耐量試驗(糖篩),若确診為妊娠期糖尿病,需在醫生的指導下調整飲食結構,經飲食控制血糖仍然不達标的孕媽,則進行胰島素治療。無需胰島素治療而血糖控制達标的孕婦若無母兒并發症,在嚴密監測下可期待至預産期。經胰島素治療的孕婦,血糖控制良好且無母兒并發症,妊娠39周可終止妊娠;血糖控制不滿意或出現母兒并發症,應及時住院觀察,根據病情決定終止妊娠的時機。糖媽媽經醫生評估後如懷疑巨大兒、胎盤功能不良、胎位不正等,應适時選擇剖宮産。孕期血糖控制不佳,或既往有死胎、死産史者,可放寬剖宮産指征。
3.産後:少食多餐,監測血糖,彌月複診。妊娠期糖尿病的孕婦遠期患糖尿病的概率增加,有17%-63%将發展為2型糖尿病,故分娩後仍需監測并控制血糖,産後6-12周複查葡萄糖耐量試驗,若仍有異常,需内分泌科進行後續血糖管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