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圖①:紀錄片《過年的畫》海報。 圖②:紀錄片《美術裡的中國》海報。 資料圖片
圖為中國畫《飛天圓夢》,節目《美術經典中的黨史》介紹了這幅作品。
紀錄片被稱為“國家相冊”。近年來,紀錄片創作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深入挖掘曆史文化的豐厚内涵,深刻反映中華民族的精神脈絡,忠實記錄時代進步的铿锵足音。紀實影像的畫面和娓娓道來的講述,幫助我們感受中華文化,領悟中國精神。透過本期評介的3部作品,我們可以了解紀錄片創作的新收獲,感受紀實影像的魅力與力量。
——編 者
核心閱讀
美學是人文紀錄片的内在要求。畫精、構巧、詞美,人癡、情濃、意深,它們融合而成的人文氣息在全片回環流轉,使“尋常之物”彰顯出更多的生命狀态、文化價值和啟迪意義。
人文紀錄片創作是一種高強度的精神勞動,需要水準,更需要情懷,需要誠意,更需要敬畏。
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活”起來,電視文藝作品扮演重要的角色。僅就傳統美術資源的開掘而言,近來《美術經典中的黨史》《美術裡的中國》等多個電視節目取得良好的社會反響。前不久,以年畫為題材的紀錄片《過年的畫》在多個電視頻道播出,受到關注。這是深耕人文紀錄片領域的導演祖光和他的創作團隊,繼前幾年的《五大道》《有個學校叫南開》等佳作之後獻給觀衆的又一部新作。透過紀錄片的畫面與講述,我們可以發現,在中國民間美術裡竟藏着如此豐厚的曆史、廣闊的世界、癡迷的人物和傳奇般的故事。
曾經時時接于目、聞于耳的民間年畫,生動刻印着中國社會的曆史、生活、信仰和風俗。與中國傳統山水人文畫的精美繁複相比,年畫更直接曉暢地将民間的智慧、百姓的喜好、生活的寄托體現得淋漓盡緻。舊時的年年歲歲,年畫被尊為吉物,春節貼年畫、讨祥瑞更是中國家庭的重要節日儀式。《過年的畫》中,一幅幅代表性畫面打開,既有對曆史氛圍作暈染般的鋪排,也有具體而微、豐富貼合的情節描寫,觀衆不難從簡約而清晰的畫與史的交織中,辨識年畫的文脈。在中國諸多年畫發源地的表現上,盡管有著名的“南桃北柳”,但作品僅從天津的“楊柳青木版年畫”起筆并以此為主角,其後的蘇州“桃花塢”、上海的“小校場”等漸次展開,再兼及四川綿竹、山東濰坊、河北武強、河南朱仙鎮等中國年畫重鎮,這種以點帶面、詳略有緻、層次分明的空間布局,很好地觀照了全貌,又突出了重點。作品對這一古老文化積澱的“打撈”,猶如打開了一座極為珍貴的文化寶藏,帶領觀衆進行一次年畫的尋寶之旅、發現之旅。
面對年畫數百年的發展進程,創作者無意做一部百科全書式的年畫譜,而是要呈現古往今來與年畫結緣并影響其發展的人物形象志。作品重點選擇30多位代表性學者、收藏者、創作者、愛好者,加上衆多的外圍性人物,讓他們來到前台一一亮相。其中,有分批次将1600多件套的民間年畫悉數捐贈給國家的年畫學者王樹村,有來自延安魯藝專攻木刻版畫的老八路老黨員,有六十年如一日傾注全部心血為中國年畫事業、為年畫博物館的建造燃盡生命之火的張映雪,還有年畫收藏家霍慶有……一位對年畫有重要貢獻的外國學者格外令人感動,偶然的機會讓他迷上了中國年畫的研究和收藏,他與自己的老師和學生在傳承接續中不斷豐富對中國年畫的認識,最終将他收藏的200多幅年畫結集出版。他們都不愧為鐘情一生、終其一事的年畫癡迷人和守護者。因為他們的深愛,年畫之花才在盛衰榮枯的命運中頑強地綻放。值得稱道的是,作品在講述這些視年畫為生命的人物時,呈現出故事完整、性格鮮明、細節充沛、情緒飽滿的塑造能力。
美學是人文紀錄片的内在要求。《過年的畫》之所以有那麼多的畫面、人物和故事讓人難忘,離不開創作者多方面的美學追求。若要梳理年畫的前世今生,5集的體量也足夠了,但要讓它更鮮活、更有曆史感,擁有更持久的藝術感染力和生命力,人文成色和精神特性極其重要。我們可以看到創作者的努力之處。首先,從叙事策略來說,主創團隊和出品方雖屬天津,拍攝一部“楊柳青木版年畫”的專集應當應分,但他們選擇立足天津,放眼各地乃至更遠。這種對地域的超越,在構建年畫的整體影像志中更有利于拓展藝術表達的空間,反過來也更好地表現了地域。其次,從人文品格來說,我特别欣賞本片那種俗中求雅、平中見奇的追求。畫精、構巧、詞美,人癡、情濃、意深,它們融合而成的人文氣息在全片回環流轉,使“尋常之物”彰顯出更多的生命狀态、文化價值和啟迪意義。特别是“畫裡新風”,在年畫的曆史停筆處,本片開啟對年畫的命運追問和未來想象,創作者以專業眼光和學者姿态,通過青年博士和專業群體的學術追尋、在創新中的苦苦探索,讓觀衆跟随他們的足迹,在道盡酸甜苦辣中尋找答案,在彰往考來中重拾信心。第三,從藝術手法來說,作品始終在以畫入史、以史帶人、以人陳情的精巧編織中為觀衆展開引人入勝的畫卷。無論是“家家會點染,戶戶善丹青”的楊柳青年畫古鎮,還是“桃花塢”打通了年畫與人文畫的屏障;無論是王進“能識此寶者分文不取、不識此寶者重金不賣”的義利觀,還是數字時代年畫的發展……都是通過人物故事反映時代變遷,通過時代變遷理解年畫命運。許多鏡頭看似輕描淡寫,卻有信息的積聚釋放;史料畫面均有着虛實有據、嚴絲合縫的匹配;甚至片頭片尾曲都将民間味做得十足,看得出來創作者是用心用情的,因而讓作品在簡潔、明快、清晰、精緻和涉筆成趣中實現内涵豐富而厚重的藝術高度。
人文紀錄片創作是一種高強度的精神勞動,需要水準,更需要情懷,需要誠意,更需要敬畏。創作者駕馭這一題材時需要熟稔自如,同時保持謹嚴之心,意在用優質的影像藝術使傳統文化傳遞更長久,影響更深遠。在年畫日漸淡出人們視線的今天,用人文紀錄的力量為社會提供了一次回望和思考的機會。
希望更多人參與到人文紀錄片的創作中,推動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活”在當下,“化”在日常。
(作者為中國政法大學光明新聞傳播學院院長)
版式設計:趙偲汝
《 人民日報 》( 2022年04月07日 20 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