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聞記者 譚君 實習生 陳自強
過去十年,“工程機械之都”長沙,經曆了激蕩人心的時光。
長沙是全國的工程機械制造基地之一,有四家全球工程機械50強企業。2012年以來的十年裡,長沙的工程機械行業逆境崛起,通過工程機械的智能化改造,從“制造”走向“智造”,形成了智能制造的長沙模式,角逐國際一流的工程機械“智造”中心。
“工程機械之都”
近十年來,長沙的建成區面積擴大了近7倍,經濟總量過萬億,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過千億,常住人口過千萬,已跻身特大城市行列。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保持全國領先的長沙工程機械行業,穩步走向智能制造高點。
望城工業園高機産品調試坪。澎湃新聞記者 譚君 圖
“從2008年底看着(工程機械行業)起來,到2012年下去,再到2016年下半年開始起來,算是經曆了全行業的幾個周期。” 7月5日下午,在望城工業園的辦公室裡,高空作業機械公司總經理任會禮說。
2008年,任會禮在華中科技大學博士畢業,在武漢工作三個月後,于當年11月25日加入。這一年,收購了意大利CIFA公司,成為世界領先的混凝土機械制造商。“中聯有一個國家建設機械關鍵技術重點實驗室,是行業第一家。科研和産業結合的工作方式更适合我,所以我來了。”任會禮說。
作為山東人,任會禮對長沙的第一印象是:秀氣。
山水洲城長沙。長沙晚報 圖
長沙是國務院首批公布的曆史文化名城,千百年來城市中心一直沒有改變。湘江穿城而過,又坐擁久負盛名的嶽麓山、橘子洲,長沙因此被稱為“山水洲城”。
在秀麗的城市風光下,長沙常出現各種現代化的重型機械,混凝土泵車、攪拌機、挖掘機、起重機、壓路機、樁工機等等。除了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設需要,這些設備更多是從長沙發往全國甚至全球各地。
據《長沙年鑒》數據,長沙工程機械行業主要生産12大類、100多個小類、400多個型号規格的産品,産品品種占全國工程機械品種的70%。
在長沙的工程機械制造企業中,生産銷售了全國最多的塔式起重機,全國第二多的汽車起重機,以及全球最多的攪拌車。總部位于長沙城東的三一集團,則銷售了全國半數以上、全球第一多的混凝土泵車。
2012年,三一收購了世界混凝土機械第一品牌——德國普茨邁斯特(簡稱大象)。這是中國企業第一次收購全球第一品牌100%股權。這一年,在亞洲品牌500強排行榜中,三一位居第36位,名列中國工程機械行業第一。同年12月,三一董事長第二次獲評“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
總部也在長沙城東的山河智能,其創始人、中南大學教授何清華通過獨創發明靜壓樁機,也在工程機械行業取得領先地位。近年來,何清華帶領他的“學生們”又自主研發了旋挖鑽機、小型挖掘機等多種設備,并在現代鑿岩設備、工業車輛、礦業裝備等多個領域不斷崛起。
任會禮是在工程機械最黃金的時期進入該行業的。據《長沙年鑒》,長沙工程機械産業經過三十年的發展,尤其是2008年到2011年,保持了50%以上的增長速度。長沙是全國最大的工程機械生産基地。“工程機械之都”的稱号,由此喊響。
2012年時,長沙擁有工程機械規模企業112家,其中主機企業28家,配套件企業84家,并形成了以三一集團、、山河智能為龍頭的制造群體,規模工業産值達1947億元,居長沙四大優勢産業之首。
三大工程機械“領頭羊”聚集創造的“機甲叢林”,又帶動了一批工程機械及相關企業在長沙落戶,比如中國鐵建重工。
鐵建重工生産的國産盾構機。鐵建重工 圖
這家在中聯泉塘工業園附近一口池塘奠基的地下裝備機械企業, 2010年下線了首台自主研發的盾構機,并在長沙地鐵的建設中大顯身手。
逆境重生
經曆一段時期快速發展後,工程機械行業也曾在2013年前後走入一段低谷期。至2015年,長沙工程機械産業以負增長5.5%完成規上産值1707億元。
“被打到地闆上”的工程機械行業,難到什麼程度?董事長詹純新曾回憶這次長達五年的低谷期:“每周日下午三點會召開例會,一開就是6-8個小時,有時不好的消息過來了,聽不下去也得堅持聽。”
王義高是湖南省第九、第十、第十一屆政協委員,曾任湖南省經濟地理研究所副所長等職,他經曆了工程機械行業從低谷再次走向崛起的那幾年。2022年7月1日,王義高告訴澎湃新聞,在工程機械行業低迷的那幾年,長沙的其他産業在迅速崛起。例如汽車行業,長沙是全國首個具備完整車系制造能力的城市。截至2013年,長沙市共有規模以上汽車及其零部件企業99家,其中整車企業10戶,零部件企業89戶,其整車生産能力涵蓋了轎車、輕中重載貨汽車、越野車、專用車、客車、新能源汽車等6大類汽車産業集群。2013年共完成産值468.19億元,同比增長70.6%,産量25.78萬台,同比增長148.1%。
此外,還有食品、新材料、電子信息産業、生物醫藥,它們與機械工程一起,構成長沙工業“多點支撐”的格局。
長沙的工程機械企業并未因此頹廢,企業内部則趁勢開展産品技術升級。
“中國企業恰恰在這個低谷期,做了常規時期不太能做的事,那就是——加大研發。”任會禮說。
2014年6月15日,在中國第一高樓上海中心的建設中,三一的超高壓混凝土拖泵成功将混凝土泵送至620米高度,創造超高層混凝土泵送新的世界紀錄。打破了普茨邁斯特在世界第一高樓迪拜塔創造的606米混凝土泵送紀錄。2011年5月,3200噸履帶式起重機成功下線,至今仍是全球起重性能最強、技術水平最先進的超大噸位履帶起重機之一。2013年7月15日,自主研發并具有完全知識産權的全球最大水工混凝土攪拌機研制成功。
在2014年的企業年會中,詹純新就說,“我們的确身處低谷,但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高峰。”這一年,正式啟動産品4.0工程,并不斷推進型譜優化、模塊化設計與智能化研究,打造精品,釋放出強大的産品市場競争力和生命力。
智能制造
“智能化就是讓一個産品像人一樣會思考,有大腦。”任會禮介紹,“比如一台混凝土攪拌車,我們做了數據化管控後,它的行駛路線,中間會不會(有人)偷油,料是否卸到了其他地方去,通過我們的物聯網平台,客戶在手機上全部能看得到。”
智能化促進了産品的銷售。“比如客戶買了這台車後,現在狀态是否租出,有沒收到租金,每天工作多少小時,在哪出租率保持得比較好,我們的物聯網平台能提供這些數據并提供預警,客戶心裡有底,也就能更好拓展他們的業務版圖。”
三一的“18号廠房”。 圖
2014年,三一将名為“18号廠房”的長沙總裝車間,建設成了當時亞洲最大的智能化制造車間。這個10萬平方米的空間,更像是一個大型計算機系統加上傳統的操作工具、大型生産設備的智慧體,每一次生産過程、每一次質量檢測、每一個工人勞動量都記錄在案,一小時即可下線一台泵車。
為支持産業發展,長沙市政府積極從頂層設計做起,相繼出台了《長沙智能制造三年(2015-2018年)行動計劃》、《長沙市智能制造首台(套)産品認定及補貼實施細則》等一系列支持産業發展的政策,并成立長沙智能制造研究總院。
在2016年6月公布的全國十大“互聯網 ”城市中,長沙互聯網 總指數在全國351個城市中排名第九位;互聯網 智慧城市分指數居全國第三位。
這年9月,長沙舉辦了首屆中國(長沙)智能制造峰會,主題正是“智造轉型,湘約未來”。
2017年,在長沙陸續出台振興長沙工業實體經濟的“工業30條”“人才新政22條”“1 4科技創新政策體系”等政策激勵下,長沙工程機械産業在2017年谷底開始實現正增長。
《長沙年鑒》顯示,受益于“一帶一路”倡議的持續深化,三家工程機械“領頭羊”的海外銷售額出現大幅度增長,2017年三一集團的全球銷售額近60億美元,同比增長67.4%。的全球銷售額近38億美元,同比增長25.3%。山河智能的全球銷售額為6.26億美元,同比增長109%。
位于長沙的全球規模最大的高端地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鐵建重工 圖
這一年6月,鐵建重工自主研制的首台出口俄羅斯的盾構機順利完成驗收。次月,鐵建重工占地面積1000畝、當時全球規模最大的高端地下工程裝備制造基地,在長沙開工。是年,鐵建重工實現工業總産值126.3億元,首次登榜《中國工程機械》雜志2017年全球工程機械制造商50強。
至此,長沙擁有的全球工程機械50強,從三家增加到四家。2017年,長沙市實現規模工業增加值3533.26億元,總量趕超南京、杭州,位居全國省會城市第四;規模工業增加值增長8.5%,分别高于全國1.9個百分點、全省1.2個百分點,創3年内最好水平,完成工業投資2211.8億元,增長6.7%。
在2017年舉辦的第二屆中國(長沙)智能制造峰會上,工信部副部長贊揚長沙智能制造工作形成了獨具特色的“長沙模式”。
“長沙模式”
圍繞“中國制造2025”,長沙市政府又出台了《長沙建設國家智能制造中心三年行動計劃(2018-2020)》,提出将長沙打造為“國家智能制造中心”,形成推進智能制造“長沙模式”。
截止到2018年年底,長沙已擁有國家級智能制造試點示範和專項項目27個,僅居于北京、上海、重慶三個直轄市之後,在全國省會城市中排第一,跻身全國“智造”第一梯隊。
在2018年的全國兩會“代表通道”上,三一集團董事長提出,面對工程機械和制造業數字化,集團“要麼翻身,要麼翻船”。為打赢這場戰役,集團上下投入大量資源為“翻身戰役”做準備。
2019年7月,三一決定将位于長沙産業園的“18号廠房”打造成工程機械行業燈塔工廠的标杆。2020年10月,“18号廠房”實現了這些場景:一名工人憑借一台電腦可以為每個工位提供物料和零部件提取、配送;智能焊接機器人可以自動識别物料進行焊接;在智能化系統的指揮下,上百台機器人協同作戰。
三一“18号廠房”的自動分解機器人。 圖
對于這場不惜血本的智能制造升級的效果,三一集團智能制造方案實施原負責人蔣慶彬介紹,三一集團2011年實現銷售收入750億元,當時有7萬多員工,關鍵性設備達11000台;而2020年三一實現銷售收入1368億元,但員工總數隻有3萬多人,所使用的關鍵性設備隻有8000多台。改造升級實現了“少人化”生産,産能翻一番,而廠房面積和生産周期都壓縮了一半,産品故障率遞減。
即将完工的中聯智慧産業城,也是千億規模的高端裝備智能制造典範。副總裁郭學紅表示,待車間全面竣工後,平均每6分鐘即可下線一台挖掘機,年産能超5萬台,年産值将突破300億元。
世界最高高空作業平台正在工作。 圖
在2021年長沙全市奮力實施“三高四新”戰略,全面推進高質量發展大會上,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吳桂英表示,要聚焦提升數字經濟競争力,加快推進數字經濟布局,加快培育軟件業和人工智能、區塊鍊、雲計算、大數據産業,加快推動企業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改造,打造一批數字産業集群。
在2022年長沙“兩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長沙市委副書記、市長鄭建新表示,長沙工程機械集群在工信部首批先進制造業集群決賽中勝出,長沙數字經濟規模超3500億元,綜合排名全國城市第12位,入選國家區塊鍊創新應用綜合性試點城市。智能制造已成為長沙新的名片。未來五年長沙的目标很明确,即加快先進制造業領跑優勢,打造國家重要先進制造業中心。
“競争産生活力。”在高機公司張貼着“銷售冠軍”、“生産之星”的樓道裡,任會禮邊走邊說,“機械工程第一城應該是長沙,長沙有中聯和三一,有四家全球50強,互相之間的競争,使這座城市充滿無限活力”。
自2017年調到高機公司後,任會禮對高機的前景越來越看好。2019年,公司創新地将锂電池引入,一台高機設備運行時再也不用服務人員扛水桶加水,設備的免維護又降低了客戶的運營成本,整個行業随之跟進。“随着城市的發展,我們将根據中國市場的需求創造越來越多的機械品種,比如高空玻璃幕牆的安裝機械。在基礎設施建完後,人們需要登高作業進行維護保養。”任會禮說。
穿過一片片各種款式的高空作業機械後,任會禮向澎湃新聞記者展示了一台全球最高的高空作業平台,高達68米。這是一種主要應用于石化、蒸餾塔等場景的機械。“人在高空,稍微晃動就會害怕。國外最高是58米,但我們做到了68米,站在上面的晃動比20多米高的平台還小。我們在結構控制上做了很多改變,做了雙油缸的創新,現在我們的技術完全超過了國外。”任會禮笑着說,“300萬一台,已經賣了十幾台,還沒(現)貨。”
責任編輯:馬世鵬 圖片編輯:朱偉輝
校對:劉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