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朱熹少年易老學難成

朱熹少年易老學難成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8-19 22:11:20

朱熹少年易老學難成?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我來為大家講解一下關于朱熹少年易老學難成?跟着小編一起來看一看吧!

朱熹少年易老學難成(為有源頭活水來)1

朱熹少年易老學難成

半畝方塘一鑒開,天光雲影共徘徊。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

——朱熹《觀書有感》

這首《觀書有感》用的是隐喻的寫作手法,讓人們從中明白唯有詩書是知識的源頭。此詩用詞優美、婉約而又充滿哲思,不僅讓讀者展開豐富的聯想,更是啟發讀者的智慧:“半畝方形的池塘水像鏡子一般清澈透明,飄浮的雲朵、明媚的陽光都在鏡子中一起移動。你如果要問這池塘裡的水為什麼總是這麼清澈?那是因為永不枯竭的源頭為它輸送來源源不斷的活水啊。”

本首詩以方塘作為參照物,形象地表達出了詩人在讀書過程中體會到的一種無以言表的感受與感想。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而是常有活水注入,因此像明鏡一樣,清澈見底,映照着天光雲影。這種情景和一個人在讀書中突然解決了一道極為難解的題、獲得新知而豁然頓悟大有收益時的情形頗為相似。這首詩所表現出來的讀書有悟、有得時的那種靈氣流動、思路明暢、精神清新、活潑而自由自在的境界,正是作者作為一位大學問家切身體會。

對這首《觀書有感》的作者名字并不陌生,因為在自己小時候就聽爸爸講過他遺落在民間的傳奇故事:

宋朝有個大思想家朱熹,有一天到他的朋友盛溫如家裡做客,而盛溫如正好提着籃子要上街。朱熹就問盛溫如,你要做什麼去啊。盛溫如說要上街買東西。朱熹便故意又問道為什麼是買東西而不是買南北呢,買南北不可以嗎?盛溫如一聽認真地解釋道:“當然不可以,東方屬木,西方屬金,凡屬金木之類可以裝在籃子裡;南方屬火,北方屬水,這籃子裝不得水火之類,所以隻能買東西而不能買南北。”朱熹聽了連連點頭。從此,人們都把采購貨物稱之為買東西,而東西也就成了中國人對各類物品的代名詞。

等漸漸長大,才知道朱熹不僅僅隻是大思想家,原來他還是理學家、哲學家、教育家、詩人、閩學派的代表人物、被世人稱為朱子,是繼孔子、孟子以來最傑出的儒學的大師,是他把理學發展到極緻。他認為“理”是天地萬物的創造主,“未有天地之先,畢竟也隻是理,有此理便有此天地。若無此理,便亦無天地,無人無物,都無該載了。有理便有氣流行發育萬物”,朱熹的這種客觀唯心主義思想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

那麼朱熹為什麼會對世間萬物有如此深刻的理解與研究?在他追求人生理想與目标的路上,與誰相遇,與誰結緣,誰是他的貴人,又是誰對他排擠打壓?

聞說淮南路,胡塵滿眼黃。棄軀慚國士,嘗膽念君王。

卻敵非幹橹,信威藉紀綱。丹心危欲折,伫立但彷徨。

——朱熹《感事》

宋朝時的中原是一個經濟大國、文化大國,可卻又是一個軍事小國,因宋朝重文輕武,讓整個宋朝内憂外患不斷,也正是因為他的特殊性,形成了求和派與主戰派兩大派之間的矛盾與鬥争,也造就了一大批抗金護國的英雄,朱熹的這組《次子有聞捷韻四首》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寫作而成的。

朱熹的父親朱松是北宋較為知名的理學家,因為他與主戰派的同僚們上書彈劾秦桧,而觸怒秦桧被貶出京城,于公元1143年郁郁而死。那時的朱熹才剛剛十歲,朱松把朱熹托付給自己的好友劉子羽、劉勉之、胡憲三位學識淵博的朋友代為教育。與朱松有着深厚情誼的劉子羽視朱熹如己出,在自己家的旁邊幫朱熹一家又建了一座院落,為其取名“紫陽樓”,并收朱熹為義子。劉勉之和胡憲更是不負好友所托,把自己畢生所學傾囊相授。而朱熹也沒有辜負父親和師父們的期望,小小年齡便取得了傲人的成績。朱熹十七歲中舉人,十八歲中進士,從此開始了他的仕途之旅。

朱熹深受父親、義父、幾位師父和身邊愛國同僚的影響,他一進入仕途,便主張抗金,并向朝廷進谏抗金的計劃與謀略,朱熹作這首《感事》的時間大概是1161年的秋天,金主完顔亮以“提兵百萬西湖側,立馬吳山第一峰”之勢領兵南下,妄圖一舉殲滅南宋。開戰之初,直逼兩淮,朱熹内心擔憂無比,作《感事》以抒發内心情懷:“聽說胡人的鐵蹄踏過淮河以南的地區,揚起漫天的黃沙。我願把自己的身軀捐獻給國家,努力抗擊敵人以報答祖國。我們要用武力擊退金兵,以彰顯我大宋王朝的國威。我怕自己一片赤誠之心報國無門,望着祖國的南方久久站立,内心充滿迷茫與徘徊。”

從這首《感事》,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朱熹的心理變化,他對國家的命運與前途充滿擔憂,一心想要報效國家,可主和派從中作梗,讓自己的一片赤誠之心付諸東流。整首詩以抒情、叙事為主,運用了借代、對仗、用典等詩詞常用的修辭手法,詩詞的用詞言簡意赅,給人警醒,如颔聯“慚”字,既表達了對愛國人士的崇高敬意,又暗示自己的報國之忱。而詩詞中的這個“念”字,委婉諷谏孝宗效法越王勾踐,可謂寄慨遙深;尾聯“折”字更是表達了詩人一片丹心備受煎熬的強烈情感。

是的,正是因為朱熹堅決抗擊金兵,而受到掌權者主和派的打壓與排擠,讓朱熹壯志難伸,他的學說更是被那些主和派們污蔑為“僞學”。報國無門的朱熹離開東京汴梁,臨行與好友告别時,朱熹在給朋友的辭别信中寫出自己的心聲。

昔人讀書處,町疃白鹿場。世道有升降,茲焉更表章。

矧今中興年,治具一以張。弦歌獨不嗣,山水無輝光。

荒榛适剪除,聖谟已汪洋。亦有皇華使,肯來登此堂。

問俗良懇恻,懷賢增慨慷。雅歌有餘韻,絕學何能忘。

——朱熹《白鹿洞書院》

一個心懷大志的人是不會向挫折低頭的,既然無法親自向前線殺敵,朱熹便走向地方,為百姓做實實在在的事情,研究自己的學術,給後人做貢獻。據方彥壽在他的《朱熹書院門人考》統計,與朱熹生平有關的書院共有67所,其中他參與創建了4所,修複了3所。當時朱熹親自參與修建的白鹿洞書院最為有名,書院建成之日朱熹欣喜不已,提筆寫下《白鹿洞書院》,本首詩詞旁征博引,寓意白鹿洞書院就是一個天下學子讀書學習的好地方,自己将會在書院裡潛心學習,把畢生所學傳授下去。

朱熹潛心學問,拜著名道學家程頤的再傳弟子李侗為師,為了表達自己的誠意,他步行一百多裡去拜訪李侗,李侗被朱熹的誠意、聰慧和心懷家國天下的胸懷所深深打動,傾自己畢生所學傳授給朱熹,從此朱熹集衆家所長,集成自己的一套客觀唯心主義思想——理學。朱熹提倡的理學核心思想是:“理是事物的規律,是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理是先于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

當時朱熹的理學,與陸九淵的“心學”最為知名,兩個學派更是各有理論、各有所長,也都各自相互不服氣,所以兩個學派也産生了學術争論。公元1175年,浙江金華的婺學代表人物呂祖謙為了調解朱熹與陸九淵兩派之間的學術争執,邀請朱熹、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到鵝湖寺相會,這也是曆史上最著名的學術大會“鵝湖詩會”。

暮江寒碧萦長路,路長萦碧寒江暮。

花塢夕陽斜,斜陽夕塢花。

客愁無勝集,集勝無愁客。

醒似醉多情,情多醉似醒。

——朱熹《菩薩蠻》

“暮色落在江面上,薄薄的煙霧缭繞着暮色下的江水,蜿蜒的小路一眼望不到盡頭,沒有了昨日的碧綠,隻有蕭瑟的秋風吹來陣陣寒冷。斜斜的夕陽落在花塢巷,讓人的内心生出無限惆怅。遊子内心的愁緒多了相思,相思總是不願意離開遊子的身旁。清醒的時候好似醉了一樣多愁善感,我多愁善感的醉着如同醒着一般。”

朱熹的這首《菩薩蠻》一掃他平常睿智、充滿哲思的寫作手法,而是多了相思之苦、多了憂傷的低吟淺唱,從詩裡詞句中,我們看到了一代儒學大師的淚水在流淌。是的,漂泊一生的朱熹經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後,累了也倦了。他思念故鄉,思念家人與妻兒。

朱熹的啟蒙老師是劉子羽、劉勉之和胡憲,其中劉子羽收朱熹為義子,而劉勉之對朱熹的關愛也是一點不少于劉子羽的,等朱熹漸漸長大,劉勉之把自己的女兒許配給朱熹為妻,婚後兩人生兒育女恩愛有加。也正是因為婚姻的美滿,家庭生活的幸福,讓朱熹在他的理學中主張人有固定的配偶而不能淫亂,他在解讀《詩經》裡的《關雎》篇中,曾說過這樣的話:“生有定偶而不相亂,偶常相随而不相狎。”從朱熹的學術裡我們足可以看到他對女子的尊重和敬愛。

可就是這樣,最後那些對他懷恨在心,栽贓陷害他的人卻依然造謠他與尼姑有染,與自己的兒媳通奸。在《宋史》第三十七卷記載:“監察禦史沈繼祖劾朱熹,诏落熹秘閣修撰,罷宮觀。”監察禦史沈繼祖彈劾朱熹十大罪狀,如“不敬于君”“不忠于國”“玩侮朝廷”“為害風教”“私故人财”等等,其實這隻是曆史上一次著名的政黨之争的事件“慶元黨案”,朱熹隻是犧牲品罷了。

這場殘酷的清算讓朱熹不堪重負,其身體每況愈下,已經六十七歲的朱熹知道自己的時日不多,也沒有那麼多的時間為自己的清白做争辯,屏蔽掉外界一切的紛擾,拖着病體沒日沒夜地作書、寫文章,隻想将自己一生所學能留傳給後世,能對後人有所幫助。七十一歲的朱熹因為常年用眼,雙目失明,卻還是靈感湧發,可病魔的惡爪卻緊緊抓住他不放,終于在他七十一歲的那年春天,讓這位偉大的老人永遠閉上了雙目。

#以書之名#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