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關村在線音頻頻道原創]現在還有多少人使用實體唱片音源?這個數目恐怕已經比較少了。在日常應用領域絕大部分人要播放音樂,首先想到的是去音樂網站上尋找,國内大多數人主要是使用QQ音樂、網易雲音樂、蝦米音樂、酷我音樂幾大網絡音樂服務商,發燒友們則會使用到TIDAL、Spotify、Apple music等這些國外的網絡音樂服務商。買實體唱片的人越來越少,人們已經開始習慣在線播放的便利。
39度發燒堂:在線音頻播放瓶頸在哪?
HiFi發燒領域一向被視為是實體唱片最後的保留地,但從我們最近幾年參加過的大型音響展的情況來看,在線播放已經逐漸蠶食實體唱片音源,很多展商使用的音源要麼是黑膠機,要麼是網絡流媒體音樂播放器,用CD機已經比較少了,至于将來黑膠機會不會被網播進一步蠶食,這個還真不好說,畢竟黑膠文化還是非常深厚的,這點CD機比不上,但筆者認為即使是黑膠機,未來的生存空間也會被網絡流媒體音樂播放器壓縮。
從上述形勢來看,在線音頻播放其實主要瞄準兩種設備,一個是移動設備,另一個是台式設備。這兩種設備基本涵蓋了我們聽音的日常場景。不過,在線音樂雖然已有燎原之勢,但也前方也并不是一片坦途,其中不少障礙屬于不受它控制的範疇,而要解決這些問題并不容易。接下來我們就聊一下在線音頻播放目前遇到的一些瓶頸。
在線音頻格式不是問題,問題在網絡
今年年初的時候,Merdian主推的MQA格式被發燒圈讨論了一陣子,後來又沒什麼動靜了。這個号稱是非常适合在線流媒體播放的音樂文件格式看起來似乎很美好,壓縮體積小,傳輸速率能達到1.5Mbps。但有什麼用呢?雖然Merdian動員了一些網絡音樂服務商和硬件制造商,TIDAL也說要支持,但都沒下文。
音樂文件格式本身其實是沒有問題的
音樂文件格式本身其實是沒有問題的,網友們自然是希望碼率越高越好,普通無損都不滿足,最好是DSD。傳輸技術也沒什麼可說的,都是很現成的格式和技術,要做到超高碼率傳輸也不難。但這些面臨的一個問題是通信運營商的帶寬,帶寬不夠的話在線高碼率傳輸就隻能是美好的願望。
對于使用家庭寬帶的台式網絡流媒體播放系統來說,高帶寬基本沒什麼問題。但對于移動設備來說,網絡帶寬問題是個很現實的問題,你花錢也沒法解決,隻能是等網絡運營商研發新的更高帶寬網絡制式。現在4G才剛剛普及,5G雖說已經有試運營的地區,但畢竟隻是實驗階段,離大規模普及還早着呢。
帶寬和流量資費對移動設備在線音頻播放影響比較大
而且對于移動設備來說還有一個問題就是網絡資費,目前雖然在4G下也能播無損格式,但流量消耗會比較大。而台式網絡流媒體播放系統一般使用家庭寬帶網絡,基本不存在流量上的限制。上面所說的MQA格式Merdian是想把移動設備端的在線音樂播放也納入其戰略版圖中,可即使它壓縮體積小,在線播放一首歌曲也得花掉小幾十M的流量,對于每月流量隻有幾個G的移動用戶來說,這可不是一筆劃算的開銷,想随時随地用移動網絡聽無損音樂?土豪可以,一般人估計還是默默等有WiFi的時候再聽。
在線音樂數據庫優化也待解決
對于音樂數據庫這事,有的人比較敏感,有的人則覺得無所謂。收錄更多的正版音樂文件當然是大家都希望的,但收錄進來後如何進行數據庫優化卻是一個很影響用戶體驗的問題。對于強迫症來說,數據庫信息不完整和類目編制不科學是最不能忍的事。尤其是那些有着長期實體唱片聆聽體驗的人群,差勁的網絡音樂數據庫會很大程度上使他們放棄在線音樂播放,轉而用回傳統音源。這既有網絡音樂服務商的原因,也有網絡音樂播放器制造商的原因。
Spotify的數據庫界面
首先談一談數據庫信息不完整的問題。人們在查找音樂文件信息的時候盡可能要求文件名做到完整準确,此外,唱片名、藝術家、音軌号、音樂流派、唱片發行日期、唱片封面等這些信息也應該準确完整。但不少網絡音樂服務商存在音頻文件信息不完整的情況,比如沒有唱片封面圖就是一個特别影響整體聆聽體驗的問題。
Aurender APP的界面
其次就是類目編制不科學的問題。所謂不科學并不是說它的類目完全不對,而是在篩選機制和歸類細節上存在問題。比如用戶選擇按藝術家來分類篩選,但點進來之後發現所有專輯都羅列在那裡,沒有二次歸類的選項。接下來是整體按唱片發表時間排序呢?還是按單曲/大碟排序?或是二者的混合排序?再或是按照唱片評級排序?都沒有,就停到這裡了,要找一張專輯要麼耐心往下翻,要麼隻能使用查找功能,用戶體驗就打了折扣。
寫在最後:
盡管在線音頻播放目前還存在這樣那樣的瓶頸,但作為未來音源的發展方向,我們還是應該對其抱有信心。新興事物遇到問題應該說是比較正常的,評論界不妨少一些苛刻,多一些耐心,讓在線音頻播放能夠健康成長與發展。尤其是對于HiFi界來說,音源改變遇到的阻力會更大,玄學的成分也會加入攻擊的陣營,因此更需要以一種開放的眼光來看待在線音頻播放這一新事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