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巴山區
秦巴山區跨河南、湖北、重慶、四川、陝西、甘肅,覆蓋縣(市、區)75個。片區受大山阻隔,地形複雜,自然災害易發多發。
曾經,大山是阻礙。如今,大山是支點。天塹變通途,大山深處的特色産業經營得風生水起
4萬多平方米的标準化溫網室裡,專家們像照顧嬰兒一樣,精心呵護着馬鈴薯幼苗。這些幼苗培育一年多以後,就能變成優良種薯
文 |《瞭望》新聞周刊記者 韓振 何宗渝 李曉婷 朱高祥 王宇軒
7月中旬,《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重訪重慶市巫山縣曲尺鄉時,正趕上一年一度的脆李采摘季。
汽車行駛在蜿蜒曲折的鄉間小道,穿過漫山遍野的脆李樹叢,一股濃郁的果香撲面而來。道路兩旁,停靠着一輛輛冷鍊車。村民們坐在路邊,精心分選剛采摘的脆李,熟練地打包、整箱、裝車。
幾重山外,海拔1770多米的重慶巫山機場,一架郵政航空極速鮮專機飛入雲中,24小時内将巫山脆李送達國内主要城市;另一邊,來自中原地區的遊客們,走出鄭渝高鐵巫山站,踏上這片風光秀麗的土地。
位于秦巴山區的巫山縣,一度困于高山峽谷,發展滞後。如今,便利的交通基礎設施使它插上産業興旺的翅膀,在崇山峻嶺中日見豐盛。
在重慶市巫溪縣文峰鎮脫毒馬鈴薯繁育中心,技術人員檢查馬鈴薯試管苗的生長情況(2021年9月2日) 黃偉攝/本刊
撂荒地變成花果山
巫山縣曲尺鄉,距離風光俊秀的巫峽僅40公裡,但山高路遠,長期閉塞。
十年前,《瞭望》新聞周刊記者采訪曲尺鄉柑園村的情形曆曆在目——坑坑窪窪的碎石路塵土飛揚,長滿雜草的撂荒地随處可見,耕地裡種着玉米、紅薯、土豆,被當地村民稱為“三大坨”。
如今,坑坑窪窪的碎石路變成了加裝護欄的水泥路。過去零散分布在房前屋後的脆李樹,現在遍布長江兩岸。柑園村種植了4700畝脆李、1500畝柑橘,昔日撂荒地變成花果山,一片空閑的“巴掌田”都找不到。
“交通發達了,果子不愁賣。今年脆李大豐收,一畝地能掙2萬多元,家家戶戶都賺了錢。”31歲的柑園村村民彭斌年紀不大,卻是有名的脆李種植能手。他指着一排排白牆灰瓦巴渝民居說,如今村裡很多人家都住上了小樓,不少人買了小轎車,還在城裡買房。
巫山縣委書記曹邦興說,三峽庫區的土質為砂土,容易水土流失,發展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經濟效益的種植業,曾是一個難題。經過不斷摸索,巫山找到了脆李這個生态寶貝和緻富樹,今年全縣30餘萬畝脆李産量13萬噸,産值17億元,覆蓋的5.2萬多農戶戶均增收2萬餘元。
曾經,大山是阻礙。如今,大山是支點。天塹變通途,大山深處的特色産業經營得風生水起。
離開位于中低山地帶靠脆李脫貧緻富的巫山縣,記者來到處于高山地帶的城口縣雞鳴鄉。曾經,這裡山路陡峭、交通閉塞,是重慶市18個深度貧困鄉鎮之一。記者3年前來到雞鳴鄉海拔2000多米的中藥材基地采訪時,汽車行駛在狹窄的盤山土路上,一邊是懸崖,一邊是峭壁,不時出現“Z”字形轉角。人坐在車上,心懸在空中。
時任雞鳴鄉金岩村村委會主任的盧賢剛告訴記者,附近的村民有種植中藥材的傳統,過去交通不便,僅靠4米寬的挂壁土路通往外界。向外運貨主要靠騾馬,運貨下山每公斤運費2.6元。
2020年初,一條全長38公裡、寬4.5米的水泥路通車,農資上山、中藥材進城便利了。如今,這裡已是遠近聞名的中藥材基地。
碧藍天空下,中藥材基地一望無際的雲木香長勢喜人,藥農們三五成群地在地裡除草,一派忙碌景象。據統計,雞鳴鄉的雲木香種植面積達到1.1萬畝,每年産值達2300萬元。
“七十二變”的馬鈴薯
“來看看我今年收的土豆,個頭很大嘞。”在巫溪縣尖山鎮大包村,村民王先剛笑盈盈地展示豐收成果。2021年,他家套種8畝馬鈴薯,較往年增收9200元。沒到種植季,王先剛就憧憬起了明年的收成。
巫溪縣位于大巴山東段南麓,山高谷深、路狹崎岖的地理條件曾隔絕了山裡人的緻富夢。
巫溪縣有着200多年的馬鈴薯種植史。經曆了傳統生産、低速發展、中速發展、高速發展階段,現在的巫溪馬鈴薯已不是當年的救命薯、溫飽薯,而是名副其實的緻富薯。
巫溪縣農業農村委主任詹亞軍介紹,巫溪成功篩選出适合西南地區種植的早熟、中晚熟馬鈴薯品種20餘個,部分适宜新品種最高畝産達3000公斤以上,畝産提高30%,畝均效益提升600元以上。
要想馬鈴薯種得好,種薯選擇很重要。過去,農民留下部分當年收獲的馬鈴薯作種薯,由于病毒累積,導緻質量下降、馬鈴薯減産。
在巫溪縣文峰鎮三寶村的馬鈴薯脫毒種薯繁育中心,4萬多平方米的标準化溫網室裡,專家們像照顧嬰兒一樣,精心呵護着馬鈴薯幼苗,這些幼苗培育一年多以後,就能變成優良種薯。
“馬鈴薯脫毒技術,可以恢複品種本身的生理功能和生産特性。”繁育中心生産部部長梁峰銘介紹,2017年該基地被農業部門認定為全國馬鈴薯良種繁育基地,現在年産脫毒馬鈴薯良種試管苗2000萬株、原原種5000萬粒、原種1萬噸、良種3萬噸。
有了品質保障,巫溪縣發力馬鈴薯深加工。當地組建起12家馬鈴薯加工企業,研發以馬鈴薯面條、饅頭等主食為主,薯條、薯片等休閑食品為輔的加工業,建成年産2萬噸紅薯和馬鈴薯澱粉、1000噸粉絲的自動生産線,産品暢銷湖北、陝西、四川等地。
馬鈴薯的“七十二變”,還不止這些。深挖“巫溪洋芋”中富含的賴氨酸和色氨酸營養價值,巫溪縣研發出完全以土豆為食材的“巫溪洋芋宴”,包含洋芋丸子、蔥香洋芋羹等數十種菜肴。
“巫溪洋芋”先後獲得重慶市無公害馬鈴薯産地縣認定和無公害農産品認證,被列為中歐互認的地理标志農産品。品牌建設為巫溪馬鈴薯打開了市場、提升了效益。過去賣不出去的馬鈴薯,現在成了搶手貨。
高山深峽“微田園”
“一家人在一起,比以前出去打工強多了。”曾是貧困戶的巫溪縣紅池壩鎮茶山村村民胡光元說。
山高峽深一線天,九山微水半分田,紅池壩鎮曾經是深度貧困鄉鎮。随着通往縣城的公路開通,這裡的高山草甸風光引來大量遊客。
2020年,胡光元回到紅池壩鎮,在自家房子裡開辦了農家樂。遊客來了,他經營民宿;遊客走了,他在李子園務工,半年時間掙了3萬多元。如今,依托高海拔的氣候優勢、生态優勢,不少像胡光元一樣的脫貧戶走上了緻富路。
春品茶賞花,夏避暑摘果,秋收藥采蜜,冬民俗戲雪。紅池壩鎮的一年四季,特色鮮明。近年來,紅池壩鎮以“小組團、微田園、生态化、有特色”農旅融合發展思路,将農村變景區、産品變商品、民房變民宿。
目前,紅池壩鎮運營華僑城巴渝民宿、雲中客棧、橫擔山莊3家民宿酒店,發展鄉村旅遊接待戶30戶,共計床位360餘張。
産業旺,生态美。在紅池壩鎮龍台村5社,53戶村民自發組織人居田園環境綜合整治,讓畜禽入圈、柴火歸位、瓜豆上架、蔬菜成行、衛生上榜,不斷扮靓家園。
一壟壟、一畦畦“微田園”散落在農家房前屋後,三三兩兩的遊人悠閑地沿着步道穿行其間,老人們在秋日暖陽裡談天說地……這樣的景象,讓人很難想象這裡曾經苦于深貧。
驅車離開紅池壩鎮,遠處的山巒連綿起伏,朝陽照射巴山南麓,也照射在脫貧村民微笑的臉龐上。■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