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公權以楷書見長,行草書作品極少,這幅《蒙诏帖》可謂是柳公權行草最佳代表作。然而,在多數初學者尤其是外行人看來,這幾乎是一幅很難欣賞的“醜書”。可就是這幅“醜書”面孔,緣何被後人列入“天下第六行書”?
先看看創作背景。《蒙诏帖》是柳公權寫的一通信劄,信劄的大意是說自己年老體衰,能力有限,雖然有個閑官職位,可也不能為别人辦什麼大事,請諒解自己的難處。
▲唐 柳公權 蒙诏帖 紙本 行書 26.8x57.4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蒙诏帖》又名《翰林帖》,大字行書,計7行,27字,書于長慶元年(公元821年),當時柳公權44歲,年富力強,正是他書法創作的颠峰期,所以字如驚鴻擊空,遊獨弋,後人曾疑其僞,但明詹景鳳《玄覽編》說:“柳誠懸墨迹帖一卷是真。筆法勁爽而縱橫悉如意也,蓋自文皇、大令而自成家,奇妙竟日玩之不倦。”且此帖曾經宋内府、明韓世能、清馮铨、安岐收藏,以後又入清内府,曾刻入《三希堂法帖》。
柳公權所寫的碑版極多,以緻當時公卿大臣家的碑志,如果求不到他的字,就會被人們罵為不孝子孫,但行書流傳極少,因此就越發顯得《蒙诏帖》的彌足珍貴了。
▲唐 柳公權 《蒙诏帖》 全卷原樣
釋文:公權蒙诏, 出守翰林,職在閑冷,
親情囑托,誰肯響應,深察感幸。公權呈。
此帖氣勢磅礴,痛快酣暢,渾莽淋漓,意象恢宏,極具虎嘯龍吟、吞吐大荒的氣派,其結體不像柳體楷書那樣取縱勢,而是因形而變,依勢而化,或長或短,或大或小;也不像柳體楷書那樣取正勢,而是欹側多姿,險絕有緻,不拘常規,放浪形骸,極少唐朝森嚴法度的束縛。
▼局部高清放大
其用筆也不像柳體楷書那樣鐵骨铮铮,耿介特立,而是有剛有柔,有骨有肉,或方或圓,或露或藏,粗不臃腫,細不纖軟,線條以中鋒為主,飽滿圓厚,筆墨控制得恰如其分。誠如周必大說:“沉着痛快,而氣象雍容,歐虞褚薛,不足道焉。”
其章法大小肥瘦,參差錯落,虛實疏密,相映成趣,前後照應,一氣貫注,擒縱收放,随勢幻化,“枯潤纖濃,掩映相發,非複世能仿佛。”
南宋所刻《蘭亭續帖》中收有《翰林帖》(或稱《蒙诏帖》),其文曰:“公權年衰才劣,昨蒙恩放出翰林,守以閑冷,親情囑托,誰肯響應,惟深察,公權敬白。”據文意推測該帖應寫于文宗時柳氏任翰林院書诏學士期間,而本帖中的“出守翰林”在文辭上不符合當時居官者職守的稱謂,因此後人推斷有可能是宋人據《翰林帖》的大意寫出。
關于《蒙诏帖》真僞争議一直沒有停止,啟功先生認為是僞迹,“乃知今傳墨迹本是他人放筆臨寫者,且删節文字,以緻不辭。” 但是謝稚柳先生卻認為是柳字傑構,真迹無疑。這就尴尬了。
在對古代名迹的認定上,啟、謝二先生意見往往相左,啟先生以文史資料甄别考據為主,而謝先生卻以藝術感受為據;啟先生言之成理,謝先生感覺非常敏銳;啟先生結論一出,有煞風景之歎,而謝先生一言既出,卻有強詞奪理之嫌?誰是誰非?
恐難定論,唯能知道的是這是一幅氣勢磅礴、風神超凡的經典墨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