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一個《儒林外史人物列傳》的系列,聊以自娛,佛系更新,反正也沒多少人看。本文可以算作序,結尾附帶概括下王冕的故事。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侵删。
提起中國古典小說,相信大多數人最先想到的是四大名著。其實四大名著之外,還有兩本小說地位頗高,一為《金瓶梅》,一為《儒林外史》,這兩本和四大名著一起則有“六大名著”、“六大奇書”之說。當然,關于“六大名著”到底還應該把哪兩本古典小說包含進來目前并沒有形成廣泛共識,題外話不再細說。
四大名著的知名度和影響力自不必提,相關衍生作品如影視、遊戲、同人等數不勝數,大家從小受過的語文教育裡面四大名著亦扮演了重要角色。即使很多人沒看過原著,也能說出赤壁之戰、武松打虎、三打白骨精、林黛玉進賈府等經典情節。《金瓶梅》則因坊間曆來對書中不可說之描寫津津樂道而為大衆所熟知,許多人提到《金瓶梅》要麼嘿嘿一笑,要麼面露赧色。其實這種普遍印象也是誤解了此書,書中各種不可說情節對于身經百戰見得多了的現代人來說多半平平無奇,而其作為世情小說反映的種種社會現實則是意義不凡。
配圖為詞話本,若是普通讀者我個人建議讀經過潤色的繡像本。反正我一開始看詞話本是沒看下去。
而本文主角《儒林外史》,相對來說名氣就小了許多,許多人隻知其名而不知其具體内容。究其原因,大概一來衍生作品不多,就拿人民群衆喜聞樂見的影視來說,本人隻搜到了兩部電視劇和兩部動畫片,其中一部電視劇還是攝于80年代;二來情節不像四大名著和《金瓶梅》那樣具有傳播性,都是些功名文章、文人儒生之事,沒幾個人愛看。若問大衆對《儒林外史》的印象,大家能說的多半是範進中舉、嚴監生臨死這兩個被中學語文教材選入的片段;說出周進、嚴貢生等關聯角色則已屬不易。我個人覺得《儒林外史》值得作為四大名著外的第五本古典名著細細閱讀,尤其對于做研究、寫論文的科研人員、高校教師、碩博士研究生等群體,這本書極具現實意義。功名富貴系于文章、臭味相投各組圈子、圈子之内互相吹捧、圈子之間相互輕視、盜人文章沽名釣譽......你說這些事是明朝的事,清朝的事,還是當下的事?《儒林外史》外寫明朝内寫清朝,其批判性則穿越百年直抵今日。魯迅曾言“迨吳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擿時弊,機鋒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慼而能諧,婉而多諷:于是說部中乃始有足稱諷刺之書”(《中國小說史略》),亦有觀點認為《儒林外史》與晚清風行的“譴責小說”有淵源關系。
《儒林外史》給我最深的印象是兩個,一則語言上的诙諧諷刺,一則結構上的連環短篇(吳組缃語)。語言上的诙諧諷刺我摘錄一段“名士大宴莺脰湖”諸公自品:
......這一次雖算不得大會,卻也聚了許多人。在會的是:婁玉亭三公子、婁瑟亭四公子、蘧公孫駪夫、牛高士布衣、楊司訓執中、權高士潛齋、張俠客鐵臂、陳山人和甫,魯編修請了不曾到。席間八位名士,帶挈楊執中的蠢兒子楊老六也在船上,共合九人之數。當下牛布衣吟詩,張鐵臂擊劍,陳和甫打哄說笑,伴著兩公子的雍容爾雅,蘧公孫的俊俏風流,楊執中古貌古心,權勿用怪模怪樣:真乃一時勝會......
不到兩百個字既介紹了參會衆人,又把作者的嘲諷表達得淋漓盡緻。“魯編修請了不曾到”自是說明魯編修看不上這群貨;八位名士聽着名頭怪大,卻帶着其中一位的傻兒子,那這群名士的斤兩可知一二;前面幾個人吟詩擊劍、雍容俊俏,倒也頗具名士之風,偏偏有個人怪模怪樣......讀來忍俊不禁又引人思考。
至于結構,《儒林外史》與我們熟知的小說差異略大。一般小說都有一個主角或主角團,故事可能有支線但主線劇情就圍繞這些人展開;也有小說不同部分有不同主角,中間會做主角的切換但大體上是這些不同主角共同構建一個完整故事;如《水浒傳》則前半部分是好漢群像,不同角色接力推進小說情節,後期梁山聚義角色又歸為一處。《儒林外史》整體卻是在一個大的“功名富貴”框架下由不同人物的不同故事串聯而成,一環套一環,一個人物引出另一個人物,前面故事的主角退場後可能就再不出現,不像《水浒傳》中武松、魯智深、林沖等人那樣在各自獨立故事結束後又彙聚梁山,參與到聚義和征方臘等主線劇情裡;也不像《三國演義》那樣圍繞魏蜀吳三國的曆史展開,雖然書中角色會因死亡而退場,但整本書前後角色間聯系緊密,且大部分情節由曹操、劉備、諸葛亮等幾個主要角色貫穿。《儒林外史》中大多數角色的故事拿出來都可以單獨成篇,猶如紀傳體史書,這也是我寫“儒林外史人物列傳”系列的基礎。不過書内角色和故事雖然獨立性高,相互之間卻仍存一定關聯,此與《聊齋志異》這種真正的短篇小說集又有不同。
說了這麼多有關小說的内容,照理我也該說說本書作者。不過關于作者的資料網上一搜就有,感興趣的朋友可以自行了解,我就根據搜到的資料簡單介紹下吳敬梓老先生:吳敬梓出身世家望族,曾祖祖父兩代人中科場揚名者甚多,這種家庭環境下吳敬梓一開始也自是以科舉為業;後吳敬梓家庭、科場諸多不順,逐漸看透世情,斷了科舉之念,開始創作小說;據說吳老先生晚年生活困頓,也是令人唏噓。書中杜少卿這個角色,應該就是融入了作者的個人經曆和理想。
本人并非文學方面的專業人士,讀各種小說多是為了消遣,寫文也隻是為了在無聊生活中盡量找尋一些自認為有意義的事情來做,故而這個系列文章的水平一般,更新也沒那麼快,列位看官海涵;且文中恐有疏漏錯誤之處,還望各位不吝賜教。《儒林外史》研究專家、南京師範大學資深教授陳美林先生于90年代出版過一本《儒林外史人物論》,講解品評了書中的主要角色,想深入了解的看官可以參閱此書。有此珠玉在前,本人在寫作時難免會有一定的借鑒,但還是盡可能地加入了自己的思考見解,各位也就看着圖一樂吧。
讀完原著後再讀此書可加深理解
本文最後,講下書中第一個出場人物——王冕。因為本書第一回《說楔子敷陳大義 借名流隐括全文》通篇都是關于王冕的故事,且後文再無王冕出現,所以單獨寫一篇王冕事迹的話跟原文第一回區别不大,就在序言結尾處大緻聊下吧。
書中的王冕生于元末,七歲失怙,母親供其讀書至十歲再無力維持,遂讓其給隔壁秦老家放牛。王冕懂事,秦老心善, 故放牛生活也不錯,閑時能讀些書。後來王冕更是習得了繪畫技能,名聲在外,日常賣畫賺錢,逐漸不愁衣食,到了十七八歲不再放牛。當地知縣買了王冕的畫送與自己老師、大官危素;危素看畫後啧啧稱奇,要見王冕;知縣先是差人來請,後面更是親自前來,但王冕厭惡知縣和危素二人的為人,不願相見,便辭别母親和秦老,離家避之;等探知知縣和危素都離了家鄉後又回家侍奉母親,直至母親去世。此時正值元末天下大亂,群雄并起,某日朱元璋來拜訪王冕,請教得浙人民心之法;王冕以仁義說之,朱元璋稱謝辭去。後明朝建立,用八股取士之法,王冕對秦老說此法不好;又夜觀天象,先見貫索犯文昌,預言一代文人有厄;後見百十小星墜向東南,說是上天降下一夥星君維持文運。朝廷征王冕出來做官,王冕提早逃至會稽山中避世隐居。首回完。
本回危素這個角色是由“一胖一瘦一胡子”的三人談話引出,這三個人“頭帶方巾,一個穿寶藍夾紗直裰,兩人穿元色直裰,都有四五十歲光景,手搖白紙扇”,皆是儒生形象,談話中對“危老先生”極盡巴結之能事,同時炫耀自己與“危老先生”的關系。卧閑草堂評本就說此“不知姓名之三人,是全部書中諸人之影子。其所談論,又是全部書中言辭之程式”。
本文到此結束,下回寫寫周進這個老來逆襲的角色。結尾處,欣賞下《儒林外史》開篇詞,個人覺得不輸《紅樓夢》的《好了歌》。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興亡朝複暮,江風吹倒前朝樹。功名富貴無憑據,費盡心情,總把流光誤。濁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謝知何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