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蛾撲火的現象我們都知道,很多人也都看到過飛蛾撲火的過程。但是,飛蛾為什麼這麼傻,要去撲火,自取滅亡呢?估計很多人就不太清楚了,這裡就跟大家探讨一下。
趴在窗戶上的蟲子夏天的夜晚,我們會發現經常會有昆蟲喜歡光顧我們的家,它們被窗戶的紗窗擋在了屋外,趴在窗戶上,撲騰着翅膀,或是靜悄悄的爬來爬去,希望能夠找到入口進到屋内。
我們都知道,昆蟲其實并不是想要進到你的家裡,而是被家中的燈光所吸引,這是因為昆蟲的趨光性決定的。不僅僅是飛蛾,很多的夜行性昆蟲都有趨光特性。
現代研究認為,夜行性昆蟲的趨光性與其導航方式有關。它們通常是以月亮為導航坐标的,且飛行時不是垂直于月光,而是呈斜角;而燈火會讓它們誤認為是月亮,結果就會以螺旋形漸近線的軌迹飛向燈火。
日行性昆蟲和夜行性昆蟲昆蟲的活動規律多種多樣,就昆蟲的日夜活動這一規律來說,可分為日行性昆蟲和夜行性昆蟲兩類。無論是日行性昆蟲和夜行性昆蟲,之所以有這種或那種規律,和其光感受器官有着直接關系的。
昆蟲的眼睛昆蟲的感光器官是單眼和複眼,通常昆蟲的單眼主要功能是感光,對顔色與形狀并無感知,而複眼不僅可以感受光,而且能辨别顔色和圖形。
昆蟲的複眼由許許多多的小眼組成。其中,蒼蠅的複眼是由 4000 多個小眼組成,蜻蜓的複眼由 28000 個小眼組成,蝶蛾類複眼有 12000-17000 個小眼組成,蚊子的複眼少些,由 50 個左右小眼組成。
日行性昆蟲和夜行性昆蟲的這些小眼結構,具有很大的相同,由于小眼結構的不同,組成的複眼對物體光線的成像也就不一樣。
蝶蛾類複眼有 12000-17000 個小眼組成,它們具有相近的小眼個數,但是蝶類是日行性昆蟲,而蛾類是夜行性昆蟲。
蝶類複眼的小眼隻接受直接射入這個小眼内的光線,光線在小眼的視杆細胞上形成該光線的一個光點的像,而其他方向斜射光線均被色素細胞吸收而不能在小眼内的視杆細胞上成像。因此,物體光線在複眼内形成的像是由每隻小眼形成的一個個光點像拼湊而成為一個完整的像。由于每隻小眼隻接受直接進入該小眼内的光線,故射入的光線強度必須要強,而夜晚光線與白天相比,強度要弱得多,因此,蝶類在晚上看不見物體,這就決定了它們白天活動的習性。
蛾類複眼的小眼比蝶類相對延長,視杆遠離晶錐;視杆與晶錐之間有透明的介質相連,晶錐周圍色素細胞内的色素可随光的強弱而上下移動。這些特征使每個小眼的視杆不但可以接受直接射入這個小眼内的光線,同時還可以接受若幹鄰近小眼側射或反射進來的光線。這樣,在一個小眼視杆上形成了互相重疊的像。由于是重複接受光線成像,蛾類能在光線很弱的情況下看到物體,這是蛾類夜晚活動的原因之一。
飛蛾撲火其實并不是飛蛾傻前面已經說到,飛蛾在晚上可以看見物體,它們是夜行性昆蟲,可以在夜間活動覓食。而且,飛蛾和大多數夜行性昆蟲一樣具有趨光性,這是造成它們飛向火的直接原因。但是,飛蛾在接近火的時候,應該已經感受到了危險,但為什麼不改變航向,還要一如反顧地沖向火呢?
這裡我們先要提及一下“雪盲”現象,當眼睛受到極強光線的照射,而這光線是直接射入你的眼睛,你若不閉眼睛的話,就會感到眼睛隻看到一片白,且這種白色無邊無沿,而你的眼睛同時也會看不到任何物體,這種現象在雪地中常見,故稱為雪盲。
其實,在撞向火的瞬間,飛蛾也遭遇到了類似的“雪盲”現象,而且比人類更慘。人類在遭遇強光刺激時,會用眼睑和瞳孔,調節進光量或避開強光,而蛾類的眼睛卻不具備這些特點,徑直撞向火已經成了必然,即使它們很不情願。
〚科普地球生物 聯系大衆生活〛 歡迎關注生物愛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