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常用經濟學基礎知識

常用經濟學基礎知識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0-04 05:43:46

全篇近13000字。

第一章

經濟學核心概念

摘:

騎士時代已經過去;随之而來的是智者、經濟學家和計算者的時代。———埃德蒙·伯克

  1. 為何學習經濟學

開卷之際你也許會問:為什麼要學習經濟學?不妨讓我們仔細刮拭一下。一些人學經濟學是為了幫助自己找到好的工作。另一些人認為他們應能更深地理解關于通貨膨脹和失業的報道的背後還藏着什麼。

還有一些人則希望弄明白:何種政策可以減緩全球變暖?蘋果播放器iPod轉由 “中國制造” 意味着什麼?

撞鐘為誰

所有這些以及其他更多的理由當然都很好。然而,我們已經開始認識到,一條最重要的理由應該是:在人的一生(從搖籃到墳墓)中,你永遠都無法回避無情的經濟學真理。

作為一個選民,如果你不懂一點經濟學,那麼你的意見和建議就很有可能不得要領和令人費解。不學經濟學,你就不能完全明白國際貿易、稅收政策或者造成經濟衰退和高失業率的各種原因。

選擇終身職業,也許是你一生中要做的一項最重要的經濟決策。你的前途不僅取決于你的能力,而且還取決于全國和各地的經濟力量對你的工資的影響。此外,經濟學知識還可以幫助你在購買房屋、支付子女教育以及為退休而儲蓄等場合做出更明智的選擇。誠然,學習經濟學并不一定能讓你變成一個天才;但不學經濟學,命運就很可能會與你格格不入。

毋庸贅言,我們希望你能夠發現,除了有用之外,經濟學本身還是一個很有魅力的領域。一屆接一屆的年輕學生們常常驚訝地發現:理解經濟學原理,透過現象吞本質,竟然是如此地開心和刺激!

稀缺與效率:經濟學的雙重主題

讓我們從經濟學的定義開始。半個多世紀以來,經濟學所研究和讨論的問題的範圍已經擴大了很多。以下是本書讨論的主要方面:

·經濟學研究金融市場行為,包括利率、彙率和股價。

·探究一些國家或人群富裕而另一些國家或人群卻長期貧窮的根源,繼而尋求各種提高窮國和窮人收入的解決辦法,而前提條件則是不損害經濟本身的成長。

·研究商業周期(也譯 “經濟周期”一一譯者注), 即信貸、 失業和通貨膨脹的上下波動, 探讨如何利用經濟政策加以調節。

·考察國際貿易、國際金融和全球化的經濟影響,并着重分析若幹關于自由貿易、開放邊界等熱點難題。

·提出并回答政府采用何種政策才能達到既定的重大目标,如加快經濟增長、有效利用資源、實現充分就業、穩定價格水平和公平地分配收入等。

這已經是一份很長的清單,不過我們還可以進一步将它擴展好多倍。但是,如果将所有這些定義加以提煉的話,我們就會發現其中存在一個共同的主題:

【經濟學 (economics) 研究的是一個社會如何利用稀缺的資源生産有價值的商品,并将它們在不同的個體之間進行分配。】

稀缺與效率

若思考一下這些定義,我們可以發現經濟學貫穿着兩大核心思想,即物品和資源是稀缺的,以及社會必須有效利用這些資源。事實上,正是由于存在着稀缺性和人們追求效率的願望,才使得對經濟學的關注永遠不會消失。

不妨考慮一個不存在稀缺的社會。如果能無限制地生産出各種物品,或者如果人類的欲望能夠完全得到滿足,那麼會産生什麼樣的後果呢?既然人們擁有了自己想要擁有的一切東西,當然也就不必再擔心花光其目前有限的收入。而企業也不必為勞動成本和醫療保健問題犯愁;政府則不用再為稅收、支出和環境污染等問題而大傷腦筋,因為誰都已經不在乎這些問題了。此外,既然我們所有的人都能夠随心所欲地得到自己所想要的東西,那麼,也就沒有任何人會去關心不同的人或不同階層之間的收入分配(是否公平的)問題。

在這個豐裕而理想的伊甸園裡, 所有的物品都實行免費, 仿佛沙漠中的沙子和海灘邊的海水。所有的價格也都因此變成了 “零",市場也因此而變得可有可無。如果是,則經濟學當然也就不再是一門有用的學科。

然而,任何現實社會都決不是那種擁有無限可能性的“烏托邦”,而是一個到處都充滿着經濟品(economic goods) 的稀缺的世界。稀缺 (scarcity)是指這樣一種狀态:相對于需求, 物品總是有限的。實事求是地觀察家都不會否認,盡管經曆了兩個世紀的經濟快速增長,美國的生産能力還是不能完全滿足每個人的欲望。如果将所有的需要加總起來的話,你立刻就會發現,現有的物品和勞務甚至根本無法滿足每個人的消費欲望中很小的一部分!我們的國民産出須擴大很多很多倍,才有可能使得普通的美國人都能達到醫生或聯賽棒球手那樣高的生活水準。更何況在美國以外的國家,特别是非洲地區。在那裡,成千上萬的人甚至還處于饑寒交迫之中。

鑒于人的欲望的無限性,就一項經濟活動而言,最重要的事情當然就是最好地利用其有限的資源。 這使我們不得不面對效率這個關鍵性的概念。效率 (efficiency)是指最有效地使用社會資源以滿足人類的願望和需要。相反,如若一個經濟中充斥着惡性競争、嚴重污染或政府腐敗,它當然隻能生産出少于 “無上述問題” 時該經濟原本可以生産的物品,或者還會生産出一大堆不對路的物品。 這些都會使消費者的境遇比本該出現的情況更差。 這些問題都是資源未能有效配置的後果。

【經濟效率 (economic efficiency) 要求在給定技術和稀缺資源的條件下,生産最優質量和最多數量的商品和服務。在不會使其他人境況變壞的前提下,如果一項經濟活動不再有可能增進任何人的經濟福利,則該項經濟活動就被認為是有效率的。】

經濟學的精髓之一在于承認稀缺性是一種現實存在,并探究一個社會如何進行組織才能最有效地利用其資源。這一點,可以說是經濟學偉大而獨特的貢獻。

微觀經濟學與宏觀經濟學

當代經濟學有兩大分支: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

亞當·斯密通常被認為是微觀經濟學(microeconomics)的創始人,今天,經濟學的這一分支主要是研究作為單個實體的市場、 企業、 家庭的行為。亞當·斯密曾在《國富論》 (1776年)中考查了物品價格的形成,以及土地、勞動和資本的價格如何确定等問題,并揭示了市場機制的長處和弊端。更為重要的一點是,斯密指明了市場的效率特征,并解釋了個人的自利行為通過競争市場如何産生社會經濟效益。今天拓展了的微觀經濟學的領地已經遠遠超出了最初的界定,它已經讨論到壟斷和國際貿易的作用,還有金融和其他許多誼要的命題。

經濟學的另一個重要分支是宏觀經濟學(macroeco­nomics)。它研究經濟的總體運行。 在約翰·梅納德·凱恩斯1936年發表革命性巨著《就業、利息與貨币通論》之前,現代意義上的宏觀經濟學還根本不存在。當時,英美經濟尚未走出20世紀30年代的大蕭條,超過四分之一的 美國勞動人口處于失業狀态。凱恩斯的新理論展現了一個探讨庥通脹和利失業交替攀升的商業周期的根源的分析範式。如今,宏觀經濟學已經拓展到很多領域,如總投資與消費的決定、中央銀行對貨币和利率的管理、導緻國際金融危機的原因,還有,為什麼一些國家經濟繁榮而另一些國家卻停滞不前等問題。 盡管宏觀經濟學已經進步并遠遠超越了凱恩斯當初的創見,但凱恩斯提出的一系列命題仍然不失為現代宏觀經濟學的基本範疇。

經濟學的邏輯

經濟生活是由一系列活動組成的複雜集合,包括購買、銷售、讨價還價、投資、勸說等。 經濟科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理解這些複雜的活動。這也正是本書的宗旨之所在。那麼,經濟學家又是如何完成他們的任務的呢?

經濟學家運用科學方法(scientific approach) 來理解 經濟生活,包括觀察經濟事件、利用統計分析和曆史記錄。對于預算赤字的影響或通貨膨脹的原因等複雜現象來說,曆史可以提供豐富的前車之鑒。

經濟學家經常依賴于分析和理論。 理論研究方法使得經濟學家能夠進行一般化的抽象, 比如讨論國際貿易與專業化分工的好處、稅收與配額的弊端等。

此外,經濟學家們創建了一門被稱為經濟計量學 (econometrics) 的專業分析技術,即将統計學工具應用到經濟問題的分析之中。借助經濟計量學,經濟學家可以從堆積如山的經驗數據中抽象出簡單明了的事物之間的聯系機制。

不妨提诮初出茅廬的經濟學人注意一下:必須警惕經濟推理中各種常見的思維謬誤。由于經濟關系通常十分複雜,涉及到許多不同的變化,因此很容易混淆事件背後的真正原因和政府政策對經濟的影響。以下是經濟推理中一些常見的謬誤:

·前因後果謬誤(post hoc fallacy,也譯“後此謬誤”一 譯者注)。第一個錯誤出自于因果推理。如果我們僅僅因為一件事發生在另一件事之前,就想當然地認為前者是後者的原因,那麼,我們就犯下了這裡所說的前因後果謬誤。一個實例發生在20世紀30年代大蕭條時期的美國。一些人觀察到,在商業周期擴張之前或之中,會出現或伴随物價上漲的現象。由此, 他們便得出結論說,治療大箫條的良方是提高工資和價格。這種對策建議會導緻一系列以增加工資和提高價格為目的的非效率(也可以 “無效率” “或“低效率”一譯者注)的立法和規定。 然而這些舉措真的能夠推動經濟複蘇嗎?幾乎可以肯定地說:“不能。”盡管它們可能會有利于複蘇早日起步, 但事實情況卻是,隻有在政府為準備第二次世界大戰而擴大軍事開支從而導緻總支出迅速回升的時候,經濟才得到了真正的複蘇。

·不能保持其他條件不變(failure to hold other things constant)。第二個陷阱是在考慮某一問題時沒能保持其他相關條件不變。例如,我們或許想知道提高稅率究竟會增加還是會減少稅收收入。一些人提出了這樣一種誘人的觀點,即我們既可以将财政蛋糕分而食之,而同時又可以擁有它。他們争辯說,降低稅率會在增加政府收入的同時減少預算赤字。他們指出, 1964年肯尼迪·約翰遜的“減稅”大大降低了稅率之後,1965年政府收入馬上就有所上升。據此,他們認為降低稅率便可以提高政府的收入。

這一推理有什麼錯呢?本論斷的前提應該是:其他條件不變——這一點特别重要;而它卻忽視了1964~1965年期間的經濟增長。由于人們的收入在這一時期有所上升,因此,盡管稅率降低了,政府收入卻依然有所增加。進一步的研究表明,如果1964年沒有降低稅率, 則1965年政府的收入會達到更高的水平。可見,這一分析在推斷中沒有堅持 “保持其他條件不變”的原則。

切記:當你分析一個變量對于經濟體系的影響時,一定要保持其他條件不變。

【合成謬誤 (fallacy of composition)。有時我們會假定,對局部來說是正确的東西, 對總體來說也一定正确。然而,在經濟學中,我們經常發現總體并不等于部分之和。如果你認為對局部來說成立的東西,對總體也必然成立,那你就犯了“合成謬誤"。】

如果你真的忽略了合成謬誤的原理, 那麼你就會對以下這些正确的命題吃驚不已:(1)如果某一農場主獲得豐收,他的收入會增加;但如果所有農場主的收成都破記錄的話,則他(以及所有)的農場收入卻(都)會下降。(2)如果一個人獲得了更多的貨币,那麼他的堍況會變好;但如果每個人都獲得了更多的貨币,那麼整個社會反而可能變糟。(3)如果對某一産品(比如鞋類或鋼鐵)征收高額關稅,則該行業的生産者(由于得到保護而)可能會因此發财;但如果對所有的行業都征收高額關稅,則絕大多數生産者和消費者的垃況都會變壞。

這些例子沒有任何詭異或神奇之處,它們不過是整個體系中的個體互動的結果。 個體相互作用時,整體行為往往與個體行為的結果大相徑庭。

導言中我們姑且簡略地提及這些謬誤。以後,當引入了經濟學工具之後,我們還将重新就這些問題展開讨論,并舉例說明不注意經濟學邏輯會使你犯什麼樣的錯誤。這些錯誤有時會使你付出昂貴的代價。當你學完這本書之後,不妨再回過頭來看看,為什麼上述那些看似矛盾的結論實際上卻是完全正确的。

實證經濟學與規範經濟學

在考慮經濟問題時,我們必須區分事實本身和它是否公平這兩個方面的問題。實證經濟學讨論的是經濟社會的事實,而規範經濟學則涉及價值判斷。

【實證經濟學 (positive economics) 回答如下的問題:為什麼醫生比門房賺的錢要多?北美自由貿易協定 (NAFTA) 是提高了還是降低了大多數美國人的工資?高利率能否使經濟放緩和通貨膨脹降低?盡管這些問題可能很難回答,但隻要利用分析和經驗例證就可以 找到答案。因此将這類問題歸于實證經濟學的範疇。】

【規範經濟學 (normative economics) 涉及倫理信條和價值判斷。應該提高失業率以确保通貨膨脹不會迅速上升嗎?美國是否應該進一步用談判協議的辦法去降低進口關稅?美國的收入分配是否已經變得更加不 公平?由于這類問題涉及到倫理、價值而非事實本身,因此其答案也就無所謂正确或錯誤。盡管經濟學也可以關注 (inform) 這些争議,辦法是考查各政策方案可能産生的後果,但是, 這類問題還是隻能依靠政治辯論和投票決策去解決。】

熱切的心情,冷靜的頭腦

從 20 世紀以來,經濟學已經從一粒小橡樹果子長成了一棵高大繁茂的橡樹。在它的各個分支中,我們可以找到關于一系列重大問題的解釋:國際貿易的好處,降低失業和抑制通貨膨脹的建議,退休基金的投資方式,甚至為防止全球變暖而拍賣有限的二氧化碳排放權的提案等。世界各地的經濟學家都在努力地收集經驗數據,以增進我們對經濟發展趨勢的理解。

你或許會問,經濟學家進行權衡、分析和計算的目的是什麼?經濟科學的最終目的是改善人們的日常生活條件。提高國内生産總值絕不是一場數字遊戲。較高的收入水平所意味的是可口的食品、溫暖的房屋、熱水,還有安全的飲用水以及長期預防疾病的接種疫苗。

較高的收入還意味着更多的東西。它可以使政府更多地開辦學校,從而使年輕人更多地學習文化,掌握現代化設備和計算機操作技能。随若收入的進一步提高,國家還可以提供财力支持科研,确定适應本國氣候和土壤的農業技術,或研制出針對當地疾病的疫苗。經濟增長能夠提供更多的資源,人們會有更多的時間從事詩歌和音樂等藝術事業,也會有更多的閑暇時間讀書、聽音樂和親自演奏。經濟發展并沒有固定的模式,世界各地的文化也于差萬别,盡管如此,免受饑餓、疾病和自然災難之苦,卻是全人類共同的心願。

然而,人類幾千年的曆史告訴我們,僅僅依靠熱情是不能解決饑餓和治愈疾病的。一個自由和有效的市場并不能必然地使收入分配得到全社會的認可。決定經濟進程的最佳路徑, 或實現社會産出的公平分配,所需要的都是冷靜的頭腦。它可以客觀地評估各種手段的成本 和收益,盡最大的可能保持分析的獨立性,而不受各種一廂情願的空想的幹擾。有時,經濟進程還要求一些過時的工廠倒閉;有時,情況先是惡化,爾後才會好轉,正如某些中央計劃體制的國家采用市場原則後所經曆的那樣。醫療保健領域的選擇更難權衡,因為有限的資源所直接涉及的是人的生死存亡。

你也許聽說過一句口号,叫做 “各盡所能,按需分配”。那些政府已經逐漸明白,還沒有哪一個社會能僅靠這一理想化原則長期地運轉下去。為了維持經濟的健康運行,政府必須建立機制,讓人們有工作和儲蓄的動力。

社會應當為失業者提供一定時期的支持,但如果(失業等)社會保險狻蓋面過大或時間過長的話,則人們就會依賴政府。他們會逐漸認為政府應該為他們生活的各個方面負責。這當然會使人類的進取之劍日益鏽鈍。正是由于政府項目追求崇高目标,才意味着嚴格審查和效率管理勢必不可缺忽。

社會必須緻力于兼顧無情的 “市場規則” 與慷慨的“國家福利”。隻有在充滿熱情的同時保持冷靜的頭腦,經濟科學才能夠發揮作用,才能為一個富有效率、繁榮和公正的社會尋找到恰當的平衡點。

  1. 經濟組織的三個經濟問題

人類社會,無論它是一個發達的工業化國家,還是一個中央計劃型的經濟體,或者隻是一個孤立的部落社會,都必須面對和解決三個最基本的經濟問題:生産什麼、如何生産和為誰生産。

事實上,經濟組織的這三個基本問題,在今天與在人類文明之初都同樣重要和關鍵。 下面我們就進一步仔細地觀察這三個問題:

生産什麼和生産多少?一個社會必須決定,在諸多可能的物品和勞務之中,每一種應該生産多少以及何時生産。今天,我們應當生産比薩餅還是襯衫?生産少顯的優質襯衫還是生産大攝的普通襯衫?我們應當利用有限的資源生産更多的消費品 (如比薩餅),還是應當生産較少的消費品和較多的投資品(如生産比薩餅的機器),從而讓明天有更多的産出和消費?

如何生産?一個社會必須決定誰來生産, 使用何種資源,以及采用何種生産技術。誰來種田,誰來教書?用石油發電,還是用煤炭發電,或是用太陽能發電?設備是由人還是由機器人來操作?

為誰生産?誰來享用經濟活動的成果?收入和财富的分配是公平合理的嗎?社會産品如何在不同的居民之間進行分配?我們的社會是否會成為一個富人很少而窮人很多的社會?教師、運動員、汽車工人 和風險投資家,誰應當得到高收入?社會應該給窮人提供最低消費,還是嚴酷地遵循不勞動者不得食的原則?

市場經濟、指令經濟和混合經濟

解決生産什麼、如何生産以及為誰生産的問題,有哪些不同的方式呢?不同的社會選取和借助各種不同的 經濟體制進行組織, 而經濟學則研究這些可供社會采用的配置稀缺資源的制度和機制。

通常我們區分兩種本質不同的經濟組織方式。 一個極端是, 政府制定大部分經濟政策, 處于統治集團最高層的那些人逐層向下發布經濟指令。另一個極端是, 決策由市場來做出, 個人或企業通過貨币支付自願地交換物品和勞務。讓我們簡要地考查一下經濟組織的這兩種 形式。

在美國和越來越多的國家中,多數經濟問題都是由 市場來解決的。因此,它們的經濟制度稱為市場經濟。市場經濟(market economy)是一種主要由個人和私人企業決定生産和消費的經濟制度。價格、市場、盈虧、刺激與獎勵的一整套機制解決了生産什麼、如何生産和為誰生産的問題。企業采用成本最低的生産技術(如何生産), 生産那些利潤最高的商品(生産什麼)。消費則取決于個人如何決策去花費他們的收入(為誰生産),這些收入包括來自勞動的工資收入和來自财産所有權的财産收入。市場經濟的極端情況被稱為自由放任(laissez-faire) 經濟,即政府不對經濟決策施加任何影響。

與市場經濟不同,指令經濟(command economy)是由政府做出有關生産和分配的所有重大決策。在指令經濟中,如20世紀大部分時期前蘇聯所采取的經濟制度,政府不僅占有大部分生産資料(土地和資本),而且擁有并指導大多數行業中的企業經營,并成為大多數工人的雇主,指揮他們如何工作。此外,政府還決定籵會産出在不同的物品與勞務之間如何分布。簡言之,政府通過它的資源所有權和實施經濟政策的權力解答基本的經濟問題。

當今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經濟完全屬于上述兩種極端之一。相反,所有的社會都是既帶有市場經濟的成分也帶有指令經濟的成分的混合經濟 (mixed economy)。

經濟生活既可以經由官僚體系集中指令去組織,也可以交由分散的各行其事的市場機制去組織。今天,美國和其他高收入經濟體的大多數決策都是經由市場機制而形成的。不過政府在監督市場運行方面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政府制定法律來監管經濟生活,提供教育和治安等服務,并管制污染等。當今絕大多數社會都采用混合經濟制度。

  1. 社會的技術可能性

造出的每一支槍,下水的每一艘軍艦,發射的每一枚火箭,歸根結底,都意味着對那些忍饑挨餓的人們的一種偷盜。———德懷特·艾森豪威爾總統

每個經濟體的資源存址都是有限的一無論是勞動、技術知識、工廠和工具,還是土地和能源。在決定生産什麼和如何進行生産時,該經濟體實際上是在決定如何配牲資源,以生産千百萬種商品和勞務。多少土地應該用于種植小麥,或用于建築房屋?多少工廠應該用于生 産計算機?多少工廠制作比薩餅?多少兒童按職業運動員培養?多少兒童按職業經濟學家培養?抑或,按計算機軟件人員培養?

相對于需要來講,物品總是稀缺的,面對這一無可否認的事實,一個經濟體系必須決定如何利用其有限的資源。它必須在物品的各種有可能的組合之間進行選擇(生産什麼),在不同的生産技術之間進行選擇(如何生産),最後還必須決定誰消費這些物品(為誰生産)。

投入和産出

要回答這三個問題,每個社會必須就經濟的投入和産出做出選擇。投入 (inputs) 指的是生産商品和服務的過程中所使用的物品或勞務。一個經濟體使用其現有的技術将投入轉換為産出。産出 (outputs) 是指生産過程中創造的各種有用的物品或勞務,它們可以用于消費或用于進一步生産。我們來看看一塊比薩餅的“生産飛我們說,雞蛋、面粉、熱能、比薩餅烤爐和廚師的熟練勞動等是投入,而可口的比薩餅則是産出。在教育中,老師的時間、教室和實驗室、課本等是投入,而有知識、能幹、高收入的公民則是産出。

投入的另一個名稱叫生産要素 (factors of production)。它們可以被劃分成三大基本範疇:土地、勞動和資本。

· 土地或更為流行的說法,自然資源,指的是生産過程中大自然賦予人們的禮物。它包括:農業、住房、工廠和道路等所使用的土地;給汽車加油或給房間供暖的能源,還有諸如銅、鐵礦石和沙等非能源資源。在今天這個擁擠的世界上,我們必須拓寬自然資源的範疇, 将環境資源,諸如清新的空氣和适合飲用的水,也視為一種自然資源。

· 勞動指人們花費在生産過程中的時間和精力(在汽車制造廠上班, 在土地上耕作, 在學校裡教學或制 作比薩餅等)。在各種技術水平上,千百萬種工作 和任務都是由勞動完成的。對于一個發達的工業化 國家來說,勞動曾一直是最熟悉和最重要的生産要 素。

· 資本是一個經濟體為了生産其他的物品而生産出來的耐用品。資本品包括機器、 道路、計算機、鐵錘、卡車、鋼鐵廠、汽車、洗衣機和建築物等。在後文我們還将看到,專業化的資本品積累是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要素。

如果需要用 “投入” 和 “産出 “ 這兩個術語來表述以上三大基本經濟問題,那麼,我們應該這樣說,一個社會必須決定:

(1)産出什麼、産出多少;(2)如何産出,即用何種技術和要素進行投入,以得到令人滿意的産出;(3)為誰生産,即如何分配這些産出。

生産可能性邊界

生活經驗告訴我們,人不能擁有世間一切物品。通常我們會聽到這樣的話:“你可以選擇巧克力,也可以選擇香草冰激淩,但是不能兩者統統都要。”同理,一個國家也無法沒有限制地得到它所想要的一切物品,因為這要受到資源和可供利用的技術的制約。

在有限的機會中進行選擇,其迫切性在戰争時期表現得最為突出。在讨論 2003年美國是否應當對伊拉克開戰時,人們想要弄清的問題是:這場戰争的代價究竟會有多大。官方說它隻需要 500 億美元,盡管一些經濟學家認為它可能要花費2萬億美元之多!更甚者,代價還并不僅僅是貨币,貨币數字後面意味着所要購買的各種其他資源。而随着伊拉克戰争開銷的攀升,人們自然進一步想知道,為什麼要向巴格達城而不是紐約市派駐更多的警力?或者,為什麼要在中東而不是在美國的中西部對電力系統進行維修?衆所周知,正如上文引用過的艾森豪威爾總統所說的話那樣,軍事上占用的資源越多,可供民用消費和投資的資源就會越少。

為了使讨論生動起見,我們不妨考查一個隻生産大炮和黃油這兩種經濟品的經濟體。 大炮代表的是軍費開支,而黃油則代表民用開支。現在假定我們的經濟體将所有的資源都投入到民用物品,即黃油的生産上。于是,每年所能生産的黃油便會有一個最大的數址。黃油的最大數量取決于該經濟體所擁有的資源的數量與質量以及利用資源進行生産的效率。現假設,利用現有的技術及利用資源進行生産的效率。現假設,利用現有的技術和資源,每年能夠生産出來的黃油的最大數址為500 萬磅。

從另一極端讨論,假設所有的資源都用于生産大炮。同樣,由于資源的有限性,該經濟體隻能生産出有限數量的大炮。在本例中,我們假設,如果不生産任何黃油的話,該經濟體每年能夠生産15 000門某種類型的大炮。

全生産大炮和全生産黃油顯然是兩個極端的選擇。

常用經濟學基礎知識(回讀經濟學第一章)1

表1-1 稀缺資源的約束意味着需要在大炮與黃油之間進行權衡稀缺的投入和技術限制了大炮與黃油的生産。當我們從A移到 B·…·最後移到F時,我們就将勞動、機器和土地由大炮行業轉到黃油行業,從而增加了黃油的生産。

而在這兩個極端之間,存在着許多種其他組合的可能性。隻要願意放棄一些黃油,我們就可以擁有更多大炮;相反,若願意放棄一些大炮,則可以得到更多的黃油。

表 1-1 給出了大炮和黃油的一系列的可能性組合。組合F是一個極端,表示隻生産黃油而不生産大炮 ;組合A 是另一個極端,即全部資源都用于生産大炮。在它們之間的組合E、D、C和B,則表明了為了生産更多的大炮,該經濟體必須相應放棄更多的黃油。

你或許會問,一個國家如何将黃油轉換為大炮?黃油轉換成大炮,并非指這兩種實物的直接挪動,而是要經由将生産它們的經濟資源從一種用途轉換成另一種用途的渠道和手段。

我們可以用圖 1-1 形象地描述該經濟體的生産可能性。圖中橫坐标表示黃油,縱坐标表示大炮(如果你不熟悉圖形,或者對于如何将圖表變成圖形感到不甚了了,請參閱本章附錄)。根據表 1-1 中的數據,在圖 1-1 的橫軸上向右猛取5個單位的黃油,在縱軸上向上取0個單位的大炮,便可得到F點;同理,向右取4單位黃油,向上扯取5單位大炮, 就可以得到E點 ;最後,向右扯取 0 單位黃油,向上址取 15 單位大炮,可得 A 點。

如果用所有的代表黃油與大炮的不同的産址組合的新點填滿上述幾點之間的空隙,則我們就能得到如圖 1-2 所示的稱為生産可能性邊界,或簡稱PPF的連續平滑的曲線。

【生産可能性邊界(production-possibility frontier, PPF),表示在技術知識和可投入品數量既定的條件下,一個經濟體所能有效率地得到的最大産量。】

常用經濟學基礎知識(回讀經濟學第一章)2

圖1-2 一條平滑的曲線把代表生産可能性數值的各點連接起來這一邊界表示可供選擇的清單,沿養這條邊界,社會可以選擇用大炮去替代黃油。它假設技術狀況和投入數址是既定的。邊界之外的點(如I點)是不可行的,或者是達不到的。而邊界内的任何一點(如U 點)表明經濟尚未達到有效率的生産,如商業周期中失業率較高時的情形。

常用經濟學基礎知識(回讀經濟學第一章)3

圖1-3 經濟增長使生産可能性邊界向外移動

(a)尚未發展的國家很貧窮。它必須将幾乎所有的資源都用于生産食品,而隻能享用很少的奢侈品。

(b)投入品的增加和技術變革使PPF向外移動。随着經濟的增長,一國從A移動到B,與增加的奢侈品消費相比,食品消費增加較少。如果願意的話,它也可以同時增加兩種物品的消費。

生産可能甡邊界在社會選擇中的應用

生産可能性邊界是供一個經濟體進行選擇的菜單。圖1-2描繪的是大炮和黃油的生産可能性邊界,但同樣适用于對任何其他物品的選擇。由此,政府用于生産公共品(如高速公路)的資源越多,剩下的用于生産私人品(如住房)的資源就越少;我們用來消費的食品越多,則用來消費的衣服就越少;社會決定今天消費的東西越多,則用于生産未來消費物品的資本品的産量就越少。

圖1-3到圖1-5給出了生産可能性邊界的一些重要應用。圖1-3表明經濟增長對一國生産可能性的影響。增加投入,或改進生産技術,能使國家産出更多的商品和勞務,其結果是生産可能性邊界向外移動。該圖還表明,一個貧窮的國家必須将其大部分資源用于生産食品,而富裕的國家随若其生産潛能的增長,則能夠生産出更多的奢侈品。

常用經濟學基礎知識(回讀經濟學第一章)4

圖1-4表明了必須在私人品(按價格購買)和公共品(用稅收支付)之間進行選擇。貧窮的國家僅僅能承擔很少的公共品,如公衆健康和基礎教育等。但是,随着經濟的增長,更多的産出份額将被用于生産公共品和提高環境質量。

圖1-5表明,一個經濟如何在(a)當前消費品和 (b)投資或資本品(機器、廠房等)之間進行選擇。通過犧牲當前消費和生産更多的資本品,一國的經濟能夠更快速地增長,從而使未來有可能生産出更多的兩種物品(消費品和資本品)。

不要做時間的傻瓜

一位偉大的美國詩人卡爾·桑德堡寫道:”時間是你人生的硬币,是惟一一枚你自己擁有的、可以自行決定如何花費的硬币。當心,切勿讓其他人替代你去利用這枚硬币。”這足以強調:人們最常面對的一個重要決策,就是如何利用自己的時間。

我們可以用生産可能性曲線來說明這項選擇。例如,作為一名學生,你可能有10小時的時間用于準備即将來臨的經濟學和曆史的考試。如果你僅僅複習曆史,那麼,你會在曆史考試中得到高分,而在經濟學考試中取得低分,反之亦然。把兩門考試的分數看做你學習的“産出“,在時間資源既定的條件下,可以畫出分數的生産可能性邊界。又如,如果兩種商品是 “分數”和“娛樂”,你又如何畫出這一生産可能性邊界呢?你自己處于這條邊界的何處?你的那些懶惰的朋友們又在何處呢?

機會成本

羅伯特·弗羅斯特在其詩作《未選擇的路》中揭示 了經濟學的一個最深層的概念:機會成本。由于資源是稀缺的,因此,我們必須不斷地決定如何利用我們有限的時間和收入。當你決定是否學經濟學,是否買汽車,或是否上大學時,你需要放棄一些事情——存在着若幹 可以被放棄的機會。這類有待被放棄的非最優的事情或東西,體現着你進行該項決策的機會成本。

機會成本概念也可以用生産可能性邊界加以說明。 不妨看圖1-2中的生産可能性邊界。 該圖反映了大炮與黃油之間此消彼長的關系。假設,該國決定将大炮購買獻從9 000門增加到12 000門,即從邊界上的D點移動到 C點,則這一決策的機會成本為多少呢?你可以用美元來計算它。但是,在經濟學中,我們經常需要穿透貨币的面紗,而直接考查各種選擇的實際影響。說到底,從D 到C的機會成本,是為生産較多大炮而必須放棄的黃油。在本例中,增加3 000門大炮的機會成本是100萬磅黃油。

舉個現實世界中的例子:在國立黃石公園附近開采金礦的成本。開采者聲稱,由于黃石公園的門票收入幾乎不受影響,因此金礦開采的成本很低。但經濟學家卻回答說,用貨币收入來衡扯成本未免太狹隘了。試問,伴随金礦開采而來的噪音、水和空氣的污染、環境的惡化等, 是否真的不會影響黃石公園獨特而寶貴的風景價值?盡管貨币成本可能很小,但是, 考慮到野生動物和自然生态價值會喪失,因此機會成本事實上可能很大。

【在存在稀缺的世界上,選擇一種東西意味着要放棄其他一些東西。一項選擇的機會成本 (opportunity cost),是相應的所放棄的物品或勞務的價值。】

效率

經濟學家投入了很多的精力,以研究和探索不同的市場結構、經營動機和稅收體制中的效率。注意,效率是指盡可能有效地利用該經濟體的資源以滿足人們的需要和願望。總體經濟效率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就是生産的效率,用生産可能性邊界可以很容易地演示出來。效率意味着該經濟處在邊界 ”上” 而非邊界 ”内”。

【當一個經濟體無法在不減少一種産品産量的前提下生産出更多的另一種産品時, 即當選擇點處在 生産可能性邊界上的時候,我們就說此時是有效率的生産(productive efficiency)。】

讓我們看一看為什麼有效率的生産必然位于生産可能性邊界上。我們從圖1-2中的D點所示的位置開始分析。假設市場需要增加 100 萬磅黃油,如果我們不考慮 PPF 所示的約束,我們也許就會認為在不減少大炮産掀的情 況下,有可能生産出更多的黃油,比如,通過移動到I點,即 D 點的正右方。但是,I點處于邊界之外的“不可能”區域。從D點出發, 在不放棄一些大炮的情況下,我們不可能得到更多的黃油。 因此,D 點是有效率的生産點,而I點則是不可能達到的點。

運用 PPF, 我們能夠說明生産效率的一種更深刻的意義:位于PPF之上,意味着生産更多數扯的某種物品 必然要求放棄一定數批的其他物品。當我們生産更多的大炮時,我們就用大炮替代了黃油。在充分就業的經濟中,替代是一種基本的生活法則,生産可能性邊界則表示社會為人們提供的各種選擇。

商業周期和環境惡化所産生的浪費總是有很多理由,讓經濟遭受資源無效率利用之苦。 當經濟中還存在若未利用的資源時,該經濟體決不可能位于其生産可能性邊界之上,而隻能是處于其邊界之内的某個位置。在圖1-2中,U點代表 PPF之内的某一點;在 U 點,社會僅僅生産了2單位的黃油和6單位的大炮,一些資源沒有得到利用。而若将這些資源投入使用,則我們就能得到更多的黃油和更多的大炮。于是整個經濟可以從U點移至D點,從而生産出更多的黃油和更多的大炮,并提高該經濟體的效率。我們能夠在保持大炮産址的同時,得到更多的黃油。

曆史上,經濟危機是産生非效率的根源之一。1929-1933 年大蕭條期間,美國的總産出幾乎下降了25%。經濟體并未遭受由于技術性遺忘(technological forgetting) 而産生的生産可能性曲線向内移動,而是因為各種不利因素壓低了總支出的水平,從而使經濟下移到其 PPF之内。十年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軍費支出擴大了需求,因此産出迅速增加,經濟被拉回了生産可能性邊界。

在經濟周期的衰退階段,也會出現同樣的情形。最近的增長放緩發生在 2007-2008 年, 其間美國國内的住房和信用市場等問題癹延到整個國民經濟。美國的基本生産力這些年來并沒有下降。 然而, 被削減的總支出在那個時期曾将經濟暫時地推到了生産可能性邊界以内。

當市場無法真實反映事物的稀缺性時,例如環境惡化,另一種非效率就會發生。假設一個未被管制的企業決定往一條河排放化學物質, 導緻魚類死亡, 并破壞了人們的娛樂機會。這家企業這樣做并非由于它有邪惡的意圖,而是由于該排放物的市場價格并沒有真實反映其 社會偏好(social priority)——在無管制條件下,污染的價格為零,而不是本應用死去的魚和喪失的娛樂機會所衡量的機會成本。

環境惡化也會使經濟處于生産可能性以内。這種情況可以由圖1-4(b) 來說明。由于企業沒有面臨正确的價格,經濟從B點移到了C點。私人品增加了,但公共品(例如潔淨空氣和水)卻減少了。有效率的環境管制可以使生産可能性邊界向東北方向移動,直至回歸虛線所示的有效率邊界。

在結束本章之前,不妨讓我們簡要地回顧一下開篇時的那個問題,為什麼要學習經濟學?對此,最好的回答也許是凱恩斯提供的一個最有名的論斷。他在自己的著作《就業、利息與貨币通論》的最後幾行曾這樣寫道:

經濟學家和政治學家的思想,無論正确與否,都會比常人所了解的更有分量。的确, 統治世界的人可以說非他們莫屬。實幹家自以為他們不受理論的羁絆,可他們卻常常是某位已故經濟學家的奴隸;目空一切的暴君,其狂妄荒誕的念頭,也往往系從學術界數年前的塗鴉之作中剽竊而來。我确信, 同思想的潛移默化的功能相比, 既得利益的作用是被誇大了的。 誠然,這絕非是指眼前,而是指經曆了一段歲月之後。因為,在經濟學界和政治學界,25歲或30歲以後還能繼續為新理論思潮所裹挾的人往往為數不多。因而,文官、政治家乃至鼓動家們用以左右時事的高論不大可能是最新的。盡管如此,思想,而不是利益,或遲或早終歸是危險的,無論是伸張正義,還是放縱邪惡。

旨在理解怎樣才能将經濟學強有力的思想用于人類社會核心問題的分析,這就是我們學習經濟學最根本的理由。

小結:

下一章,薩缪爾森将對現代混合經濟展開讨論。

感謝您的閱讀。整理文稿不易,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稿,請您點贊,關注,轉發,讓更多熱愛閱讀和思考的人們相聚。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