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散木在他的那本經典到不能再經典的《篆刻學》裡,開篇就講到學篆刻,“故摹印家必須以識篆為先務”,也就是說,在鄧散木眼裡,要學好篆刻,識篆是第一重要的。但大部分學習篆刻的朋友,遇到的第一個攔路虎,即每一個篆刻學習難題:“我該如何記住這上萬的篆字?”
(鄧散林《篆刻學》内頁書影)
篆書所含的文字體系足夠龐大,甲骨文、金文、石鼓文、小篆,缪篆,再加上如诏版、權量、磚瓦、鳥蟲、兵器等變形或裝飾性文字,而且這些文字,早已淡出我們的實用範圍,隻有有篆刻字典和工具書以及前輩印人的作品裡才能見到,就好像我們需要在我們的日常語言環境裡學習外語,舉目所見,盡是毫不相關的文字和單詞,但同樣跟學習外語一樣,學習篆字也是需要一定的方法的,今天我們就來講這件事。
(《峄山刻石》上的小篆)
我們知道,一般情況下的認知,漢字最早起源于甲骨文,後來是繼之而來的金文、石鼓文,這些文字的或刻于甲骨,或刻于青銅器,或刻于石鼓,由于載體器物的限制,這些字體較自由,不規整,不标準,當然也不益于漢字形成通行全國的文字體系,到了秦代,秦始皇以法律的形式在全國推行漢字标準化,這就是小篆,到了漢代,許慎将漢字的編了一本字典,就是我們說的學篆刻的必備工具書《說文解字》,《說文解字》共收錄标準小篆9353個,顯然,這是一個很大的數字,如果不加以解析,要掌握這近萬個篆字,實在是一個大難題。
(目前市面流行的《說文解字》版本)
有人說,我可以日積月累啊,把說文解字從頭到尾逐字學習認識一遍就可以了,我本人以前也是下死功夫逐字去摳《說文解字》,并在以前的文章裡倡導大家以《說文解字》為标準教材,一個字一個字的過關,但這種方法是較慢的方法,且學習者如果不是對篆刻和文字學特别熱愛的話,往往虎頭蛇尾,最終堅持不下來。那麼,有沒有更好、更科學的方法呢?
二、先掌握《說文解字》中的540個部首
先了解一下啥是部首:
《說文解字》首創了部首檢字法,将近萬個漢字歸類于540部,每部選出一個字作為部首。《說文解字》确定部首的原則是根據字的本義,比如”岱“字,本義是山名,于是就歸在山部,”松“字,本義是樹名,于是就歸在木部,“問”字本義是以口詢問,于是歸于口部。《說文解字》對于查字法有首創之功,但也存在問題,比如,部首數量太多,達540個之多,再比如,每個字是根據本義确定歸屬,如果檢字時不了解本義,就不知道這個字歸于哪個部首,再比如部首和部首統屬字的排列規律也是根據意義相近、字形相似的原則來排死的,非常難以掌握,因此,古人說用《說文解字》查一個字,經常“尋求一字,往往終卷”。
後來明代梅膺祚《字彙》設部首214個,開始完全依托字形結構特點來确定部首,比如“密”的本義是“山如堂者”,《說文》歸山部,《字彙》就歸了“宀 ”部,而“穎”的本義是禾苗的尖稍,《說文》歸禾部,《字彙》就歸了頁部,這是進步,但到了《康熙字典》漢字的歸部又基本回歸到了《說文》的歸部方法,因為《康熙字典》制訂時,《說文解字》的學術慣性使制訂者堅定的回歸到《說文》體系之下。好一點的是,《康熙字典》将部首進行了簡化,部首縮減到214個。
現行的漢字字典,部首檢字法大緻都是1983年設立的201部首檢 字法,是由中國文字改革委員會和國家出版局聯合發布的。
說這麼多,其實是告訴大家,部首很重要,它是附合漢字字形規律的,掌握部首,基本上就掌握了漢字的字形結構原理。
《說文解字》的540個部首經過組合拼接,可以組成大部分的漢字,也就是說,學會了這540個部首,就等于是掌握了大部分漢字的字形,這對于篆書學習,是理論上的捷徑。
這種拼字方法基本可以解決大部分漢字的篆書寫法的問題,比如, 我們掌握了部首裡的“人”和“匕”就可以拼出“化”字;掌握了部首裡的“木”和“白”,就能拼出來“柏”字,常用的大部分漢字篆書的寫法,大緻都可以用此方法解決。
那麼簡單了,要掌握篆字的常用字,我們找一套《說文部首》,一邊練書法,一邊識字就好了。但“非知之艱,行之唯艱”,這也不簡單,明白了,不見得能夠做到,要掌握這540個部首,也需要強制性練習,依鄧散木《篆刻學》所講,《說文部首》540字可以每二日寫一通,如時間所限,可以四日寫一通,大緻寫50通為限,50遍下來,大緻就足以掌握這540個相對簡單的篆字,并慢慢可以組合拼接出更多的篆字了。
(王福庵《說文部首》)
其實我想說,這50通下來,篆書的基本功也有一點了。
對了,目前好的《說文部首》的臨本是吳大瀓和楊沂孫的版本,當然,當前市面上更流行的也随時可以買到的是王福庵的《說文部首》臨本,相當不錯,書法風格不說,僅從學習篆書和識字層面來說,無可争議是好的臨本。
三、疑難字的問題
掌握了說文部首,又能拼出大部分漢字之後,馬上就會面臨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就是篆書疑難字的掌握。
大部分篆書常用字可以拼出來,但有一部分篆字,無法以拼接組合的方式來處理,這一部分篆字量雖不大,但在使用過程中,卻是繞不過去的難關,怎麼辦呢?
一個一個字地去認,認一個記一個!
當然也不是完全沒有方法。我們經常提到的清代沙青岩所創的《篆法百韻歌》中提到的篆字疑難字辨析,可以幫我們解決大部分疑難字的寫法,初學者用的方法如部首一樣,一字一字地臨下來。比如第一句:
(《篆法百韻歌》的首句)
奉奏春秦泰,篆來首不侔(mou二聲)
奉奏春秦泰,這五個字楷書都是同樣的“”頭,但在篆書裡的寫法各不相同。侔:齊等也,指相同,不侔,自然是不一樣的意思。
這個樣本臨下來,可以認識許多楷書寫法近似的字的篆書寫法,幾通下來,慢慢掌握,足以對一些常用易錯篆字有紮實的基本功了,以後要做的事情就是常翻《說文解字》,多看印譜,見一個字,認一個字,記一個字,若幹時間積累下來,篆字就會在腦子裡積累下來,識篆的問題就解決了。
總體說來,識篆是個大工程,有志于篆刻的朋友,應當真的下功夫去臨寫記憶,學紮實,打好篆刻的基礎。
(《老李刻堂》之193,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