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個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是高考的重要考點,也是讓考生畏難的考點。雖說隻有18個,但每個虛詞的意義豐富,用法靈活。盡管如此,也不必心存畏難情緒。隻要借助于一定的方法和技巧進行推斷,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綜觀近幾年的高考試題,文言虛詞的考查仍着眼于應用,不直接考語法,題型都是客觀選擇題。同時,為了貼近中學教學實際,考查内容都是課内課外相結合,注重考查的是知識遷移能力,要求考生辨析加點虛詞用法的異同。
如果考生能在積累的基礎上,掌握了推斷文言虛詞用法的技巧,就一定能提高答題的正确率。現根據近兩年的高考真題,例說幾種推斷技法,供參考。
一、根據語法結構推斷
說話作文并非随心所欲,皆須遵循一定語法規則。因此,借助語法結構分析可以推斷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
(1)2014年高考江蘇卷第7題,要求推斷“其”字的用法與其他三項不同的一項。此題,可以根據“其”的語法結構特點進行推斷。先看A項“仆之所避者名也,所憂者其實也”,意思是“擔憂的是老師的内在。”很明顯,這“其”字用作兼語。“其”作前面動詞“擔憂”的賓語,同時又作後面賓語“内在”的主語。可譯作“他(它)”或直接譯出所代的對象“老師”。C項“今世固不少章句師,仆幸非其人”和D項“仆之所拒,拒為師弟子名,而不敢當其禮者也”中的“其”,它們都是用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之前,起指示作用的代詞。表示人、事、物的範圍,或者表示對具體對象的強調。可譯為“那個”“ 那樣”“那”等。唯有B項“吾子其詳讀之,仆見解不出此”中的“其”作助詞用,用于調節音節,沒有實義,不譯出。當然,答案就是此項了。
(2)2013年高考北京卷第7題D項:“彬之總師也 / 上臨哭之恸。”從該項兩個例句的語法結構看,第一句主語是“(曹)彬”,第二句主語是“(皇)上”,進一步考察,“總師也”和“臨哭”都屬于謂語部分,“恸”為補語。可見,“彬之總師也”的“之”用在主謂之間,作助詞,起取獨作用。“也”用在句末,表判斷。“上臨哭之恸”句中的“之”處在謂語“臨哭”之後,與前一句的語法結構不同,故兩句中“之”的用法也不相同。此題要求選出句中加點詞意義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項,答案就是D項。
二、根據具體語境推斷
閱讀文言文離不開具體的語境,常見虛詞大多有多種用法,詞性詞義變化較為複雜,要确定其具體意義和用法,必須結合具體的上下文,緊密聯系文意解題。
(1)2014年高考四川卷第9題B項:“乃欣然就職 / 疑其有改悔,乃複請之。”如果能結合具體語境,推斷該項兩“乃”字的意義和用法就不難。第一句“乃欣然就職”,王筠是在有人勸其先觀望不要出任,并說出自己能與陸機、王坦之這些前輩并駕齊驅,不會有遺憾的話之後,于是興高采烈地去上任;第二句“乃複請之”,太子是在嫌荊轲動身晚了,懷疑他改變主意後悔了,于是就又請荊轲的。再者,“乃”作副詞用時,常用在謂語之前,主要表示在某種情況之後緊接着又出現了另外的情況。且往往是在前面所說的條件或原因下,才發生後面的事。表示的是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相因,或時間上的緊相銜接。可譯為“于是,就”、“于是,才”等。此題中兩“乃”都相當于“于是,就”。此項即為此題答案選項。
(2)2013年高考四川卷第9題C項:“且舉先儒之言 / 且貳于楚也。”兩句的“且”都處在句首,要理解其用法需要結合上下文。前一句來自選文,後一句選自課文《左傳·燭之武退秦師》。前一句“且舉先儒之言”是在什麼情況下說的?閱讀前文可知,是在王柏告訴履祥為學必先立志之後,有“而且”之意。後一句“且貳于楚也”前面原文有“以其無禮于晉”一句,是說鄭國對晉國無禮,而且從屬楚國卻對其懷有二心。通過聯系上下文可知,這兩個“且”的用法和意義相同,同為連詞 表遞進。答案即為此項。
三、根據句式标志推斷
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是文言文句式的兩個大類。這些結構複雜的特殊句式與固定句式,高考中也不時出現。答題時,可以根據其根據特殊标志來進行推斷。
(1)2014年高考重慶卷第11題小題的翻譯:“是區區者,何難之有?吾侪願盡力焉,沿途以行乞所得,供先生食。”此句前部分的問句“何難之有?”是一個賓語前置的倒裝句,句中的“有”是謂語,“何難”是謂語“有”的賓語,“之”呢,隻是一個表示賓語前置的标志,是助詞,不便譯出。将本句翻譯成現代文時,需要弄懂這個難點,譯成“這是區區小亊,有什麼艱難?”,語句才算通順,譯文才是正确的。
(2)2013年高考江西卷第13題(1)小題,要求把“有華生者,世家江北,備谙村落者也。”翻譯成現代漢語。稍加審視就能發現,這是一個典型的“……者……也”式的判斷句。句中的“……者……也”兩個虛詞是這一判斷句的标志,不譯。譯時要加上現代漢語判斷詞“是”,譯文則是“有(一位)姓華的先生,世代居住在江北,是十分熟悉鄉村的人。”
根據句式标志推斷虛詞的意義和用法,翻譯也變得簡單容易了。
四、根據所處位置推斷
一些文言虛詞處在句中不同的位置能起到不同的作用,答題時,可以憑借它們所處的不同位置,對其意義和用法進行推斷。
比如“所”這個助詞,它與所有的助詞一樣,不能單獨使用。當“所”字與動詞(或者與介詞+動詞)相結合的時候,必須放在它們的前面。一般把“所”字與其後面的動詞(或者介詞+動詞)總括起來叫做“所”字結構。“所”字結構是一個名詞性詞組。再如“也”這個助詞,用在句末或句中,表判斷、陳述、疑問、感歎等語氣,在句中一般起舒緩語氣的作用。
(1)2014年高考山東卷第10題,要求推斷出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此題
C項就是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亦即答案。此題所選“後雖元帥、萬夫長有所陳說 / 及其所之既倦”兩個句子。略加審視便知,兩句中的“所”字均居于動詞之前。前一句“所”後的動詞“陳說”,即“有事禀報”之意;後一句“所”後的動詞“之”(必修2《蘭亭集序》的注解是“往,到達”)。即“喜歡的、得到(事物)”之意。一經如此分析,不就很容易推斷出這一組就是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嗎?
(2)2013年高考浙江卷第17題B項:今也,庠序、師友、賞罰之法非古也 / 野馬也,塵埃也,生物之以吸相吹也
該項這兩個句子共有五個“也”,句末兩個,句中有三個。據其所處位置,兩個句子句末的“也”都應是表判斷的,那麼加點的兩個“也”位居句中,當是起舒緩預期的作用的,幾近于判斷句式“……者……也”中“者”的作用。毫無疑問,加點的兩個“也”均表“句中停頓”。
五、根據代入結果推斷
高考對文言虛詞的考查多采用課内外相結合的方式,課内的例句多是一些較為典型,且考生熟知的,所以隻要将熟知其用法的相應虛詞,代入到另一生疏句中的虛詞去檢驗,就可以推斷其用法是否相同。
(1)2014年高考天津卷第10題A項:君不以貧故竭力佽助 / 猶不能不以之興懷
該項的第二句源自課文《蘭亭集序》,這是一篇要求全文背誦的課文,考生肯定是熟知的。“猶不能不以之興懷”中的“以”相當于“因為”,整句就是“仍然不能不因此産生感慨”的意思。那麼第一句中的“以”是否也是“因為”的意思呢?代入試試,整句就是“徐君沒有因為自己家境貧寒的緣故竭盡力量資助。”之意,能夠作“因為”講,句子還很通順。據此,則可以推斷此項就是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
(2)2013年高考山東卷第10題B項:蛟龍潛于其中 / 州司臨門,急于星火
與前面一樣,該項第二句源自《陳情表》,考生熟知,“急”與“星火”之間存在比較關系,“于”相當于“比”,以此代入第一句中顯然講不通,事實上第一句中的“于”作“在”講,可見兩個“于”用法不同,應排除該項。
六、根據特定詞性推斷
有些文言詞兼有實詞和虛詞的雙重性質,甚至多種詞性。考生隻要能推斷出其詞性不一樣,那麼,就能推斷出其意義和用法也會不同。
例如“之”,它具三種詞性:
動詞。如:“辍耕之壟上”,句中的“之”相當于“到”。
代詞。有第三、第一人稱兩種,前者是一般用法,可以不必特别記憶,後者如“不知将軍寬之(代“我”)至此也”屬特殊用法,要引起注意。另外,還有作近指代詞用,如“均之(代“這”)二策”。
助詞。有五種用法:
一是當“的”字用,作定語的标志。如“前事不忘,後事之師”,這是一般用法。
二是用在中心語(動詞、形容詞)和補語之間,作補語标志。如“以其求思之(得)深而無不在也”。
三是音節助詞,無實義。如“頃之”。
四是賓語前置标志。如“宋何罪之有”,譯時省去。
五是用在主語和謂語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使之在句子中做主語、謂語或分句。如“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
如果能夠識記熟像“之”這類虛詞的多重詞性,對推斷一些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是很有幫助的。以“之”為例:
2014年高考重慶卷第8題:要求選出句子中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确的一項。此題C項是:“群丐請從之任所 / 之:前往”。如果考生了解“之”可作動詞的功能,就能很快推斷給出的這個解釋是正确的。
再如2014年高考四川卷第9題,要求選出加點詞意義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項。此題D項是:“不足傳之好事 /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後一句是課文《陳情表》中的語句,我們并不陌生。這個“之”前面的“期功強近”,是“之”的限制和修飾語。“之”後的“親”是中心詞,“之”前後構成的是偏正關系,相當于結構助詞“的”。那麼前句中的“之”是否也一樣呢?由“之”前面的“傳”這個動詞,我們便可斷定句中的“之”是代詞,後面的“好事”也不是該句的中心詞。一經如此推斷,你就不會将此項作為答案。
掌握文言虛詞,平時應注重這方面的歸類、積累,并加強專項練習,才能穩操高考文言虛詞辨析題的勝券。
【動手過招】
下面是2017年高考北京卷、天津卷、浙江卷和山東卷中的文言虛詞試題,做一做,看看你駕馭文言虛詞的能力如何!
※(北京卷)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不同的一項是(3分)
A.以有侯王 争必以利
B.三代之興 知諸侯之不可複
C.而學士大夫多非之 而諸子之論廢矣
D.襲封而争位者 君臣父子相賊虐者
※(天津卷)下列各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一歲倉卒國絕,因家焉 盤盤焉,囷囷焉,蜂房水渦
B.或以書醜得鞭勉 以行操為基
C.處逸樂而欲不放 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D.俗材因其微過 其孰能譏之乎
※(浙江卷)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3分)
A.飾以溫慎 舉以予人
B.向者仆之期足下之心 兒之成,則可待乎
C.其有國者成敗廢興 其遠而無所至極邪
D.能不忘失而恩念至也 吾嘗終日而思矣
※(山東卷)下列各組語句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3分)
A.晉泰傅安九世孫也 鲲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B.若憂毀滅性,誰養母邪 若使燭之武見秦母,師必退
C.太建五年,貞乃還朝 良乃入,具告沛公
D.後主因赦舍人施文慶曰 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最後提醒:
這類試題的考點定位:理解常見文言虛詞在文中的意義和用法。能力層級為理解B。
高中階段主要有18個常見的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需要我們平時在學習中認真識記、辨析,并能靈活運用,在文言文閱讀中,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一定要結合文本的上下語境進行推斷。
參考答案
北京卷:D。【解析】試題分析:D項第一個“者”為助詞,“……的人”,第二個“者”為定語後置的标志。
天津卷:C 。【解析】此題考查對文言虛詞的掌握能力。題中各選項的第一句是文本中的句子,第二句則是課本中學過的句子,因此可用對比法解答:即先回憶課本中句子裡虛詞的意義和用法,再将此帶入文本句子去考察,看它們是否相同。
浙江卷:B。【解析】A項“以”,前者是介詞,“用,拿”;後者是目的連詞,“來,用來”。B項“之”,都是結構助詞,用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的獨立性。C項“其”,前者是指示代詞,“那,那些”;後者是語氣副詞,用在選擇句中,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還是”。D項“而”,均為連詞,前者表遞進關系,“并且”;後者表修飾關系,譯為“地”。
山東卷:A。【解析】本題考查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B項,都是“假如”“如果”的意思;A項,前一個表判斷,後一個是句末語氣詞;C項“乃”,前一個是“才”的意思,後一個是“于是、就”的意思。D項,前一個:于是,後一個:憑借、依靠。
(文中圖片源于網絡)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