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唐詩人孟郊的一首《登科後》,寫盡了内心的喜悅之情。這首詩被稱為最快樂一首唐詩,盡管隻是那麼信手拈來,不僅成就了一首經典之作,同時還誕生了兩個成語。
《登科後》唐代:孟郊
昔日龌龊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孟郊出身貧寒,可是憑借着自己的努力,以及過人的才華,最終是在那個人才濟濟的時代,通過自己不懈的努力,最終是實現了自己的人生理想,成功考取了功名,終于有所作為,這當真是應了那一句古話:“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孟郊在這首詩中,也正是表達了一種喜悅之情,同時也寫得極為歡快,讀來當真是令人拍案叫絕。
第一二句完全是在寫得極為生動有趣,畢竟過去自己生活上颠沛流離,無着無落,可是現在終于是考取了功名,那麼意味着這一生也就高枕無憂了,“昔日龌龊不足誇,今朝放蕩思無涯。 ”,這兩句看似很普通,但卻最令人震撼,正是由于過去吃盡了苦頭,畢竟每一個人讀書人,那都是經曆了十年的寒窗苦讀,那種讀書的艱辛是沒有人能夠明白,隻有自己懂得,然而現在終于是考取了功名,那自然是一切撥開雲霧,再也不用擔心以後了,思想上也獲得了升華。
第三四句最是經典,也是兩句經典名言,“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最後這兩句詩人依舊還是在描寫内心的喜悅,對于任何一位出身寒門的人來說,隻要考取了功名,那自然是一件值得慶幸的事情,畢竟他們比起富貴人家的子弟來說,所要付出來的努力要更多。那在這兩句中,也是誕生了兩個成語,也就是“春風得意”和“走馬觀花”,這兩個成語我們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會經常引用。
孟郊這首詩原本隻是信手拈來,所寫得也隻是内心的一種喜悅之情,可是寫得極為歡快,也很是生動有趣,正是這樣的一種描寫,也令這首詩成為了千古名篇,不僅收錄在了《全唐詩》、《唐詩三百首》、《千家詩》等等,這此經典的詩集裡,另外在我們的小學的課本裡也是有收錄。那麼這首詩最為大家所熟悉的後兩句中的成語中,更是令這首詩煥發出了新的生命,不僅讓我們感受到了詩人獨特的才情,也使得我們在這首詩中感受到詩人對于人生的展望。
《遊子吟》是唐代詩人孟郊創作的一首五言詩。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全詩共六句三十字,采用白描的手法,通過回憶一個看似平常的臨行前縫衣的場景,凸顯并歌頌了母愛的偉大與無私,表達了詩人對母愛的感激以及對母親深深的愛與尊敬之情。此詩情感真摯自然,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的語言中蘊含着濃郁醇美的詩味,千百年來廣為傳誦。
遊子吟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
譯文
慈母用手中的針線,為遠行的兒子趕制身上的衣衫。
臨行前一針針密密地縫綴,怕的是兒子回來得晚衣服破損。
有誰敢說,子女像小草那樣微弱的孝心,能夠報答得了像春晖普澤的慈母恩情呢?
《遊子吟》寫于溧陽(今屬江蘇)。此詩題下孟郊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早年漂泊無依,一生貧困潦倒,直到五十歲時才得到了一個溧陽縣尉的卑微之職,結束了長年的漂泊流離生活,便将母親接來同住。詩人仕途失意,飽嘗了世态炎涼,此時愈覺親情之可貴,于是寫出這首發于肺腑、感人至深的頌母之詩。
賞析深摯的母愛,無時無刻不在沐浴着兒女們。然而對于孟郊這位常年颠沛流離、居無定所的遊子來說,最值得回憶的,莫過于母子分離的痛苦時刻了。此詩描寫的就是這種時候,慈母縫衣的普通場景,而表現的,卻是詩人深沉的内心情感。
開頭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實際上是兩個詞組,而不是兩個句子,這樣寫就從人到物,用“線”與“衣”兩件極常見、最普通的東西将“慈母”與“遊子”緊緊聯系在一起,寫出母子相依為命的骨肉之情。緊接兩句“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寫出了人的動作和意态,把筆墨集中在慈母上。這裡通過慈母為遊子趕制出門衣服的動作和心理的刻畫,深化母子的骨肉之情。行前的此時此刻,母親的千針萬線,針針線線“密密縫”是因為怕兒子“遲遲”難歸。慈母的一片深笃之情,正是通過日常生活中的細節自然地流露出來。樸素自然,親切感人。這裡既沒有言語,也沒有眼淚,然而一片愛的純情從這普通常見的場景中充溢而出。
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飾,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最後兩句是前四句的升華,以當事者的直覺,翻出進一層的深意:“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晖。”作者直抒胸臆,對母愛作盡情的讴歌。這兩句采用傳統的比興手法:兒女像區區小草,母愛如春天陽光。兒女不能報答母愛于萬一。懸絕的對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對慈母發自肺腑的熾烈的情感。
這是一首母愛的頌歌,在宦途失意的境況下,詩人飽嘗世态炎涼,窮愁終身,故愈覺親情之可貴。“詩從肺腑出,出辄愁肺腑”(蘇轼《讀孟郊詩》)。這首詩,雖無藻繪與雕飾,然而清新流暢,淳樸素淡中正見其詩味的濃郁醇美。
下面這首詩也十分不一般,它是被選入《唐詩三百首》的千古名作,曾被古人奉為至尊圭臬,然而它所蘊含的不幸卻足足牽扯到了一個時代。
《烈女操》唐·孟郊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
貞女貴徇夫,舍生亦如此。
波瀾誓不起,妾心井中水。
孟郊就喜歡寫這種六句的五言詩,他的《遊子吟》也是如此,一片孝心感動了天下多少赤子兒女,千百年來為人稱頌不已。不過,孟郊這首歌頌愛情的詩卻收到了相反的效果,雖然也是千古名作,但它傳達出的思想與境界卻讓人不敢恭維。
孟郊起句就化用了兩個典故:梧桐相枯、鴛鴦雙死。傳說古老的梧桐樹一般都為雙生,梧為雄樹,桐為雌樹,所謂同生同長同枯同死;鴛鴦同樣性格剛烈,若有一方離去,另一方絕不苟且偷生。孟郊以植物和動物的惺惺相惜開篇,象征了世間的美好愛情,引申之意是說:動植物尚且如此,何況人呢?
果然,第二句孟郊毫不掩飾地說"貞女貴徇夫":婦女最大的美德便是貞節,嫁給了丈夫就要生死相随,即使舍棄掉生命也值得。按理說這殉夫已經夠悲壯的了,然而第三句孟郊卻将要求再度提升;不僅要勇于去殉,而且内心還不能起波瀾,要像古井水一般心如止水。很明顯,這是在形容貞女的堅定不移。
《詩經》中有名句曰"蒲葦紉如絲,磐石無轉移",可人家這是用來贊美女子執着的愛,并非是拿來糊弄女子去殉情的。孟郊的這種封建理念深深紮根于思想深處,以至于使其成為了時代的主流,竟以舍棄生命為榮,這是萬萬不可取的。
當然,也有人解讀這首詩使用的是隐喻手法,即孟郊不是指真的"徇夫",而是借此事來隐喻封建權貴,以貞女的心志來表明自己不與權貴同流合污的決心。但是這種解讀方式未免有些強硬,依小解之見,孟郊是沒有跳出時代束縛的,他的本意就是明面上擺着的那樣,"貞女貴徇夫"也。
其實這樣的案例并不少見,比如白居易也曾寫過一首詩,詩曰:"今春有客洛陽回,曾到尚書墳上來。見說白楊堪作柱,争教紅粉不成灰。"關盼盼為亡夫守節,白居易卻說既然你如此貞烈,為何不殉情?關盼盼讀罷自盡而亡,實在令人悲慨。
孟郊的樂府詩質樸自然,語淡情深。這首《結愛》便是孟郊樂府詩的代表作。
同其它愛情詩相比較而言,孟郊這首《結愛》與衆不同的是,它雖然隻有短短50字,卻寫出了愛情的最高境界。即孟郊認為,愛情歸根結底就是情感上的契合,心靈上的共鳴。一旦這種愛情締結成功,那麼它便會超越時間與空間的阻隔,成為人生最高尚的一種感情,這便是愛情的最高境界。
下面我們來看看孟郊的這首《結愛》:
心心複心心,結愛務在深。
一度欲離别,千回結衣襟。
結妾獨守志,結君早歸意。
始知結衣裳,不如結心腸。
坐結行亦結,結盡百年月。
詩的開頭兩句,孟郊便抛出了一個愛情的觀點:“心心複心心,結愛務在深”。即如果兩個人相愛,就要追求“心心相印”,愛到靈魂深處。隻有這樣,才能擺脫世俗種種的羁絆,才算是愛情的最高境界。這兩句詩是孟郊的愛情觀,也是這首詩的核心所在。
接下來的兩句“一度欲離别,千回結衣襟”,孟郊引用了古代男女離别時“結衣襟”的習俗,來驗證他的愛情觀。你看,哪怕隻是一度的分離,相愛的人也要千次地把兩人的衣襟連到一起,以示彼此難舍難分。在藝術手法上,這兩句詩對仗工整,“一度”與“千回”相映襯,将相愛的人在離别時的依戀表達的淋漓盡緻。
“結妾獨守志,結君早歸意”,則是緊承前兩句句意,刻畫了離别時男女雙方“結衣襟”的心理活動。即男子希望女子,在離别後的獨居歲月裡,要守志不移。女子則希望男子,能夠在他鄉早生歸意。可見女子的“志”,男子的“意”,才是愛情中最需要的。
所以在後面兩句“始知結衣裳,不如結心腸”中,孟郊便闡述了他的一個結論。既然男女雙方都知道“結衣裳”所代表的含義,那麼不如就此“結心腸”。這樣一來,無論是相聚還是離别,無論時間和空間,都不能使心腸相連的人分開。詩到這裡,孟郊所表達的意思,便逐漸回到開頭兩句所說的“心心相印”上。
最後兩句“坐結行亦結,結盡百年月”的意思,其實就是我們日常祝福愛情常用到的“百年好合”。但愛情經營到百年好合,卻是需要“坐結行亦結”,也就是無論是坐着,還是行走,即時時刻刻不忘經營愛情。唯有這樣,才能達到愛情的最高境界,最終使愛情貫穿人的一生。
綜觀孟郊的這首詩,還有一個令人叫絕的地方。便是這首詩隻有10句,卻連用了9個“結”字。在藝術表達上,這樣反複吟詠,頗具民歌風味。但它能夠很好的發人深思,是一首不同凡響的愛情詩。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