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發了一篇文章,講述的是從科學角度來判定龍是否真實存在?雖然以現代科學的視角,中華民族自古皆有傳聞的神秘物種——龍,确實禁不起推敲,不被現代科學認可,但從讀者反應來看,大家對中華之龍子虛烏有之結論着實不能接受,為此沒少罵我,唉……
實際上大家冤枉我了,我本人也是傾向于承認龍的存在;而且從事理工科研究的我,對現代科學的體系架構和認證法則算是比較清楚的。也正是因為認知清晰,才發現了改變人類曆史文明的科學,實際上走上了一條偏執的道路,有可能會帶偏我們的認知,影響了我們對多樣化、多元化世界的探索。
荷蘭著名學者弗洛裡德·科恩所言:“你斷言某某東西,但自然中真是這樣嗎?能經得起實踐中的檢驗嗎?”因此,科學的意義在于:“它第一次使某些見解的實際内容有可能得到檢驗”,也即,不論思想的内容如何精妙絕倫、拍案叫絕,也不論思想的提出者如何權威泰鬥、高不可攀,檢驗思想是否是真理的唯一标準是實踐中的檢驗,而且必須是普遍意義上的重複性檢驗,這便是科學的态度。
也正是因為科學确立了成就真理的唯一标準——實踐中的重複性檢驗,才為普遍存在的自然規律的發現奠定了基礎。之後,人類在掌握、駕馭這些自然規律的基礎上,進行了為我所用,從而推動人類文明近300年來的“瘋狂”進步。
但正如哲學所言:事物都有其兩面性。科學也是把雙刃劍,在打開一扇真理大門的同時,很顯然關閉了其他“真理”的大門。因為“經得起實踐中的重複性檢驗”的标準太過狹隘、太過僵化了。
從哲學角度而言,千百萬次檢驗,結論都是唯一,隻能說明被檢驗物體是恒定不變的,這明顯違反了“一切物質都在運動”這一哲學定律,這說明現代科學确立的标準也僅限于特定環境,也即哲學上所說的“靜止狀态”,狹隘性不言而喻;
從具體物質形态而言,千百萬次檢驗後的唯一現象隻有固體一種,因為隻有固體一直能保持固定的外形,而液體和氣體由于自身存在易流動特性這一屬性,此一時刻和下一時刻的形态必然不同,沒有固定外形可言,故而氣體和液體被科學無可奈何地認定為流體,至今研究成果較少、進展緩慢,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表征流體力學特性的N-S方程,至今卻無解析解,隻能不斷地引入各種假設,不同人做出的結果也是千差萬别。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液體和氣體可是占據了地球的絕大部分,但論面積,海洋面積就是地球的2.4倍,因此科學過分關注固體以及固體世界的“客觀規律”,隻能說現代科學樹立的真理認證體系覆蓋面太小了。
也正是因為現代科學的認證标準和認證體系過于狹隘、僵化,因此龍這種古代傳聞的神秘生物自然入不了現代科學的“法眼”,理由毋庸多說,“見首不見尾”的神龍,如何經得起指向唯一結論的重複性檢驗?
抛開現代科學這一套認證體系,正如《我親眼目睹蛟龍盤踞地球》書中所言:龍很可能是脫離地球固化時空的一種特殊存在,這種特殊性可以表現為它的形态——液體,也可以是所在的平行時空——宇宙中的液化時空。
也就是說,不被現代科學認可的“龍”,很可能是另一種時空的生物,這種時空很可能就是液體主導的液化時空。
結合遠古時期關于龍的記載,這本書中關于龍屬性的認定還是頗有些道理的。比如《說文解字》中形容龍為:“能幽能明,能細能巨”;《說苑·辨物》中所言:“神龍能為高,能為下,能為大,能為小”,再結合古書中廣泛存在的“龍生于水”、“龍司雷雨”的表示,可見龍是液體的論述不是空穴來風,隻有液體才能恣意變化形狀,也正因為龍是液體,才可能“水”性十足。
另外,讓現代科學“大跌眼鏡”的是:龍在遠古時期很可能遍地都是,因為那時候的養龍、禦龍、吃龍肉非常常見,還催生了相應職業:屠龍氏、豢龍氏。
據《左傳·昭公二十九年》記載:“秋,龍見于绛郊外……蔡墨曰:古有畜龍,故國有豢龍氏,有禦龍氏……昔有缪叔安,有裔子曰董父,實甚好龍,能求其嗜欲以飲食之,龍多歸之。乃擾畜龍,以服事帝舜。帝賜之姓曰董,氏曰豢龍……故帝舜氏世有畜龍……有陶唐氏既衰,其後有劉累,學擾龍于豢龍氏,以事孔甲,能飲食之。夏後嘉之,賜氏曰禦龍,以更豖韋之後。龍一雌死,夏後飨之……”
《左傳》是春秋時期的書籍,裡面所言的“古”必定是較春秋時期更久遠的上古時期,至少是舜所在的時期。從中可以看出:遠古時期,龍可謂如牲畜一樣随處可見,因此催生了相應的職業:畜龍氏、豢龍氏,數量不在少數。
帝舜在位期間,養龍的職業長久不衰,既有固定家族長期操持,也有家族以外之人慕名學習;這麼拼命養龍的目的也很明确——就是為了吃,如同現今的養牛、養豬、養羊一樣,吃的人還真不少……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龍那時候絕對遍地都是,并且在豬、牛、羊到來之前,成為了當時人類的食物。
另外從“秋,龍見于绛郊外”這句話可以看出:龍在春秋時期已經非常稀少了,因此在蔡墨巴拉巴拉說了一大通之後,獻子就詫異的問道:“為啥現在見不到了?”對方回答:“每個物種存在都有它的天數。”然後又巴拉巴拉說了一通,最後說出了一個跟《我親眼目睹蛟龍盤踞地球》書中相同的結論:“龍,是水做的生物嘛,水中的大官嫌它煩了,就不要它了呗……”
如此做一番大膽推測:上古時代的龍已經“水性”十足了,之後随着地球固化屬性的增強,有可能真的跑到了适合它們生存的液化時空去了。
因此綜上所述,養龍、禦龍、吃龍肉?還催生了相應職業:豢龍氏、禦龍氏,這說明遠古時期,龍遍地都是;而龍因為“生于水”,“水”性十足,自然不被現代固化科學體系所認可,目前很可能是另一種時空的生物。
以上純屬沿着那本書的思想做一番推測,至于靠不靠譜,隻能有賴于未來的認證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