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記者 施雯
江南民間習俗,端午吃“五黃”,其中最經濟實惠的是黃瓜。
有人知道它為什麼明明是綠色的,卻被叫成“黃”瓜嗎?
為了把這個問題給大家弄明白,昨天(6月3日)端午,小時新聞記者特地跑了趟省農科院楊渡試驗基地,跟剛吃完500根黃瓜的朱育強老師好好請教了一番。
1】此瓜非彼瓜,“五黃”裡的竟是它
朱育強的黃瓜大棚裡,收集了國内外1000多份黃瓜種質資源。
今年,他還種了70多個自主選育的黃瓜組合,地裡長相各異的黃瓜,真是讓人大開眼界。
每株黃瓜,朱老師都要親自品嘗,不是嘗一根,是不同節位上長的黃瓜都要反複品嘗,一個組合的黃瓜一般要吃10來根,這麼一算就要吃700多根。
“有些表現太差,實在太醜的也沒吃的必要,到端午,我也吃得也差不多了,至少有500根吧。”朱育強說。
平時我們吃的黃瓜,大緻分三類,大黃瓜、小黃瓜和旱黃瓜(南方人也叫本地黃瓜)。
旱黃瓜
大小黃瓜大家都認得,這兩種其實是從國外引進的,在中國食用曆史也很悠久,但咱們今天先來說說旱黃瓜。
“五黃”裡的黃瓜,就是旱黃瓜,有很多年輕人應該沒吃過。
旱黃瓜也叫土黃瓜,市面上不常見,農村零星還有種植,它在中國有野生資源,算是本土物種。
黃瓜之所以叫黃瓜,而不是綠瓜,就是因為旱黃瓜,基本都是黃色的。
當然,不同地方的旱黃瓜長相也各異,它們基本和小黃瓜一樣短,嫩的時候有點黃,老了基本就是蠟黃蠟黃的,所以叫黃瓜。
在北方,旱黃瓜還拿來當水果吃,它的幹物質含量比大、小黃瓜要高一些,味道還帶一絲絲甜。
浙江旱黃瓜比較有名的,有上虞乳黃瓜、蘭溪白皮黃瓜、溫嶺肖村黃瓜等等。今年,朱育強還利用了一種花皮旱黃瓜的資源,分離出兩個瓜皮顔色迥異的後代。
2】黃瓜蠟質層發澀,脫蠟黃瓜已問世
平時,我們吃得更多的大黃瓜、小黃瓜,其實都是打西面來的洋黃瓜,原産西域、歐洲。
以市場頂流大黃瓜為例,它在中國的栽培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漢。張骞出使西域那會兒帶回來的“胡瓜”,就是咱們吃的大黃瓜。
大黃瓜
咱們的“印象大黃瓜”是長這樣的,深綠色的果皮,表面帶瘤還多刺,瓜長大約35公分。
應當說,和西漢胡瓜基本同款。
穿越2000多年而來的胡瓜,因為更水靈的口感和更高的産量,逐漸取代了旱黃瓜在中國的市場地位。
如今控制着中國人對大黃瓜集體審美的,主要是北方的黃瓜育種家,因為這種類型的大黃瓜,最早是北方選育的。
有蠟質層的黃瓜
大黃瓜刺硬又紮手,表面的瘤子,瞅着也不夠美觀,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北方大黃瓜表面有蠟質層,黃瓜的澀味來自于此。
這些年,朱育強每天起早貪黑從杭州趕到海甯基地,給黃瓜做雜交授粉,其中一個主要的育種目标,就是把黃瓜的蠟質層去掉。
黃瓜花清晨四五點就開了,晴天的時候,花粉活性會一直保持到上午10點左右,育種家們必須抓緊時間做盡量多的材料,才能提高育種的成功概率。
新品種黃瓜‘油亮1号’
功夫不負有心人,沒有蠟質層,基本不帶澀味,顔色碧綠的‘油亮1号’大黃瓜今年終于問世了。
‘油亮1号’口感脆嫩,吃着不澀,還有一丢丢甜,這個新品種長勢好,産量高,在早春低溫高濕的江南,植株也健康生長,如果讀者家裡有個小院或者菜地,強烈推薦您種幾株。
3】光溜還是帶刺?黃瓜也能一口焖
科研工作永無止境,在幫大黃瓜脫蠟的同時,朱育強也把目光聚焦給了小黃瓜的“身份尴尬”。
小黃瓜:左有蠟質層,右無蠟質層
小黃瓜也叫水果黃瓜,果皮光亮,無刺無瘤,個頭短小,吃起來更方便,通常在水果店和超市銷售,鮮有在菜場出現的。
因為大部分人把小黃瓜當水果消費,它的市場需求就遠沒有大黃瓜強烈。
從消費端傳導回生産端,農民在小黃瓜種植面積上,通常持比較保守的态度,也就是說,小黃瓜的種植面積,遠沒有大黃瓜多。
沒刺不紮手,沒瘤更美觀的小黃瓜,比大黃瓜更完美了,但種草的人為什麼就是不多呢?
“大家到底喜歡什麼樣的黃瓜?”
為了把問題搞透,這些年,朱育強在地裡給黃瓜辦選美大賽,選育出了不同模樣的大小黃瓜。
比如,大黃瓜沒有刺,也沒瘤,然後再去掉蠟質層,光溜锃亮的模樣,小時新聞記者雖然看着不太習慣,但這黃瓜味道一點不輸傳統造型瓜。
關鍵是,這樣的瓜買回家做拍黃瓜、炒黃瓜,就不用再刮刺、刨皮了。
有刺小黃瓜
小黃瓜 光皮VS無刺
光溜溜的小黃瓜,一樣也可以長成大黃瓜的模樣,讓它長刺帶瘤,變身迷你版大黃瓜後,會不會更受傳統黃瓜審美消費者的喜愛?
還有人跟朱育強反饋,小黃瓜應該再小一點,最好咬兩口就能吃完它,因為現在很多女同胞胃口比較小,老人孩子吃得也不多,所以專家地裡又出現了超短款的小黃瓜。
迷你版小黃瓜
花花世界,連黃瓜也有這麼多我們沒漲過的見識,這個端午,你吃黃瓜了嗎?育種家地裡這麼多瓜,有沒有讓你心動呢?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制、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将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