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90年,馮太後死,北魏孝文帝親政,繼續進行漢化改革。
太和十八年,494年的時候,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遷到洛陽,改變了過去對中原遙控的形勢,利于整個國家的控制和政策的繼續進行,也擺脫了一百多年來鮮卑貴族保守勢力在平城形成的羁絆和幹擾。遷都本身不屬于制度的改革,卻是孝文帝改革總體工作中的一個重要環節。
在對北魏孝文帝“遷都”決議投票時,幾乎所有的皇族成員都是舉手贊成,太子元恂居然公然和自己的老爹“叫闆”,那麼,這是為何?對此事的解釋中,傳統觀點認為:太子沒有理解遷都和漢化的偉大意義,所以,公開表示反對,甚至,最後升級為“叛亂”這種激烈的形式。
其實,真實的原因,還要從二者之間的矛盾中找答案。
在尋找答案前,我們要先回答一個問題。老爹積極推行遷都,兒子卻極力反對,這意味着什麼?很明顯,這是兩個利益集團之間的“路線鬥争”。政治鬥争中,最難調和的就是“路線鬥争”,牽涉着無數人的自身利益,所以,它也決定着政治的大方向。
元恂當然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他這種行為,本身就是一種向皇權的挑戰,說句不好聽的話,就是撬自家老爹的“牆角”。那麼,他為何還會這麼做?最主要的原因是:在北魏的上層階層中,反對“遷都”和“漢化”的意見,依舊是主流聲音。
當時政權的主要力量,并不在皇族成員的手中,皇族以外的鮮卑貴族把持着朝政。他們會通過各種方式,阻擾自己“被漢化”的命運,甚至,更希望這種情況被逆轉。這些反對力量,大緻會通過兩種方式來阻撓:
第一種是溫和的方式,通過講道理的方法,想通過思想層面上的認識,來證明這種做法是錯誤的。
第二種則是激進的方式,公然表示反對,甚至,使用暴力方式。
孝文帝對待這種“反抗”,當然,也就表現出兩種方式:
他也會通過“說理”的方式,來證明他的決策是英明的,不會危及國家的利益。至于那些公開反對者,他也毫不留情,“以暴制暴”。所以,這種情況下,反對一方的力量必然會抱成團,向國君展示出他們的“反對聲勢”有多麼浩大。
太子應該就是在這樣的過程中,被說服了。
那麼,最終誰會勝出呢?
其實,在當時,大家誰也不知道。做的隻是維護自身的利益,每個人對結果的判斷都不一樣。按照常理而言,兒子應該和父親同心,畢竟,他們的共同利益點更為一緻,隻是二者之間存在着矛盾,讓這個選擇有點“困難”了。
反對的一方,當然不會放過太子這麼重要的人物,會有各種聲音圍繞在他身邊。比如說:你的父皇執意遷都、漢化,這是一條沒有結果的決定。當然,你如果願意和你父親站在一邊,下一任的國君自然是你。隻是這個舉動是違背曆史潮流的,其結果對誰都沒有好處等等。
最終,太子選擇站在了他父親的對立面,隻有這麼一種解釋:他心裡已經做好了準備,那就是“奪權”。當時形勢很明顯,如果,反對的聲音占主流,他老爹最好的下場就是提前下台,下場差一點沒準還會死于非命。如果,支持的聲音為主流,太子則是必死無疑。
隻是,這個時候唯有孝文帝最清楚力量會向哪邊傾斜。
當時,漢民族借着自己人口數量的優勢,讓漢文化的優勢得到了進一步普及,影響力的面積越來越大。雖然,北魏帝國是以鮮卑民族為中心建造,但是,文化的滲透是“無形”的,就算是上層社會的鮮卑族,也不免被漢文化所“同化”。
但是,遷都代表着整個漢民族全體利益。與此同時,孝文帝為了鞏固皇權,必然會對其他鮮卑貴族的權力進行“限制”,所以,遷都也代表了皇族的利益。因為,隻有這樣才可能有效的去除皇族以外鮮卑貴族的勢力。所以,遷都作為一種“潮流”,是不可阻擋的。
結果,太子被廢,那些挑起叛亂的鮮卑貴族被成功鎮壓。
遷都成功的事實證明,在當時,如果反對的力量真如那些人想的那麼強大,那麼,有太子的加盟,有穆、陸兩大豪門代表人物的加盟,“反遷都叛亂”就不會這樣被消滅了,所以,這就不是一個簡單的政治、軍事上的“較量”了。
當時的孝文帝,隻是想“收一收”這些鮮卑貴族的“權力”,并不是想從根本上拿掉他們的權力,這一點,可以從他在法律層面保障“門第制度”就看的很是清楚。于是,一般的鮮卑貴族們,在經曆過這種失敗後,也隻能順應這種潮流了。
隻是,在孝文帝死後的三十多年,這個一度鼎盛的帝國坍塌了。後世對其功過是非有不少評述,“改革”思路沒有錯,但是,一定要符合國情和族情,否則,隻會壞了自己的根本。
參考資料:
【《中國通史》北魏孝文帝、《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及漢化心理剖析》、《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原因補論》】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