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手工元宵的制作過程?元宵節,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傳統手工元宵的制作過程?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元宵節,北方滾元宵,南方包湯圓。
這些年來,吃過南方的各種湯圓和北方的元宵。我覺得,無論是在制作工藝方面,餡料成分和質感搭配方面,以及成品的口感方面,南方的湯圓根本無法與北方的元宵相類比。而我家手工制作的元宵在各方面更勝一籌。
我家在北方,小時候,每逢元宵節,家裡男女老少便一齊上陣,手工制作元宵。全家人熱火朝天地聚在一起,分工合作,忙得不亦樂乎。
整個制作過程充滿創造力和期待,尤其是滾元宵的過程,甚至還自帶娛樂性。最後,大家圍一坐在一起分享一天的勞動成果,感覺格外的幸福和快樂。
南方包湯圓的過程我也體驗過,感覺跟包沒有褶包子差不多,甚至比包包子還要簡單得多。
下面,我就給大家介紹一下我家獨特的制作元宵的過程(一共六個步驟)。
第一步,純手工制作糯米粉。
通常,母親會提前一晚泡上滿滿一大盆糯米(北方也叫江米)。
第二天,父親會把水中的糯米撈起幾粒,然後用手指輕輕碾壓,檢查米是否已經泡透。等到能很輕易地把米粒碾碎成粉狀,就是泡好了。
糯米泡好後,要先瀝幹水分,全家人便一起開始制作糯米粉。
這時候,家裡能找到的柱狀物體都會派上用場,一人一件。有的用擀面杖,有的用酒瓶子。工具不夠用的時候,父親甚至可以用刀背碾成米粉。
大家在各自的面闆上或桌子上,反複碾壓泡好的糯米,盡可能使其變成細米粉,還互相切磋擀米技術,看誰能又省力擀得又細膩。一家人中肯定是我父親的技術最好,當我們擀得不夠細膩的時候,父親會再進行二次加工。
擀米粉可是個技術活兒,要在滾動中碾壓,用上腰力,否則使蠻力一會兒就能累趴下,擀一會兒就能累出汗,而且手腕最容易累。
手工擀出來的粉雖然不會像機器制的粉那麼細膩,但效果比機器制的粉要好多了,吃起來口感都不一樣。手工制的粉吃起來爽口,帶着韌勁兒和嚼勁兒;可是,機器制的粉,吃起來軟塌塌、黏糊糊的,口感非常不舒服。
這也許就是手工制作湯圓的最獨特的魅力所在吧。
離開家這些年,我再也沒有吃到過那麼好吃的元宵啦。
第二步:準備餡料原材料。
元宵節當天,早上起床後,全家人便坐在一起剝瓜子仁兒。那時候可沒有現成的瓜子仁賣,所以,我們隻能自己剝。
等到剝得差不多的時候,母親則先去負責準備各種器具,父親則負責制作餡料。
先炒熟花生仁和芝麻。
瓜子仁則通常是在前一天已經把瓜子炒熟了,第二天剝出來就可以用。
然後将花生和瓜子仁拍碎,保持果仁成碎塊狀。這一點和南方的湯圓兒餡料的制作相差太遠了。湯圓的餡料,是把這些果仁類統統做成粉狀,吃起來完全沒有口感,甚至你都吃不出裡面是什麼東西。
因此我更喜歡北方元宵的餡料,你能清清楚楚看到餡兒裡面有哪些材料,而且嚼起來也特别香。
除了以上幾樣,父親還會準備一些青絲,紅絲,與果仁混在一起剁碎。各種成分的比例搭配,完全是自由選擇,看個人口味不同酌量添加。
第三步:熬制糖漿。
鐵鍋内先倒入适量植物油加熱。那時候,北方通常都是大豆油。
然後倒入白糖,小火,并開始不停地攪拌,以免白糖受熱不均勻。白糖開始受熱融化,繼續攪拌,糖漿慢慢變成黃色。
待糖漿變成淺褐色的時候,用勺子舀起一部分糖漿。觀察糖漿向下流淌時,幾乎可以連成一條線,這種狀态,糖漿就算熬好了。
第四步:制作元宵餡顆粒。
熬好糖漿後,要迅速将已經做好的餡料倒入鍋内進行翻炒,使糖漿和餡料均勻攪拌在一起。否則熬久了糖漿會有焦味兒。
這時,母親已經鋪好了大塊的面闆,并在面闆上撒上一層細糯米粉。
父親趁熱将鍋内已經炒好的餡料倒在大面闆上,然後趁熱快速用刀将餡料和少量糯米粉混在一起,按壓結實,并趁熱快速切成條狀,再切成邊長約一厘米的小方塊。因為,一旦餡料溫度降下來,就會變得非常堅硬,用刀也很難切得動。
切好的元宵餡兒顆粒變涼後會變得硬硬的,可以直接堆積起來,不會粘到一起。
這和南方湯圓的餡料質地很不同。湯圓的餡料是冷的,而且是泥狀的。
我在一個南方人家中看見制作人是用手一個個把泥狀餡料團成球,感覺特别不衛生。
而我爸制作餡料的過程就是靠兩把刀,全程不用手,為什麼呢?因為餡料太熱了,燙手。
這個制作過程也是很壯觀的,看着父親娴熟的動作,我真是佩服和羨慕他。
第五步:滾元宵。
滾元宵是我最喜歡的制作過程。簡直就跟做遊戲一樣,節奏緊張而快樂,各自發揮,累并快樂着。
這個過程全家人分兩批輪流參與。
先準備好一大盆清水放在中間,其中一人手裡拿着一把大漏勺站在水盆旁邊。
其他人則站在周圍,每人端着半盆糯米粉,等待中間那個拿漏勺的人把元宵餡兒顆粒浸水後投入盆中。
每次先在漏勺中放入十粒元宵餡顆粒,然後在清水中迅速過水,瀝幹水分。再将餡料倒入其中一人的盆中。
接到餡料的人便立刻順着一個方向搖起來。沾過水的餡料顆粒便一層一層地滾上了米粉。
等打濕的餡料滾不上米粉的時候,拿漏勺的人将元宵餡顆粒撿出來,再次快速浸入水中,撈出,瀝幹水分,再次倒入粉盆中,端着米粉盆的人再次用力搖晃粉盆。
随着瀝水,滾元宵,再瀝水,再滾元宵,反複這樣操作,滾上來的糯米粉越來越厚,元宵慢慢變大。滾到比乒乓球稍小一點的時候就可以了。
瀝水也是個技術活兒,每次元宵浸水的時間不能太長,也不能太短。若時間長了,米粉都溶到水裡去了;若時間短了,因水分不足,後面滾上來的米粉就不夠均勻,導緻元宵會變形。
最神奇的是一粒方形的餡料顆粒,最後竟然能滾成一顆渾圓的元宵。
滾元宵的時候,看起來就像跳舞一樣。而且,每個人搖起來的動作不一樣。大家動作迅速而投入,配合密切,節奏相當緊張,有人因動作和表情太滑稽,會惹得旁觀的人忍不住哈哈大笑。
第一批滾元宵的人累的時候,就馬上換第二批人。等換下來的人稍事休息,再過來接手繼續。
全家人齊心協力,很快就能把滿滿的一大盆元宵全部滾好。
第六步:烹制元宵。
元宵通常有兩種吃法,一種是油炸,一種是水煮。而我覺得,我家這種手工制作的元宵最好吃的做法是油炸。
在鐵鍋裡倒上足夠多的油,油量要保證沒過鍋中所有投放進去的元宵。燒熱後将元宵逐個放到鍋中。
由于元宵本身還帶有少量的水,因此,在烹制過程中要特别小心,注意安全。因水分受熱沸騰或氣化時,會發生濺油的過程,要避免油飛濺外溢,傷及皮膚。
由于元宵的餡料裡有米粉的成分,因此油炸過程需要時間久一點,小火慢炸。不但外層包裹的米粉要熟透,裡面的餡料也要變熟變軟。
炸好的元宵外酥裡嫩,再加上餡料裡的花生,瓜子,芝麻,青紅絲等混合糖漿,一口咬下去,糯米粉微微的顆粒感所增強的韌性和嚼勁,在口中混合香甜的餡料,香酥軟糯,真是令人回味無窮。每次,我家在元宵節後拿出元宵招待親朋好友的時候,客人們都是贊不絕口。
父親真是個聰明人。其實他第一次做元宵的時候,也是聽别人說該如何如何制作,然後他回家就帶着我們一起去嘗試了。一方面為了省錢,另一方面也帶領我們全家人一起勞動,一起體驗勞動的快樂,體驗辛苦付出之後得到的幸福成果,體驗從艱苦生活中自我發掘生活的樂趣的過程。
正因為我們從小耳聞目睹,并親身體驗過辛苦付出能夠獲得回報的過程,因此,我家個個傳承了勤勞治家的優良傳統,對生活充滿激情和熱愛,能從平凡的生活瑣事中感受各種樂趣;從小具備自給自足的能力,哪怕隻是喝一口涼水,也能夠體會到其中的快樂和幸福。
現在回想起來,當時的制作過程确實辛苦,但是也真真切切地給我們帶來了一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的生活氣氛和幸福感。那也是一種從未體驗過的快樂的感覺。
如果以後我轉行開餐飲店,一定會把我家這種獨特的手工制作的元宵推廣給廣大客戶。
現在,我把這個獨特的純手工制作過程分享給大家,喜歡的人可以照着去做,細細體味每一個過程,一定會給你帶來前所未有的感受。說不定,将來會成為小吃界的杠把子。等你們憑着這個小吃特色發家緻富了,别忘了告訴我。
感謝您的閱讀和分享。原創作品,請勿搬運或抄襲。
注:封面圖片來自頭條免費圖庫。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