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走進春秋戰國時期範蠡的那些事兒

走進春秋戰國時期範蠡的那些事兒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7-26 13:14:26

走進春秋戰國時期範蠡的那些事兒?千百年來,範蠡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是一個足智多謀的形象他洞谙時局、屢獻奇策,輔佐越王勾踐滅掉吳國、稱霸中原,而後功成身退《史記》說範蠡隐退之後先後化名鸱(讀chī)夷子皮、陶朱公,并經商緻富、家累千金,但是對比其他史料,這種說法并不可靠至于小說、戲曲中範蠡和西施的愛情故事,就純屬虛構了,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走進春秋戰國時期範蠡的那些事兒?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走進春秋戰國時期範蠡的那些事兒(範蠡不是陶朱公)1

走進春秋戰國時期範蠡的那些事兒

千百年來,範蠡在人們心目中一直是一個足智多謀的形象。他洞谙時局、屢獻奇策,輔佐越王勾踐滅掉吳國、稱霸中原,而後功成身退。《史記》說範蠡隐退之後先後化名鸱(讀chī)夷子皮、陶朱公,并經商緻富、家累千金,但是對比其他史料,這種說法并不可靠。至于小說、戲曲中範蠡和西施的愛情故事,就純屬虛構了。

範蠡影視劇形象

範蠡不是鸱夷子皮

《史記·越世家》記載,範蠡離開越國後來到齊國,“變姓名,自謂鸱夷子皮”。他與家人在海邊耕田治産,幾年後就富甲一方,“齊人聞其賢,以為相”。當了一段時間齊相,範蠡感歎說:“居家則緻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久受尊名,不祥。”于是歸還相印,将家财分給親朋好友,隻帶着貴重物品舉家遷往陶邑。

這個故事中的鸱夷子皮實有其人,他是田成子的重要謀臣。公元前481年,鸱夷子皮幫助田成子殺掉了齊簡公和執政阚止,奪取了齊國實權,為後來“田氏代齊”奠定了基礎。這時,勾踐、範蠡君臣正在對吳國展開軍事進攻,要等到公元前473年越國才攻滅吳國,至于範蠡離開越國更在越滅吳之後。所以範蠡不可能是鸱夷子皮。

範蠡化名為鸱夷子皮的說法在民間由來已久,原因或許是二人都以精于謀略著稱。東漢泰山太守應劭所著《風俗通義》:“俗言:東方朔、太白星精,黃帝時為風後,堯時為務成子,周時為老聃,在越為範蠡,在齊為鸱夷子皮,言其神聖能興王霸之業,變化無常。”也就是民間認為老子、範蠡、鸱夷子皮這些有大智慧的人都是太白金星的精魄在人間的多次轉世。

《韓非子》收錄了一個關于田成子和鸱夷子皮的故事,說這兩人從齊國逃往燕國,鸱夷子皮背負着兩個人的行李和通關文牒。走到望邑(今河北望都縣境内)時,鸱夷子皮忽然對田成子說:“您有沒有聽過‘涸澤之蛇’的故事?有一個湖泊幹涸了,原本栖息在那的水蛇将要搬家,有條小蛇對大蛇說:‘如果你在前頭爬,而我在後頭跟随,人們看見了以為不過是普通的水蛇爬行罷了,必定會有人砸死我們;倒不如咱們互相銜着,你背着我走,這樣的話,人們就會把我們當作神君。’于是大蛇和小蛇互相銜着,大搖大擺地在路上爬。人們看見後都匆忙避讓,說這是神君顯靈。現在,從您和我的内在氣質和外在條件來講,您要遠強過我,如果由我侍奉您,别人會認為您頂多也就是小國的君主;但如果由您來侍奉我,别人會認為我可能是大國的卿,會以更高規格的禮儀對待咱們。”田成子認為有理,于是改由他背着行李和通關文牒,到達客棧之後,客棧的主人“待之甚敬”,并且“獻酒肉”。

這則故事當然是虛構的,田成子未曾因罪逃離齊國。但是故事的作者知道,像田成子這樣的大國之卿出行一定會帶有大量仆從和侍衛,如果不事先預定“逃亡”這個前提,後面隻發生在主仆二人間的故事就無法展開了。作者隻是想以這則故事展示鸱夷子皮的足智多謀。這也說明在戰國故事中,鸱夷子皮和範蠡都是以睿智的形象流傳于世。

齊國城市複原圖

範蠡不是陶朱公

《史記》說範蠡離開齊國後到了陶邑,化名“陶朱公”,繼續經營産業。陶邑是著名的商業都市,再加上範蠡經營有術,幾年後他就“赀累巨萬”,富甲天下。

陶朱公作為商人的成功典範,在大量戰國秦漢時代的典籍中都有提及。西漢賈誼《新書·連語》記載:

梁嘗有疑獄,半以為當罪,半以為不當。梁王曰:“陶朱之叟,以布衣而富侔國,是必有奇智。”乃召朱公而問之。

據此推斷,陶朱公應該姓朱,所以賈誼在行文中稱之為“朱公”。“朱”是大姓,可以尊稱為“朱公”的人很多,而這位富可敵國的“朱公”居住在陶邑,所以人們就稱之為“陶朱公”了。

成書于漢魏之際的《列仙傳》說陶朱公生活的年代在範蠡和鸱夷子皮之後百餘年。按範蠡與越王勾踐(約前520年―前465年)同一時代,公元前361年魏惠王遷都大梁之後,魏又被稱作“梁”,上距勾踐正好百餘年,則《新書》中的“梁王”極有可能就是魏惠王。

陶朱公在人們心中也是一位智謀超群的人物。《新書》提到魏國有個懸而未決的案件,對于是否要給嫌疑人定罪,法官們争論不休,于是魏王請來了有“奇智”的陶朱公。陶朱公沒有正面作答,而是舉了一個例子,他說:“臣家有二白璧,其色相如也,其徑相如也,其澤相如也,然其價也,一者千金,一者五百金。”魏王就問既然白璧大小和色澤都相同,為何價錢會差一半,陶朱公回答說:“側而視之,其一者厚倍之,是以千金。”也就是說,價值千金的那塊白璧的厚度是另一塊的一倍。魏王猛然醒悟,這是陶朱公勸谏他要推行仁政、厚德治國。于是下令“獄疑則從去,賞疑則從予”,在司法上實行疑罪從無政策,在賞賜上則反其道而行之,對于無法确定是否該予以賞賜的,都按當賞處理,以此激發民衆為國家建功的熱情。新政策推行後,魏國民心大悅。

荊州博物館藏戰國早期玉璧

當然,在世人看來,陶朱公最擅長的還是把握商機,《孔叢子·陳士義》記載:

猗頓,魯之窮士也。耕則常饑,桑則長寒。聞陶朱公富,往而問術焉。朱公告之曰:“子欲速富,當畜五牸(讀zì)。”于是乃适西河,大畜牛羊于猗氏(今山西臨猗縣境内)之南。十年之間,其滋息不可計,赀拟王公,馳名天下。

五牸,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解釋為牛、馬、豬、羊、驢的母畜,猗頓按照陶朱公的建議大量飼養五牸,終于成為馳名天下的富商。這則故事是否可信已難考實,但足以說明陶朱公在人們心中的智者形象。

範蠡沒有娶西施

諸子作品經常談及西施,一般将之作為美女的代稱,與西施并稱的還有一位美女叫做“毛嫱”,如《慎子·威德》:“毛嫱、西施,天下之至姣也。”但關于西施的具體身份,諸子卻極少提及。直到東漢時期成書的《吳越春秋》和《越絕書》才記載說是越王勾踐将西施、鄭旦獻給吳王夫差。這兩部書有大量的史實錯亂,可信度并不高。

關于越國使用“美人計”一事,最早見于《國語·越語上》。越國君臣被圍困于會稽山時,“越人飾美女八人,納之太宰嚭(讀pĭ)”,伯嚭官拜太宰,所以稱之為太宰嚭,他是吳王夫差的寵臣,越國使者對他說“子苟赦越國之罪,又有美于此者将進之”。最終伯嚭成功說服夫差答應了越國的求和。到了《吳越春秋·勾踐陰謀外傳》中,“美人計”就被安到了夫差身上,西施的名字也開始出現在吳越争霸的故事中。此書說是越國大夫文種向勾踐進獻“美人計”,于“國中得苎蘿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鄭旦。飾以羅榖(讀gŭ),教以容步,習于土城,臨于都巷”,三年之後學有所成,範蠡便将二人獻與吳王。範蠡與西施的交集也僅限于此,但是到了宋元之後的戲曲小說中,就演變成了才子佳人曲折凄美的愛情故事。

關于西施的結局,《墨子·親士》雲:“孟贲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沈”通“沉”,則西施是被人溺死,小說《東周列國志》将此事予以發揮:

勾踐班師回越,攜西施以歸。越夫人潛使人引出,負以大石,沉于江中,曰:“此亡國之物,留之何為?”後人不知此事,訛傳範蠡載入五湖,遂有“載去西施豈無意?恐留傾國誤君王”之句。按範蠡扁舟獨往,妻子且棄之,況吳宮寵妃,何敢私載乎?又有言範蠡恐越王複迷其色,乃以計沉之于江,此亦謬也。

謀殺西施的到底是勾踐夫人還是範蠡,已無從知曉,這也都是小說家言。有學者說“西施”有可能是一位上古美女的稱号,猶如後世将名醫均稱作“扁鵲”,将神射手均稱作“羿”,所以《吳越春秋》和《越絕書》就将越國的美女也喚作“西施”,可聊備一說。

西施影視劇形象

範蠡的結局

有兩則先秦史料說範蠡死于非命,《呂氏春秋·悔過》:“箕子窮于商,範蠡流乎江。”《呂氏春秋·離謂》:“範蠡、子胥以此流。”這兩篇文章的作者顯然是混淆了範蠡和文種,越國大夫文種後來被勾踐賜死,世人常将之與伍子胥并稱。因此,這兩則史料中的“範蠡”應該改為“文種”。

那範蠡的結局呢?《國語·越語下》說越滅吳後,範蠡“遂乘輕舟以浮于五湖,莫知其所終極”,賈誼《新書》也說“事濟功成,範蠡負室而歸五湖”,“五湖”指古太湖及附近湖泊,面積遼闊,更兼吳越地區水網縱橫,範蠡帶着家人泛舟而去,人們自然難以知其蹤迹。有道是: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範蠡功成在何處,五湖波上一扁舟”,這位智者為自己選擇了最好的結局。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