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薛定谔的猹
說起古龍名作《絕代雙驕》,已經被翻拍為多個版本,近段時間也有新翻拍的在熱播。而版本中争議最大的莫過于這部由王晶監制的,2005版的《小魚兒與花無缺》了。一方面,因為劇集的快節奏、輕松搞笑、腦洞大開,以及矛盾沖突鮮明、人物性格讨喜等因素,取得了當年的全國收視冠軍。
但另一方面,因為其過于“魔改”(大刀闊斧改編,偏離原著)的劇情和人設,最終除兩名男主外,其他大大小小角色全體“領盒飯”,隻剩下了“小魚兒與花無缺”的劇名,由此也遭到了不少原著黨的質疑。
但十多年過去了,作為一部老劇,《小魚兒與花無缺》在各大平台及網站依舊保持了較高的播放量及讨論度,豆瓣評分(7.4)分也是一路上漲,甚至高出更忠于原著的2020版(6.1分)不少。
除卻年代濾鏡之外,身兼監制、導演、編劇多職的王晶對于市場及觀衆需求的精準把握顯然是這部劇最大的成功因素。對比2020的新版《絕代雙驕》,我們能從十五年前的這部老劇中看懂不少成功電視劇的核心要素,本人将在這篇文章中從多個維度來進行對比分析。
01、大環境上:抓住陸港合拍劇紅利期,充分主打明星效應,讓IP、角色為演員服務
第一,香港影視衰落,導演王晶看準内地市場
2003年,内地和香港簽署了深入合作的CEPA協議,其中在電視劇領域,便是對陸港合拍劇的審查、播出标準進行放寬,可以享受同等于内地劇的待遇。
也是在這幾年,随着香港影視業衰落,内地市場崛起,更多港台演職人員開始北上,參與合拍劇的制作。與此同時,這幾年也以張紀中的金庸劇為代表,掀起了一陣武俠合拍劇的熱潮。
在2004到2006年,王晶先後制作了《天下第一》、《小魚兒與花無缺》、《八大豪俠》三部武俠劇,均在收視榜上名列前茅,其對市場的精準洞察力可見一斑。
但是,由于合拍劇對内地、港台演員的配額有一定限制。考慮到當時香港明星普遍比内地明星更有商業号召力。因此合拍劇通常采取的演員搭配模式為香港的男主+内地的女主。
因此,在《小魚兒與花無缺》這部劇的選角上,王晶的成功之處可以用一句話概括:與其說是用《絕代雙驕》的IP來捧紅演員,不如說是讓IP為張衛健、謝霆鋒兩位成名已久的香港大明星來服務。
首先是張衛健,當年的他從TVB的《西遊記》再到《少年方世玉》、《機靈小不懂》、《小寶與康熙》等合拍劇,屢屢創下收視神話,紅遍兩岸三地,被譽為“電視奇人”,可以說張衛健在那個年代,就是收視率的保障。
第二,以IP角色為演員服務,張衛健港式喜劇風格讓人眼前一亮
而在《小魚兒與花無缺》之前,王晶就已經對金庸的《鹿鼎記》有過“魔改”先例。這種魔改模式,從周星馳的電影版、到2000年張衛健的劇版《小寶與康熙》,可以說是一脈相承。
在拍攝《小寶與康熙》前,王晶就已經下定決心,韋小寶這個角色“非張衛健不可”,甚至為了配合張衛健的檔期來推遲拍攝日程。
而《小魚兒與花無缺》同樣如此。與其說張衛健是在扮演小魚兒,不如說在小魚兒的身上,我們同樣可以看到“方世玉、張三豐、不懂老師、韋小寶"等張衛健昔日角色的影子。無論是誇張的造型,似曾相識的人設,還是招牌式的POSE、走位,又或是時不時來一長串饒舌洗腦式的标志性台詞,張衛健版”小魚兒“的表演方式承襲了其一貫的風格。
盡管這種表演模式存在一定的同質、套路化。但在當時,張衛健這種獨特的港式喜劇風格,在審美還相對比較滞後的内地觀衆面前,可以說是相當耳目一新,非常受用。
而65年出生的張衛健,盡管保養的還不錯,但是畢竟以近40歲高齡出演18歲的小魚兒,着實有些違和。因此在劇中,王晶有意地對小魚兒的人設進行了改編,減弱了角色的少年氣,更添了一絲老江湖式的成熟穩重。
同時,考慮到他比80年出生的“雙胞胎兄弟”謝霆鋒大了整整15歲,王晶甚至把小魚兒從弟弟改成了哥哥,在兩人對手戲時,張衛健版的小魚兒也更處于強勢主導地位。
從這也可以看出,這部劇在對IP的改編上,角色幾乎完全是為明星演員服務。
第三,“頂級流量”謝霆鋒為此劇帶來巨大關注度
而在謝霆鋒這邊,彼時的他已經是歌壇“小天王”,影壇的新星,此番第一次來拍攝電視劇,頗有“屈尊降貴”之感。
因此,劇組在檔期上也是盡可能地遷就謝霆鋒這位大明星。從謝霆鋒的檔期可以看出,彼時的他同時在拍攝陳凱歌的電影《無極》,《無極》于2004年8月底殺青,此時距離《小魚兒與花無缺》殺青,已經隻有四十多天了。
在劇中和謝霆鋒有不少對手戲,扮演江玉燕的楊雪就曾爆料,自己和謝霆鋒的戲都被壓在了最後幾天拍,非常緊張,基本處于連軸轉的狀态。
但是顯然,謝霆鋒作為當時的“頂級流量”,給電視劇帶來了極大的關注度,和張衛健一起,給收視率上了“雙重保險”。而幾位内地女演員的重要性也被進一步削弱,主要為襯托兩位明星男主而存在。
02 劇情改編上:要麼不改,一改就徹底颠覆原著,成為王晶式古裝武俠劇,獨具導演編劇個人特色
《絕代雙驕》原著中,小魚兒和花無缺的命運,皆緣于移花宮主邀月對兩人父親江楓因愛生恨,讓江楓的孿生兄弟長大之後自相殘殺,來達到複仇的目的。着重展現人物的複雜人性及其悲劇宿命感,再加上古龍獨特的散文詩般寫意風格,讓故事并沒有明确清晰的主線,以及特别強烈的戲劇沖突。這些其實都不太利于影視化改編。因此以往版本的《絕代雙驕》,都會不同程度地對劇情進行“魔改”。
但對于一切從收視率、賺錢出發的商業導演王晶來說,要麼不改,一改便是徹底颠覆了!
影視界通常有個不成文的說法:
如果說電影是導演的藝術,那麼電視劇就是編劇的藝術。
王晶就曾坦言,自己是“一流的編劇,二流的監制,三流的導演。
作為從香港影壇黃金時期摸爬滾打出來的”鬼才”,在編劇更有發揮空間的電視劇領域,王晶顯得更加如魚得水。
和曾将劇版《鹿鼎記》改名為《小寶與康熙》一樣,《小魚兒花無缺》相比《絕代雙驕》,劇情更是被改得面目全非,同樣可以當作同人劇來看待。
與其說《小魚兒與花無缺》是一部古龍劇,不如說是被改編成了獨具特色的”王晶式武俠劇”,從風格上看,和王晶同時期的另外兩部原創武俠作品《天下第一》和《八大豪俠》屬于一脈相承之作。
首先,王晶僅僅采用了原著中關于主要角色的人物關系及設定,而在劇情具體推進過程中處于徹底“放飛自我”的狀态。
比如原著中作為終極BOSS的邀月以及憐星兩位宮主,僅僅是作為交代雙驕身世的“工具人”所存在。而反派的重要戲份全部放在了劇版的原創角色:東廠太監劉喜以及江玉郎的“性轉版”江玉燕上。
原著中,大BOSS邀月終究也是個因愛生恨的可憐人,并非什麼大奸大惡之徒,最後的大決戰也僅僅是靠小魚兒假死揭開真相,女主也沒有死,幾乎可以說是大團圓結局,如果從影視改編角度來看會顯得戲劇沖突不足。
而作為港中大的高材生,香港影壇的”點子王”,王晶一向信奉“拿來主義”,而且能夠把各種梗巧妙融合在一起還能自圓其說。雖然看上去往往會使劇情略顯“狗血”,但從收視率成績也反映了其對市場和觀衆需求的獨特洞察力。
為了強化正邪沖突,王晶在《鹿鼎記》電影版和《小寶與康熙》中就強行把馮錫範扶正成為最後的大BOSS,讓本來不會武功的韋小寶成為絕世高手,和馮錫範來一場“大決戰”。甚至還惡搞了一把”金庸“。
雖然這種簡單粗暴的改編削弱了原著的内涵和諷刺意味,但某種程度上也增加了娛樂及可看性,迎合了那些本就不熟悉原著,尤其是年輕一代觀衆的需求。
而在《小魚兒與花無缺》中也是如此,王晶先是設置了和《天下第一》中曹正淳類似的劉喜,這樣一個太監角色——這很值得玩味:武功高強又斬斷了七情六欲的太監,顯然更能夠作為“純粹的惡”而存在。
可以說,劇集在江玉燕開挂之前,幾乎所有的矛盾沖突皆是由劉喜挑起。為了要吸取“五陽二陰”的元氣練就隔空吸功大法,他抓走鐵心蘭的父親、武林盟主鐵如雲,又搞垮慕容家、帶走小魚兒的愛人慕容仙,引發跟主角團的一系列沖突。
而到了後期,沖突更是從江湖轉戰到了宮廷,跑偏成了”宮鬥劇“:江玉燕成了燕妃,主角團們也來到了宮裡繼續跟劉喜明争暗鬥。
此時,原著中的反派邀月、江别鶴完全成為了襯托原創反派劉喜、江玉燕的工具人而存在。
劇中,邀月憐星輕易被劉喜抓走,又被江玉燕吸走功力。而江别鶴更是草草下場,被女兒江玉燕輕松搞死。
而和《天下第一》同樣的套路,曹正淳(劉喜)這樣的前期反派被消滅後,真正的終極BOSS,鐵膽神侯(江玉燕)才露出真面目。
而江玉燕則可以說是邀月的”升級版”,她對花無缺的執念,比起邀月對江楓可謂是有過之而無不及。而另一方面,她又結合了類似劉喜“絕對的惡”,為達目的可以六親不認,殺死包括鐵心蘭在内所有擋路的人,甚至是自己的親人。進一步強化了最後和雙驕大決戰的戲劇沖突。
其次,導演對該劇掌控度高,劇情推動節奏緊湊,武打設計水平高
劇中,王晶強行讓劇中大大小小的角色紛紛"領盒飯",最終隻剩下了劇名“小魚兒與花無缺”。其中固然有刻意強化悲劇色彩,調動觀衆情緒的原因。同樣也免不了因為演員檔期難以協調、劇情魔改太多,導緻前後不銜接,隻能采取簡單粗暴的方式來推進劇情的無奈。
但忽略劇情上的一些硬傷。王晶作為成功的香港商業片導演,來指導這樣的合拍劇真的可以說是過來“降維打擊”。除了全明星陣容本身的号召力之外,王晶不管是對各種笑點、淚點等劇情節奏的把控,還是鏡頭語言、武打場面的設計,都可以說是代表了當時古裝武俠劇的頂級水平。
謝霆鋒扮演的花無缺,在劇中,刀、槍、劍、棍、扇輪番上陣,其打戲不可謂不精彩。
以劇中的兩場重頭打戲而論:一場是花無缺在酒館以一己之力,對抗屋外東廠鷹犬的萬箭齊發,而江玉燕在一旁彈琴助陣,臨危不懼。這種大場面、緊張快節奏的武打設計,在電視劇級别的制作中及其少見。通常基本隻有在《英雄》、《功夫》等武俠電影中才能看到。
另一場便是身為武林公敵的花無缺,在鐵心蘭墓前,悲憤之際,蒙眼和各大派高手展開了一場酣暢淋漓的雨戰。從氛圍營造,到慢動作的渲染,再到配樂的烘托,将古龍式寫意風格完美呈現。在玄幻仙俠劇占據主流,大量依靠電腦特效的現在,已經很難再看到這樣經典的傳統武打場面了。
03、突破傳統武俠式劇情,融合更多年輕化喜劇因素以迎合新一代受衆,進一步助推《小魚兒與花無缺》成為經典
除了劇情大幅度進行“魔改”,并且把宅鬥、宮鬥、懸疑、無厘頭等多種元素進行雜糅之外,其他的包括一些網絡段子、腦筋急轉彎之類的“惡趣味”,甚至時不時出現的一些“小學生”式的台詞,以及大量強行解說式的内心獨白。都可以看出這部劇為了照顧當時的年輕一代觀衆(這也是現在網上給該劇打高分的主力群體),很大程度為了娛樂性而犧牲了劇情的深度和内涵,把古龍劇完全變成了一部王晶式的快餐武俠劇。
但到了如今的網絡時代,玄幻仙俠類IP成為主流,傳統武俠式微,合拍劇随着香港影視業一起衰落,金庸古龍劇也已經不再是熱門改編IP,很難吸引到當下一線的人氣明星,播放渠道通常也隻限于網絡。
所以縱觀近幾年包括新版《射雕》、《倚天》以及《絕代雙驕》等傳統武俠劇,多采用新人出演主角。同時,為了打情懷牌和安全牌,這些新版翻拍劇相比以前的“魔改”版,更加忠實原著。
但是某種程度上,現在90後、00後為主的網劇收視群體,看過原著的越來越少,不少人甚至把童年時看過的魔改劇情當作了原著故事情節。所以才會出現諸如"新版《絕代雙驕》怎麼沒有江玉燕?”之類的問題。
而不管是主演陣容的号召力,還是先入為主的印象分,都讓這些新版翻拍劇在評價上很難跟老版的“魔改劇”相匹敵,或許隻有時間才能給出最客觀的評價吧!
寫在最後:
盡管劇情大肆魔改,讓《小魚兒與花無缺》最多隻能算是《絕代雙驕》的同人劇。但如果抛開原著看,《小魚兒與花無缺》改編也可以說是比較成功的,無疑是一部優秀的古裝武俠劇,這也是當年能獲得高收視,和多年後依舊被一代觀衆津津樂道的原因。
正所謂時勢造英雄,王晶的審時度勢,以及張衛健、謝霆鋒和角色的相輔相成,顯然脫離不開當時傳統武俠以及合拍劇鼎盛的大環境。而傳統武俠劇若想要獲得更多年輕一代觀衆喜愛,顯然需要用更符合當下市場環境的方式來進行改編和翻拍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