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閱讀這篇文章!歡迎關注“竈物者”,閱讀更多精彩、專業、有趣的考古、文物故事!
竈物者說上次發的文章裡(中國絲綢博物館鎮館之寶!白緞刺繡陽傘:本想出國賺洋人的銀子)提到了南京大報恩寺,說在一兩百年前,因為荷蘭人尼霍夫在自己的遊記裡對這座東方建築極盡溢美之詞,所以那時候的外國人心中,大報恩寺是可以代表中國的符号。
不過大報恩寺可不是虛名在外。大報恩寺的琉璃塔是中國古代最高建築之一;大報恩寺地宮出土文物萬餘件,是繼法門寺、雷峰塔之後中國最為豐富的佛教考古發現,價值極高;2011年,大報恩寺遺址沖出重圍,在“2010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中占據一席。
今天,竈物者通過文物帶大家看看這座江南古刹~
尼霍夫畫中的大報恩寺琉璃塔,可能佛塔太高他沒數清楚多畫了一層,畫中佛塔成了10層
江南名刹 曆經六朝激蕩大報恩寺遺址位于江蘇省南京市秦淮河畔、中華門外。遺址占地面積約25萬平方米,有三分之一個故宮那麼大。
因為南京市要在這塊地方建設“大報恩寺遺址公園”,所以2007年到2010 年,南京市考古研究所經國家文物局批準,對遺址進行了系統地考古發掘。
考古工作者在整個遺址的最高處,發現了琉璃塔的塔基,而塔基的正下方,就是寺院地宮。地宮從塔基垂直向下挖成,裡面為圓形,距離地面超過6.7米,是目前國内發現的最深的舍利塔地宮。地宮不僅特别深,裡面的考古遺存也非常豐富,不同的地層堆積足足有40層。
地宮地層線圖及實景圖
在清理地宮的時候,發現了《金陵長幹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記》。大報恩寺的前世今生瞬間鮮活。
1800年前,孫吳時期有僧人在這裡修了一座阿育王塔,建了最初的佛寺,不幸吳末的時候因戰亂被毀;西晉,有僧人原址重建,寺廟逐漸興盛,先後建起兩座阿育王塔;東晉孝武帝時期,一名叫慧達的高僧在寺内發現佛祖真身舍利,寺廟名聲大噪,所以到南朝梁武帝時期,下令擴建,改名為阿育王寺,一躍成為南朝最重要的寺院之一。
《金陵長幹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記》
你看這建的塔,叫阿育王塔;擴建的寺廟叫阿育王寺,這是為何?
相傳2500年前,釋迦牟尼圓寂以後,他的弟子在遺體火化後的灰燼中得到了幾塊舍利,包括一塊頭頂骨、兩塊指骨、四顆牙齒等;還有八萬多顆結晶舍利子。孔雀王朝那個有名的阿育王(公元前303年-公元前232年),他非常崇敬釋迦牟尼,他在各地建了8400多座佛塔,去存放釋迦牟尼的舍利。所以狹義概念中的阿育王塔就是用來存放釋迦牟尼舍利的。
雷峰塔地宮出土的阿育王塔
随着絲綢之路開通,佛教于東漢傳入中原,逐漸向周圍擴散,随着佛教傳播,還有一些佛祖舍利來到了中國,瘗(yi)藏于19個地方。
《阿育王傳》:“佛寂百年後,有阿育王出世,取前舍利,夜沒鬼神,碎七寶末,造八萬四千塔。尊者耶舍,舒指光八萬四千道,令羽飛鬼,各随一光盡處,安立一塔,于一日中,遍南瞻部州。震旦國(古代印度對中國的稱呼)者,一十九所。”
前面提到東晉時期一名高僧在佛寺中發現了舍利,也許這枚舍利在孫吳時期,建寺之初就已經存在這裡了,畢竟寺院初建就修了阿育王塔。
當然這佛祖舍利,并不隻是存在于文獻記載中,我們的考古學家還就真的找到了。
地宮出土的佛頂骨舍利(實物沒這麼大)
地宮出土舍利共11枚,但其中有一枚舍利價值非常非常高,它是唯一的一塊佛祖頂骨舍利。做個比較,1987年法門寺出土的是其中一枚佛指骨和一些舍利子,足可見南京大報恩寺在佛教考古中的地位。
大報恩寺出土的其他舍利子(部分)
這樣重要的舍利,當然得有個好的容器去裝它。這個容器是有着“阿育王塔之王”的——鎏金七寶阿育王塔。
七寶阿育王塔和線圖
鎏金七寶阿育王塔高約1.1米、重約50公斤。塔内部以檀香木作骨架,外裹銀,再通體鎏金,塔體上鑲嵌有水晶、瑪瑙、青金石等寶石約450個。
七寶阿育王塔局部
塔體表面用捶揲(ye)法做出天王、忍冬等佛教元素;還有十九幅佛教畫,描繪的是釋迦牟尼從出生到圓寂的一生;塔上還有不少文字,密密麻麻,記述了當時信仰佛教的供養人們是如何集資做了這座阿育王塔,XX人掏了多少文銀錢,XX人捐了幾塊寶石等等。塔中間是空的,可以從塔頂那打開,裡面有一套金銀棺椁。盛放的除了舍利,都是供養物品。
阿育王塔上的供養人捐資記錄
曆史記載中19個瘗藏佛祖真身舍利的寺院,它們的地位之高不言而喻。收藏唯一一個佛祖頂骨舍利的阿育王寺,在“南朝四百八十寺”中定是極其重要。但在隋朝末年又一次毀于戰火。
北宋一名叫可政的高僧覺得應該重新修建寺院,于是向宋真宗(公元968—1022)上書請示,得到了宋真宗的支持,寺院重建,命名為“天禧寺”。還新建了一座名為“真身塔”的九層磚塔。但因寺院位于長幹裡,所以也被稱為“長幹寺”。
七寶阿育王塔中的鎏金銀椁
宋、元時期長幹寺和這座九層塔,一直受到重視,在江南地區有很高地位。但明初永樂年間(1410年)有人縱火燒了寺院和佛塔,朱棣非常氣憤,下诏決定好好修繕,并升級為皇家寺院,賜名——大報恩寺。
皇家佛寺 寶塔熠熠生輝大報恩寺修繕工程從1412年開始,直到1428年才最終完工,修繕時間為何如此長?
因為朱棣要按照皇家寺院标準修繕寺院,還要“依大内圖,造九級五色琉璃塔,曰第一塔”。
明成祖要一座氣派的皇家寺院,還要修一座中華大地上最高的塔,外邊還是用五色琉璃裝飾。領導一句話,下面跑斷腿。為了修繕塔和整體寺院,真是費了勁了。
明代琉璃構建——白象
難點一——塔得夠高。
建成後的這座塔九層八面,高78 米。如果按照現在的樓房來算,每層挑高約3米,也得是一座超過25層的高樓。現在我們有鋼筋、混凝土,建一座20多層高的樓不算什麼。但在古代,都是木建築,拼接全靠榫卯,要建如此高樓,難度可想而知。就算有設計精細的燙樣,在實際修建過程中也是困難重重。
大報恩寺琉璃塔手繪圖
難點二——缺錢
整座塔外邊要用品相極好的五彩琉璃磚和白瓷磚為裝飾,而且大報恩寺裡面可不隻是修一座塔。
整個大報恩寺分為南、北兩區。北區是核心,從山門(金剛殿)開始,沿中軸線依次有:香水河橋、天王殿、大殿、琉璃塔、觀音殿、法堂等。中軸線兩邊有禦碑亭、經藏殿、伽藍殿、畫廊等建築。南區有藏經殿等四組大型配套建築。
大報恩寺形制圖
後世評價整個大報恩寺,說它的建築集中國建築藝術精華于一體,極其精美。聽這句話,就知道它便宜不了。那台階、欄杆要用上等的漢白玉;木建築用的是上好的木料、還得雕刻出最為精細的圖案;塔頂等位置還要鑲嵌金銀珠寶;運輸材料的花費、大量人工的工錢,這一切的一切都需要銀子、銀子、銀子。
那個時候雖然明朝正處在強盛期,但紫禁城要修、北京城要建、大典要編撰、鄭和還得下西洋,花錢的項目實在是多,因此工期拖了很久。
大報恩寺琉璃塔琉璃配件
1425年,繼位未滿一年的明仁宗朱高熾任命鄭和為南京守備太監。當年,朱高熾去世,明宣宗朱瞻基繼位,命鄭和留任南京,并負責修繕位于南京的宮城等相關建築,大報恩寺及佛塔的工程也在其中。
三年後(公元1428年),南京大報恩寺及佛塔終于建成!
文獻中的大報恩寺琉璃塔
管理學上有一個概念,叫“宜家效應”,簡單的說就是人對于自己花了大價錢,大把精力得到的東西更為珍視、喜愛。大報恩寺是曆經三代才建成的皇家寺院,自然很得青睐。
特别是佛塔,永樂皇帝在建之前要求這座塔有三絕:高聳雲日、通體琉璃和佛燈永明。
前兩絕在塔建成之日已經實現,建成後,佛燈永明也成為現實。144盞長明燈從未熄滅,晝夜通明,每天耗油60多斤,白日裡上等的香料在燭火的微醺下,香氣四溢;入夜後,長燃的燭光映襯滿塔的琉璃,熠熠生輝。讓琉璃塔的名号更加響亮。
琉璃構建
通體琉璃的九層寶塔最為精緻的就是它的拱門,共有六十四套,每套有兩套備品,共192套。清末,大報恩寺和琉璃塔毀于太平天國戰火,連年戰亂,到今天,隻剩下一套完整的琉璃拱門,成為南京博物院的鎮館之寶。
門框飾有獅子、白象、飛羊等佛教題材的五色琉璃磚
《安徒生童話》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王子有很多很多的書,他可以在書中學到很多東西,但仍然不滿足,有一天他為尋找心中問題的答案出門遠行,走了很久來到了一個叫“風之屋”的地方。有位中年女子接待了他,說她的四個孩子快要回來了,他們有很多的見聞。
果然,沒過多久,四個孩子陸續歸來,北風穿着厚厚的皮貨,從格陵蘭、北極回來;西風穿着單薄,從炎熱的非洲而來;東風穿着中國人的衣服,進來後說了他的見聞:“我在瓷塔周圍跳了一陣舞,把所有的鐘都弄得叮當響!”
《安徒生童話》中“東方”見的瓷塔就是大報恩寺琉璃塔,那在風中“叮當響”的鐘,其實就是塔上懸挂的152個風鈴。
大報恩寺地宮出土的乳香
高聳雲日、通體琉璃、佛燈永明,再加上随風而動的風鈴,數裡之外就能看得到琉璃塔的風貌、聽得到琉璃塔的聲音、甚至聞得到琉璃塔的味道。即使不是佛教信徒,住在長幹裡周圍,它也是人們心中的至高點;遊人過此地,琉璃塔也會是他們心中的真明燈。
不管是寫童話的丹麥人安徒生,還是來中國考察的荷蘭人尼霍夫,都把它作為“中國符号”,寫進書中,認為它與古羅馬鬥獸場、比薩斜塔等建築共同構成“中古世界七大奇觀”。
外銷傘上的大報恩寺琉璃塔
地宮藏品 是信仰也是生活近代史上的南京,一直都處在戰亂的漩渦中,這座佛寺也永遠消失在過往。但塔基下的地宮,卻保存完好,那些數千年的文物安靜地躺在長幹裡的地下。
地宮中的文物數量衆多,精美者甚多,有一件文物品相一般,但我想說一說。它就是貝葉經。
地宮出土的貝葉經
貝葉經這個名字,應該很多人都沒聽過,它是佛經的一種,有個外号——“佛經中的大熊貓”。大熊貓我們都知道,用它去比喻這種佛經,可見貝葉經的珍貴。
貝葉經源于古印度,至少有2500年的曆史。在沒有紙的時候,用筆寫或針刻的方式把經文等内容記錄在一片片樹葉上,然後打孔穿起來,因為梵文中樹葉叫做貝多羅(Pattra),所以這種在樹葉上的經書就叫做貝葉經。後來雖有了紙,但貝葉經這種活頁的裝幀方式卻保留了下來。地宮中出土的這件貝葉經,就是一沓活頁,每頁長約27厘米、寬約5厘米,用絲線把它們綁在一起。
清代八世達賴貝葉經——《丹珠爾》
絲綢之路開通後,貝葉經跟佛教一起傳到中國。四年前,我在講解《天路文華——西藏曆史文化展覽》的時候第一次見到貝葉經的實物。那是清朝八世達賴下令謄抄的《大藏經》中的一部——《丹珠爾》。經文用八色顔料書寫而成,八色顔料分别取自金、銀、銅、鐵、綠松石、珊瑚、青金石、海螺,非常精美。
因為貝葉經記載的經書,大多都屬于小乘佛教,在普遍信仰大乘佛教的中原,貝葉經并不常見。所以這件出土于地宮的梵文貝葉經雖沒展覽中的那件精美,卻也尤為珍貴。
西藏收藏的貝葉經
我記得在看法門寺出土文物介紹的時候,有句話,大概意思是:法門寺除了佛祖指骨舍利等佛教物品外,還有不少瓷器,甚至還有武後的裙子。除了法門寺,還有一些寺院的天宮、地宮中也出土不少“俗物”,可見寺院不僅是那個時代人們信仰的寄托,還濃縮了一個時代的生活。
大報恩寺地宮中清理出的各類文物差不多有兩萬多件。其中最多的是各朝代的錢币,大概有6000多枚。其中時代最早的是秦代的“半兩”錢,最晚的是宋真宗的“祥符元寶”,數量最多的是唐代的“開元通寶”,除此之外,還有不少特殊錢币。
大報恩寺地宮出土的特殊貨币,正反面分别是龍和鳳
前文提到,北宋年間,宋真宗下令重修長幹寺及地宮,所以地宮中的很多東西都為北宋年間添置,很有宋朝的特色。比如,鎏金銀香盒、鎏金銀香瓶,用的都是宋代特别流行的金花銀工藝。
地宮出土的香料匙
金花銀是一種唐代興盛起來的金銀器加工工藝。簡單的是說就是隻在器物紋飾部分進行鎏金的工藝。
宋繼承了這一加工方式,應用非常廣泛。其實不止宋境内,在那個時期,宋的北方,契丹人也非常喜愛這個工藝,迄今為止發掘的契丹貴族的墓葬,幾乎沒有不出土金花銀器物的。
吐爾基山遼墓出土的金花銀盒
除了這些,地宮還有上百件精美的絲織品、精美絕倫的玻璃制品……它們都與佛教供養有關。
大報恩寺地宮出土的泥金帕
竈物者再說我們穿衣服,要是不斷修補,那這衣服肯定不值錢了,但古建、文物不一樣,南京大報恩寺經過多次修繕、給自己赢得了一個六朝名寺的稱号,還成為了皇家專屬。
高聳雲日、通體琉璃、佛燈永明,再加上随風而動的風鈴,讓這座佛塔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古代第一塔”,當時很多外國人不知紫禁城,卻曉得琉璃塔。
地宮中的萬餘件文物,基本都與佛教有關,是那個時代人們的供養之物,千年已過,很多物品早已沒了宗教意義,卻成為那個時代人們生活的縮影。
大報恩寺地宮出土的玻璃器
PS:因為大報恩寺出土文物多、價值高,單篇文章很難概括,因此我将分兩篇來介紹大報恩寺及文物,此篇為上篇,下篇這幾天就會發布,感興趣的朋友可以關注@竈物者,第一時間了解大報恩寺還有哪些珍貴文物~
參考文獻黃秝人,王泉,雷雨,董補順,張建國,王海,熊其亮,沈利華,祁海甯,龔巨平,周保華.南京大報恩寺遺址塔基與地宮發掘簡報[J].文物,2015(05).
注:部分圖片來自網絡,侵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