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偉大的愛是母愛,幾乎沒有人懷疑媽媽對自己的愛,然而,即便是這樣,有些愛也會引起孩子的恨,這種恨是無比糾結、無奈與痛苦的。
鄰居趙姨已經八十多歲,她是一個吃苦耐勞、善良、樂于助人的人。就這麼一個受人尊重的老人,每每提起她的母親就會變得異常激動、眼圈發紅。“她生下我就是讓我幹活,不讓我上學,說閨女家‘賠錢貨’,上什麼學!我弟不想上學,她千方百計地哄着他去上學。”
“那是舊社會,你不能完全怪罪她,況且她對你們家有很大的資助,她是疼愛你們的。”我安慰趙姨。
在那個“重男輕女、婦女不是人、面條不是飯”的年代,趙姨的母親一心想讓趙姨多做針線活,剝奪她玩耍、上學的權力也是情有可原的。
盡管後來她母親大力資助也彌補不了當年她給趙姨帶來的傷害。她母親的“偏心、殘暴”是那個時代的縮影。
我體會不到在趙姨的母親偏癱的兩個多月,趙姨床前床後悉心照料是什麼樣的心情。她的母親去世将近二十年了,現在趙姨也是高齡老人,但她對她母親的恨是想不得、提不得的。
趙姨因為她母親的偏心而耿耿于懷一輩子,誰知天道輪回,她的二兒子也是同樣恨趙姨。
原因是趙姨的老公是一名工人,1985年他單位有内招指标,當年她的大兒子20歲,老二18歲,都符合内招年齡,趙姨決定讓老大先進單位上班,因為還有一個“接班”指标可以留給老二。
誰知1986年全國取消了“接班”制度,也就是老二失去了拿“鐵飯碗”的機會。趙姨夫妻覺得虧欠了老二,為了讓老二有一技之長,就給他花錢請木匠師傅教他手藝,後來又給他蓋樓房、娶媳婦、幫着養孩子等各種幫助來彌補當初的遺憾。
老二因為有木工的手藝,會幹裝修,比上班的老大賺的錢多很多,但是提起當年父母的決定,老二就覺得自己仿佛是後娘養的孩子,一直不能釋懷。
世界就是這樣,母愛再偉大也有她顧及不到的地方,也不可能事事都如意。常言說“要一碗水端平”,誰又能長久地把一碗水端平?
人生本就是一場非常不易的修行,我們不能總是把自己困在執念和過去的傷害中。原諒自己、放過别人,我們才能輕松、快樂地生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