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書聲回響在心裡

書聲回響在心裡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8 04:12:03

書聲回響在心裡?雲南山區“極小學校”保障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權,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書聲回響在心裡?以下内容希望對你有幫助!

書聲回響在心裡(堅守為了書聲長留)1

書聲回響在心裡

雲南山區“極小學校”保障留守兒童的受教育權

堅守,為了書聲長留(解碼·教育均衡發展)

本報記者 楊文明

3月6日,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醫藥衛生界、教育界委員時,談到了社會關切的“教育公平”一事。“教育不平衡不充分問題,跟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密切相關。我們應該通過提升中西部教育水平來促進中西部經濟社會發展,通過解決教育不平衡帶動解決其他方面的不平衡。”

三寸粉筆,三尺講台系國運。本版今起推出系列報道,關注極小規模村小、城鄉聯結機制、省份援助幫扶,探路教育均衡發展。

——編 者

一兩名老師、八九個孩子,偏遠山區依然有一些這樣的教學點,有人形容這是“極小學校”。他們因何堅守?未來如何發展?記者帶着疑問,走進了雲南幾所“極小學校”。

選擇留守

方便孩子們就近入學

皮膚黝黑、兩鬓花白,臉上帶着些許被歲月镌刻的皺紋,57歲的李偉紮根雲南建水縣甸尾鄉期租碑小學已有36年。讓他自豪的是,從教30多年,附近村子沒一個辍學的孩子。如今,隔年招生的6個一年級學生,再加上學前班的4個孩子,是李偉全部的學生。

20世紀70年代初,期租碑村的學校師生達200多人,還辦過初中。到上世紀80年代中期,期租碑小學也還是一所有5個年級的完全小學。李偉依然清楚地記得,1985年他前往期租碑小學報到時,全校4名老師、120名學生的熱鬧場景。

不過,随着村裡外出打工的年輕人越來越多,招收的學生越來越少,老師也跟着一個個調走。李偉主動選擇了留守,他說:“自己村子的學校,自己都不樂意待,外來的老師更留不住。”

目前,甸尾鄉保留的“一師一校”教學點僅有期租碑小學和高樓寨小學兩個。實際上,這樣的“一師一校”教學點,在雲南已不多見。不過,也有的縣區由于地形交通等限制,仍然保留了較多“極小學校”。紅河縣統計,當地目前有41個“一師一校”教學點,共49個教學班,在校學生584人,校均學生14.24人,其中在校學生少于10人的教學點有18個。

保留“一師一校”教學點的地方,多半為交通不便的偏僻山區。在大理市挖色鎮,挖色完小的白柳箐小學隻有2名教師、9名學生;大成完小花椒箐小學僅1名教師、4名學生。挖色鎮中心校校長趙立标說,學校也曾多次勸說學生家長,送學生去16公裡外的挖色完小和8公裡外的大成完小讀書,但仍有家長選擇讓學生留在家附近讀書。

記者調查發現,“一師一校”教學點的孩子幾乎都是留守兒童,大多在讀低年級,而教學點所在的村子多半與最近的集中辦學點距離較遠。“要是寄宿,孩子太小生活還難以自理;可要走讀,爺爺奶奶年紀大了接送也不方便。”李偉說。

豐富課堂

老師對教學格外用心

“一師一校”教學點的學生雖少,但老師對教學依然格外用心。

李偉為了提高學生寫作能力,帶孩子們春遊“找春天”。學生問他:“春天怎麼找?”李偉指着樹上嫩綠的新葉說:“你們看,春天在松樹枝上。”就這樣,學生們尋找着春天,他們說,春天在溪水的歡歌裡、在花兒的點頭裡、在春風的暖意裡……學生們富有想象力的語言,讓李偉欣喜不已。

教室裡,廣南縣蓮城鎮壩汪村落松地小學教師農加貴正在給學生上課。農加貴說,現在上課稍微輕松些,都是五年級的學生,前幾年學生多,給幾個年級的學生一起上課,要用“複式教學法”。“上課時,五年級學生先預習或者做作業,我給三年級學生上課;三年級學生複習時,我再教五年級學生新知識。”農加貴解釋:“有時低年級學生把高年級内容都學會了。”

“小學課程内容并不難,關鍵看老師怎麼教。‘一師一校’教學點雖然老師少,學生也少,但老師能關注到每個學生。”廣南縣教育體育局辦公室副主任黃座富說,農加貴和學生打成一片,孩子信任他、喜歡他,學習興趣高,成績自然不錯。

去年9月,落松地小學迎來頭一位女老師朱麗丹,除了教她的本專業數學,還教孩子唱歌、跳舞、打球,讓孩子的校園生活豐富不少。

完成正常教學任務以外,老師也在想辦法豐富學生校園生活。白柳箐小學教師李為國除了每周上30節課,還兼顧開展運動會、歌詠比賽、書畫展覽、閱讀活動、故事會等課外活動。

35年來,和李為國搭檔的教師換了十幾個,而他在白柳箐小學的根越紮越深。李為國說:“教育是良心事業,隻要學校繼續辦下去,我就要上好每節課。隻要還有一個學生,我就教下去。”老師堅守,學生努力,李為國任教的班級,學年末測評成績在鎮上總是數一數二。

老師努力,政府也給力。近年來,許多“一師一校”教學點的硬件設施逐漸完善。如今,白柳箐小學不但有了一棟330平方米的二層教學樓,食堂、多媒體教室、體育設備也一應俱全;期租碑小學也配備了電腦等數字化教學設備。

優化設施

進一步提升教育水平

楊曉三是從紅河縣阿紮河鄉瑤寨村瑤寨小學走出去的第一個大學生,後來又成了瑤寨小學的老師,一教就是27年。“我的優勢就是能用雙語教學,讓剛上學的瑤族孩子學知識的同時,慢慢掌握普通話。”楊曉三說。

目前楊曉三是瑤寨小學唯一的老師。孩子離不開他,他也離不開孩子。被問起對他的評價,二年級學生李沙妹大聲地說:“楊老師是天下最好的人。”然後捂着嘴害羞地跑開了。

在大山深處,對于那些隻有爺爺奶奶相伴的孩子來說,“一師一校”教學點的存在,方便了他們就近入學,也為他們完成學業、進而走出大山搭起了橋梁。

趙立标坦言,單從學習成績來看,白柳箐小學的學生和鎮裡的學生沒有多大區别,但從長遠來看,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還是希望學生們能到挖色完小和大成完小讀書。

對于極小規模學校的發展,有人也有擔憂:一個能力好的老師、一套價值不菲的多媒體教學裝備,如果配置在10多個人的教學點,得不到最大化利用;可如果不配置,教學點學生的公平受教育權又得不到保障。

紅河縣教育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相對于“一師一校”等極小規模學校,集中辦學确實有助于優化農村教育資源配置,利于孩子全面發展,“從長遠看,學齡兒童人數在10人以下的教學點可以考慮撤并,安排就近入學,距離遠的可以住宿;但隻要保留下的教學點,都應該加快學校教育教學及生活設施建設,關注老師心理健康,盡可能提升教育水平。”

來源: 人民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