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在制定促銷策略時,要從消費者和企業兩個視角來衡量,基于不同的促銷目的來選擇不同的促銷方式和力度,不求某一方面的最優,隻求在平衡中尋求最理想的效果。
不同的促銷活動能給消費者帶來不同的感知利益,引起消費者不同的行為反應,從而達到不同的營銷目的。要在促銷預算約束下讓促銷活動達到最理想的效果,就要深入理解消費者将會對促銷活動如何反應和消費者為什麼會對促銷活動産生如此反應。
促銷在企業的營銷活動中占據着越發重要的地位。美國在過去二十年時間裡的營銷預算的一個重要趨勢,即從廣告轉向以贈券等為代表的促銷。
促銷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促銷主要是包括廣告、銷售促進、公共關系和人員銷售;狹義上的促銷是指在銷售過程中使用的各種刺激消費者或零售商較大量或快速購買某種商品或服務的策略和工具。本文講述的促銷主要是指狹義上的促銷SP。
促銷活動的形式多種多樣。促銷策略可根據促銷形式、促銷誘因等進行分類,按促銷形式可分為“金錢型促銷”和“非金錢型促銷”(Diamond,1989);按促銷誘因可分為長期和短期(Aaker,1991),或“立即性增值、立即性降價、延緩性增值、延緩性降價”。在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企業促銷活動形式主要有現金折扣、返券、贈品等。
在相同的促銷預算控制下,不同的促銷活動能給消費者帶來不同的感知利益,引起消費者不同的行為反應,從而達到不同的營銷目的。
也就是說,促銷活動的效果既取決于企業的促銷預算,也取決于消費者對促銷活動的反應。要在促銷預算約束下讓促銷活動達到最理想的效果,就要深入理解消費者将會對促銷活動如何反應和消費者為什麼會對促銷活動産生如此反應。
一、消費者行為與感知促銷利益理論當消費者在購物時,他們會感受到從購買的産品或服務中獲得多少利益,即感知利益。感知利益不隻是物質方面的,也包含精神方面。而促銷活動能刺激消費者購買是因為促銷能為消費者帶來促銷利益。
而最常用于解釋消費者行為的是S-O-R模型(見下圖)。
Jacoby和Olson(1977)将消費者對價格的感知和行為反應過程描述為S-O-R(刺激-機制-反應)過程,刺激變量(S)代表真實的價格和其他相關的輸入變量;機制變量(O)包括對信息的獲取、編碼、存儲、檢索;反應變量(R)包括消費者的各種行為。
根據S-O-R模型,可将消費者對促銷活動的感知和行為分為三個階段,即促銷影響消費者感知、消費者感知影響消費者對促銷的态度、消費者對促銷的态度影響消費者行為。
再基于對此的理解,将現有的有關消費者對促銷活動如何反應的主要理論進行分類整合。行為學習理論為理解促銷刺激與消費者購買行為的直接關系提供了理論解釋;認知失調理論與歸因理論、價格感知理論、感知風險理論、展望理論與心理賬戶理論等為理解促銷刺激與消費者感知以及消費者态度的改變之間的關系提供了理論支撐。态
度模型解釋了消費者态度與消費者行為之間的關系,為更完整地理解促銷刺激如何影響消費者提供理論解釋,彌補了“态度并不意味着行為”方面的不足。
因此,要想達到好的促銷效果,即促銷活動能真的有效地促使消費者産生購買行為,首先必須要讓消費者感知到促銷利益,且這種感知利益能有效地促使消費者産生或提高購買意願和購買欲望。
那麼消費者能感知到促銷利益有哪些呢?
學者Chandon、Wansink以及Laurent(2000)根據前人的研究發現,将消費者所能感知的六種促銷利益進一步歸納為實利型利益和享樂型利益兩類。
通過Chandon等學者的研究發現,實利型促銷的總體效果是優于享樂型促銷的。我們可以将其理解為,貨币型促銷(如價格折扣等)會優于非貨币型促銷(從消費者心理角度設計促銷活動來讓消費者獲得更好的購物體驗)。
但這是不是一定的呢?是不是隻要增大貨币型促銷力度就能取得好的促銷效果呢?
胡珊珊(2011)的實證研究顯示,現金折扣帶給消費者的感知促銷利益最大,其次是贈品,而返券帶給消費者的感知促銷利益則最小。同樣,缪姝雲(2013)的實證研究中也得出類似的結論。
即使返券的促銷力度大于贈品,二者帶給消費者的節省成本、品質體驗、便利性、自我價值體現相差不大;不同程度的小幅度增大贈品與返券的促銷力度時,無論促銷力度大小,現金折扣比返券和贈品帶給消費者的節省成本、便利性、自我價值體現都要大,但是在促銷力度較大時三者在品質體驗上相差不大。也就是說,當促銷力度增大時,現金折扣帶給消費者的品質體驗在減少。
因此,貨币型促銷與非貨币型促銷之間的促銷效果的比較,應該是衡量多方面的,随着時代的改變,誰的效果更好也是不确定的,需要通過未來更多的實證研究去驗證,而促銷力度的增大也不一定會帶來正面的促銷效果,至少對貨币型促銷而言是這樣的。
二、總結與建議雖然貨币型促銷一直以來是商家用得最多的促銷手段,對消費者而言,感知促銷利益大;對企業而言,操作簡單易行且容易奏效。但随着經濟、信息科技等日新月異的發展,消費者不再一味追求價格上優惠,而對消費體驗、心理探索及娛樂性的需求越來越高,可以說,現在的消費者是越來越難讨好。
由于市場競争的日趨激烈,消費者對貨币型促銷産生了一定“耐藥性”,而且由于面對各種頻繁的促銷活動,消費者還可能産生促銷預期,即消費者對同類産品下次折扣時間和折扣幅度有預測和判斷,這種預期會嚴重挫傷當前促銷的吸引力,減少消費者對目标促銷産品的購買數量,甚至使消費者轉向其他品牌或推遲當前購買(Aydinli等,2014)。
如果企業促銷一味地使用貨币型促銷,隻是“炒冷飯”而不加創新的話,促銷成本會不斷增加甚至由于成本過高而導緻利潤減少,而收到促銷效果又越來越微弱,甚至有可能偏離營銷目标,降低品牌或産品在消費者心目中形象,進而減少品牌溢價或減少提高品牌溢價的機會。
因此,企業在制定促銷策略時,要從消費者和企業兩個視角來衡量,基于不同的促銷目的來選擇不同的促銷方式和力度,不求某一方面的最優,隻求在平衡中尋求最理想的效果。
比如,由于消費者無論促銷力度大小都比較喜歡現金折扣,促銷力度太小可能無法達到理想的促銷效果,促銷力度太大,随能使銷售量上升,但企業盈利空間有限,甚至直接虧損。所以如何制定合理的促銷力度是關鍵。
首先根據目标消費者的心理和行為分析,了解他們的價格敏感性、促銷預期等。消費者在做出購買決策時往往以促銷預期為參照對象,而對促銷預期的參照依賴又因人而異,準确了解并捕捉促銷預期這一顧客心理是非常有必要的,且能幫助企業進行精确營銷、估測促銷活動,這對于企業的顧客管理也十分有意義(Kulkarni,2011);
其次,再根據品牌自身定位和以往的促銷活動經驗教訓,得出合理的促銷力度。若企業要做大幅度的現金折扣促銷,為減少消費者對品牌或産品質量的懷疑或降低形象的感知,需要給予消費者促銷原因(如清倉等)。對于品牌商來說,應當盡可能地避免使用經常性的或深度的現金折扣的促銷方式,可靈活地用贈品、返券等促銷方式替代。
贈品促銷應注意以下幾點:
對于返券促銷,促銷力度不應過小而使消費者有疑慮,适當增大促銷力度會使消費者對其較敏感,從而增強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在這方面最重要的是企業的誠信。企業應該根據促銷目标綜合考慮各種促銷策略的優缺點,并運用各種促銷策略(免費SP、優惠SP、競賽SP、組合SP)的組合以起到協同效應和減少由于單一促銷方式帶來的風險。
參考文獻:
[1]缪姝雲. 促銷活動對消費者購買意願的影響研究[D].江西财經大學,2013.
[2]郝遼鋼.企業促銷活動如何影響消費者行為:理論綜述[J].華東經濟管理,2008(04):132-136.
[3]劉石蘭,甘豔玲.消費者促銷預期研究述評與展望[J].外國經濟與管理,2015,37(03):40-52.
作者:陳韻琪(深圳大學管理學院)(以上内容僅代表作者本人觀點,部分圖片源自參考文獻[1])
本文由 @陳韻琪 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CC0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