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三首詩?春暖花開,暖意融融無論在山腳邊、溝壑裡,還是在溪水旁、田野間,到處都可見怒放的桃花,或粉紅、或雪白、或淺紅,其樹态優美,枝幹扶疏,花朵豐腴,色彩豔麗,争奇鬥豔,美不勝收伴着楊柳吐青、迎着剪剪輕風,在桃花前漫步,該是何等的惬意啊,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關于桃花三首詩?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參考一二希望能幫到您!
春暖花開,暖意融融。無論在山腳邊、溝壑裡,還是在溪水旁、田野間,到處都可見怒放的桃花,或粉紅、或雪白、或淺紅,其樹态優美,枝幹扶疏,花朵豐腴,色彩豔麗,争奇鬥豔,美不勝收。伴着楊柳吐青、迎着剪剪輕風,在桃花前漫步,該是何等的惬意啊。
古人留下了許多吟詠桃花的詩句,讀起來令人感到盎然春意,浮想聯翩。
唐代詩人白居易觸景生情,作得一首《大林寺桃花》:“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長恨春歸無覓處,不知轉入此中來。”詩中用桃花代替抽象的春光,把春光寫得具體可感,形象美麗。這首詩還将春光拟人化,把春光寫得仿佛真是有腳似的,可以轉來躲去,流露出詩人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此詩立意新穎,構思靈巧,意境優美,富于情趣。
唐代詩人崔護官至禦史大夫、嶺南節度使,不僅官居高位,而且才華橫溢。清明,崔護于京都郊遊,在一庭院桃樹下邂逅一位美麗女子。次年再訪,物在人去,感歎不已,他即興題詩《題都城南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全詩用“人面”“桃花”為線索,通過“去年”和“今日”同地同景而人不同的對比,展現了人物感情發生、發展,跌宕起伏的變化,把詩人與女子初遇時的脈脈含情、别後的相思、深情的重訪、未遇的失望等情緒都表達了出來。這首抒情詩清新自然,詩中有畫,猶如從心底一湧而出的清泉,清澈醇美,令人回味無窮。當年的崔護從一瓣桃花、一縷幽香中,醞釀了一段至情,綿延了一片相思,讓人們至今仍回味着“人面桃花”、花飛花謝背後的美妙情愫。
張旭留下的幾首詩,卻不像他的草書那樣狂放,他的名篇《桃花溪》:“隐隐飛橋隔野煙,石矶西畔問漁船。桃花盡日随流水,洞在青溪何處邊?”在淡淡的煙霧中,影影綽綽地望見遠處有一座高聳的橋,可是要找的地方仍然找不到。詩人來到一塊突出水面的大石頭上,問劃船從這裡經過的漁人:“從桃花源裡流出來的桃花,流得到處都是,叫人如何順着流動的桃花去尋訪桃花源呢?”從表面看,不過是詩人想要尋訪桃花源,但卻找不着洞口,可他似乎并不着急,因為這是一趟詩意的旅行。雲籠霧罩的桃花源,是一個地方,但更像是人生想要達到的一種境界。全詩構思婉曲、意境若畫,由遠而近、由實及虛,不斷地變換角度,展現景物,但又不作繁膩的描寫,淡淡幾筆,略露輪廓,情蓄景中,趣在墨外,就像一幅寫意畫,有景有情,清遠含蓄,耐人尋味。
李白一生好遊,留下不少傑作。據袁枚《随園詩話補遺》記載,當時與李白素不相識的汪倫寫信給他,邀他去泾縣(今安徽皖南地區)郊遊,信中熱情洋溢地寫道:“先生好遊乎?此地有十裡桃花,先生好飲乎?此地有萬家酒店。”李白欣然前往。見汪倫乃泾川豪士,為人熱情好客、倜傥不羁,遂問桃園酒家何處?汪倫道:“桃花者,潭水名也,并無桃花;萬家者,店主人姓萬也,并無萬家酒店。”引得李白大笑,留數日離去。臨行時,李白脫口吟出《贈汪倫》:“李白乘舟将欲行,忽聞岸上踏歌聲。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這首詩有明顯的民歌風味,詩句自然質樸、清新流暢。詩人用眼前普通的景物作比,寫出了與友人的真摯情意,後世人多用“桃花潭水”來比喻友情深厚。
在衆多有關桃花的詩篇中,明代畫家、書法家、詩人唐伯虎的《桃花庵歌》比較特别,開頭這樣寫“桃花塢裡桃花庵,桃花庵裡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連用6個桃花,突出了一種閑适潇灑的作風,彰顯了詩人遺世獨立的境界。在這首詩裡,唐伯虎以“桃花庵裡桃花仙”自比,表現出詩人安貧樂道的曠達胸懷。他嬉笑怒罵,皆成文章,花落水流,一片自然。他将車馬權貴視如塵土,将“酒盞花枝”的貧者奉為天人,自有傲骨,于花間獨坐,半醉半醒,自有風流。這首詩在桃花詩中别具一格,為後人贊賞。
曆代詩詞中,題詠桃花的傳世佳句多不勝數,如:“桃之夭妖,灼灼其華”(《詩經·周南·桃夭》);“桃紅複含宿雨,柳綠更帶朝煙”(王維《田園樂·其六》);“桃花一簇開無主,可愛深紅愛淺紅”(杜甫《江畔獨步尋花·其五》);“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桃花淺深處,似勻深淺妝”(元稹《桃花》)……
其實,桃花花期很短,所謂“三月桃花一時紅,風吹雨打一場空”,花期過後,便是“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另一派景象了。無論有人欣賞,還是無人欣賞,它都會應季開放,詩人們作詩詠贊,不過是借桃花來抒發自己的心情罷了。
現在讀起來,若是拂去曆史的煙塵,那綴滿枝頭的桃花在我們心中也會恣意地綻放。如是,甚美。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