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目前肺多發結節越來越多的情況下,如何把握手術時機,如何臨床決策是個非常值得探讨與說道的問題。因為持續存在的磨玻璃結節多為惡性範疇的結節(包括腺體前驅病變),是不是要早診斷、早治療?考慮原位癌是不是要在其進展成微浸潤性腺癌前盡快幹預解決?考慮微浸潤性腺癌是不是一定要趕緊手術切除?當病竈多發,考慮多原發早期肺癌時,這種困惑更加明顯。因為解決了主病竈,還有次病竈,仍無法達到一勞永逸的效果,仍處于不斷的提心吊膽當中。今天分享的這位結友,是兩肺多發結節,術後來咨詢的。我們來瞧瞧。
病史信息:
患者, 女 51歲 。我是雙肺多發磨玻璃,有家族史,19年7月份發現這個磨玻璃不到5mm,20年5月複查已經10mm,10個月翻了一倍,惡性程度很高,20200901手術确診肺腺癌1a1期,隻有Tp53突變,豐度1.25。因為這個基因突變,進展得又很快,我懷疑頭上有個竈,可能轉移風險大,接受了6期化療,但我的手術醫生不認為這是轉移竈,可我不信,不過後來幾位醫生看了頭頂骨影像也認為不是,所以我停了後繼治療。經常看您的多發磨玻璃科普,講的很仔細,我隻知道自己是多發的,想了解到底現有多少原位,多少微,CT值多少,現風險的有多少。由于我已經雙肺手術,粘貼嚴重,更擔心這些磨玻璃進展到一定階段後的手木難度,您是這方面的大專家,希望聽聽您的建議。
首先不看片子,隻看結友的給的叙述,這就非常不可取:
1、磨玻璃結節不到一年直徑增大近一倍,這種進展速度好像與磨玻璃為表現的肺癌不符合,前後兩次CT會不會層厚不同,開始是5毫米層厚,後來是1毫米層厚。如果是,前一年掃到的可能不是病竈的最大徑的層面,那麼這個增大就是假的,不是真實情況的反映;
2、磨玻璃結節,沒有實性成分,都是低危的,病理上基本是貼壁生長方式的,談何惡性程度很高,純粹是自己吓自己;
3、純磨玻璃結節幾乎從來沒有碰到轉移的,頭上的病竈怎麼能自己認定是轉移,還能自作主張,一定要接受6期的化療。這是病人自己一定要接受過度治療呀!
我們再來看其術前的CT圖像:
病竈1:微小密度偏高結節,輪廓清,考慮不典型增生可能性大,但也可能原位癌或良性的,以惡性範疇的可能性大些。
病竈2:小片狀模糊影,非圓形或類圓形,局部慢性炎可能性大些,合并有肺泡上皮增生是可能的。
病竈3:纖維增生,原位癌或微浸潤性腺癌均有可能,因為過小,影像的其他特征無法分析,隻有密度。
病竈4:微小磨玻璃結節,考慮不典型增生可能性大
病竈5:密度低,微小,肺泡上皮增生或不典型增生可能
病竈6:不典型增生可能,但也還很小。
病竈7:左肺淡磨玻璃結節,像不典型增生;
病竈8:密度較低,略顯模糊,傾向肺泡上皮增生點,當然也可能同樣是不典型增生的。
病竈9:微小磨玻璃結節,考慮不典型增生可能性大
病竈10:密度更淡更散,更像局部少許炎性或肺泡上皮增生
病竈11與病竈12:右上葉淡磨玻璃結節,考慮不典型增生可能性大些,雖密度低,但輪廓較清;
病竈13:左側密度稍高微小結節,考慮原位癌或微浸潤性腺癌可能。
病竈14:左上葉瘤肺邊界較清的純磨玻璃結節,最壞是肺泡上皮增生;
病竈15:左上葉鄰近胸膜淡而邊模糊的少許斑片影,考慮局部纖維增生或慢性炎可能性大。
病竈16:右上葉小斑片狀影,形态像炎性,但瘤肺邊界較清,所以肺泡上皮增生或不典型增生也不能除外。
病竈17:左上葉胸膜下純磨玻璃結節,約0.8厘米許,瘤肺邊界清,輪廓清楚,考慮原位癌可能性較大,也可能是微浸潤性腺癌,但風險相對不算高;
病竈18:左上胸膜下淡而小的磨玻璃微小結節,考慮肺泡上皮增生可能性大。
病竈19:病竈17的附近左上葉微小磨玻璃結節,密度略高,考慮不典型增生可能性較大
病竈20:左上葉瘤肺邊界清的微小磨玻璃結節,考慮不典型增生;
病竈21:胸膜下淡而微小磨玻璃影,考慮少許炎性或伴肺泡上皮增生。
病竈22:右肺尖淡磨玻璃結節,約6毫米許,但密度低,輪廓清,考慮原位癌或不典型增生,風險低。
病竈23:右肺尖邊緣略模糊的小斑片狀磨玻璃結節,考慮不典型增生可能性較大,也可能是慢性炎伴纖維增生;
病竈24:胸膜下微小斑片影,一側瘤肺邊界清,一側不清,感覺像不典型增生或肺泡上皮增生,但因部分邊緣不清,炎性也可能性較大的。
病竈25:右斜裂處微小結節,才1毫米許,但密度較高,應該是良性結節可能性大些,但輪廓這麼清,也不是完全實性,所以不典型增生仍有可能性,太小了,沒有辦法定;
病竈26:右中葉胸膜下實性邊緣顯糊的結節,考慮慢性炎或纖維增生,良性。
影像印象與臨床考慮:
兩肺多發結節,明顯可見的多達26處,大部分是腺體前驅病變的可能性大。部分也可能是原位癌或微浸潤性腺癌。但即使主病竈如病竈17,也是沒有實性成分,風險是低的。若繼續随訪至有進展,包括範疇明顯擴大,或出現實性成分時局部切除以去除有風險的病竈完全可以。目前這樣的程度切了,當然也是腫瘤範疇的,但反正這麼多病竈,切了主病竈仍無法去除焦慮,仍要持續随訪,于以後的生活質量或心理負擔都沒有明顯能改善。病理确認是惡性後,反而可能帶來更大的焦慮(事實上也是,術後還一定要化療)。
術後複查影像展示:
與術前相比,對應位置的結節多數仍在,形态大小也沒明顯變化。當然這些都是微小結節,風險很低,即使年度複查也不會有什麼危險。但不知道是不是按機械的指南建議每3個月複查胸部CT。
而兩上肺尖部因為做過手術,結構改變,病竈有的已經切了,有的沒法評估是不是還有在,但總歸風險是小的,沒見明顯的病竈了。
我的意見:
你的多發結節都是淡的磨下班結節,多微小,術前隻有左上主病竈稍大,但密度同樣低。從影像上看,大概不典型增生或原位癌可能性大些。當然術後病理示:(1)左上肺原位腺癌伴局竈浸潤(原位癌最大徑0.9厘米,其内浸潤竈約0.5厘米);(2)右上肺原位腺癌伴微浸潤(病竈最大徑0.3厘米)。其他的更小,可能肺泡上皮增生之類,左側密度較高的那顆也可能是原位或微浸潤之類,但過小,風險并不大。這種小結節過于積極幹預,并不妥當,為後續處理與随訪對比帶來不便。術後的化療更是不必和多餘的。其餘結節可能的性質我的考慮如上所述,但總體上看,目前不必理會,隻定期複查更好,半年或一年複查均可,薄層或平掃便可,不必增強或PET-CT等檢查。以上供參考。
感悟:
這個病例從事後病理結果來看,均是原位癌伴有浸潤或微浸潤,所以是非常合理與正确的。但我的想法是:一是從密度來看,風險仍低;二是多發結節,手術後并不能解決所有問題,該困擾與焦慮的仍在。所以如果先繼續随訪仍是可行的。肺結節的處理,尤其多發結節,幹預或手術均需慎重,這種風險低的結節當多發時,外科的手術帶來結構的改變,影響觀察對比,還可增加再次手術時的難度(胸腔容易有粘連,需要分離)。但這類結節,随訪有進展再幹預,效果是一樣的。此外,這種結節也許5年、10年也不定會進展到高危程度,完全有寬裕的時間窗供你随訪,當然前提是能按時複查。人是一個整體,肺結節考慮什麼性質,什麼時候幹預以及如何幹預處理都需要綜合評估并權衡利弊,力求做到總體上最有利才好。
(此處已添加醫療卡片,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