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田園交響曲第三樂章感受

田園交響曲第三樂章感受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6-29 16:22:18

田園交響曲第三樂章感受?圖①:薛景霞正在給剛出生一周的羔羊喂奶,我來為大家科普一下關于田園交響曲第三樂章感受?下面希望有你要的答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田園交響曲第三樂章感受(奏響美妙的田園交響曲)1

田園交響曲第三樂章感受

圖①:薛景霞正在給剛出生一周的羔羊喂奶。

孟祥安攝

圖②:孫宏飛在田間觀察水稻長勢。

李小夫攝

圖③:趙海伶(左)到農戶家收購竹荪,與農戶交流。

蒙 劍攝

如今,回歸鄉村創業、就業成為許多年輕人的選擇。這些年輕人腦筋靈活、知識豐富,往往能在鄉村建設中開辟新天地,成就新事業,成為鄉村振興中具有創新精神的“新農人”。

本版今天推出3名年輕人在鄉村一線創新創業、帶領群衆緻富的故事,看他們如何以火熱的激情、科學的态度,奏響美妙的田園交響曲。

——編 者

孫宏飛的“腦力種田經”

早稻收罷,顆粒歸倉。此時的江西省贛州市一科生态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的糧食烘幹廠裡,糧食正源源不斷地被送來。“手中有糧,心中不慌”的标語下,是堆成小山的金燦燦的谷子,迎面撲來陣陣稻香。

一科生态農業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孫宏飛穿着一件幹淨的襯衫,一身幹練的打扮,手拿濕度檢測儀,檢查烘幹後的谷子濕度是否達标。

别看孫宏飛是個90後,他幹“農活”卻已有8年時間。他從小跟着奶奶在鄉下長大,童年記憶就是在田埂上奔跑,在臍橙樹下嬉戲。2014年,懷着對家鄉的眷戀,孫宏飛辭去了在南昌的穩定工作,回到了鄉村。為了在農村幹出一番事業,孫宏飛先後6次前往南昌安義縣“拜師學藝”,在掌握水稻種植、農機使用等基本技術的同時,他認為收獲更多的是思考。

“5個人負責1000多畝田,每天有200包肥料要下,每個人每天要背着肥料走2.5萬步。臉朝黃土背朝天,吃苦受累不說,關鍵是成本高、效率低,出路在哪裡?”

腦筋靈活的孫宏飛心裡盤算:“莊稼活不用學,别人咋搞咱咋搞”這樣的老黃曆再也不能用了。相比于其他行業,像農業這種傳統行業,要振興,更要想法子、出新招。

孫宏飛的第一招就是集約化經營,讓土地流轉真正活起來。種糧成本高,必須精打細算。

首先要把土地流轉的價格降下來。低價流轉老表的土地,但老表并不吃虧,關鍵在于一個字:“活”。用孫宏飛的話說就是“農企合作,一田兩用”。

孫宏飛接手的土地,在農閑時可以回流。“老表喜歡自己種點花生榨油吃,我就把最好的土地拿給他們種花生。”孫宏飛解釋道,“這樣不僅能滿足老表的需要,還能通過輪作起到改良土壤的效果,一舉兩得。關鍵這樣接手的土地價格自然有優勢。”靠着這樣互惠互利的模式,他成功流轉土地3000多畝。

别人地閑時拿來用,價格就好商量。比如冬閑田,孫宏飛拿來種油菜,每年春季油菜開花都吸引不少遊客,大夥受益,自然都高興。這樣,他又開發了1.3萬畝油菜田。

孫宏飛的第二招就是大田托管:“你的地,我來種。管理歸我,糧食歸你。”

因為集約化經營,孫宏飛擁有大量農業機具。大田托管服務就是替農民種地,把農民從繁重的田間勞作中解放出來,讓他們可以放心務工掙錢,而公司農業生産規模化、機械化的優勢得到了充分的發揮。

不僅如此,孫宏飛發揮種糧大戶的優勢,以較低的價格從廠家購買農資,村民直接從孫宏飛那裡買到價廉物美的農資,又能以低于市場成本價租用農機。這樣,村民種糧可以節約1/3左右的成本。

“我家30多畝田流轉給了宏飛。”脫貧戶黃豔毛因為雙手殘疾,生活曾一度非常困難,“外面190元一袋的尿素,從宏飛這裡買隻要120元,我還在宏飛的公司學會了養牛,今年養了20多頭”。

2015年,孫宏飛開始運用農機為其他農戶提供種植、施藥、收割等大田托管服務,目前托管面積達6000餘畝。

“種田要靠體力,更要靠腦力。”近年來,孫宏飛的公司逐漸壯大,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也越來越好,目前有100多名員工,合作社吸納了189戶成員,解決農村留守人員季節用工200多人,每年輻射帶動至少1.5萬戶農民增産增收。

靠着自身努力和政府支持,孫宏飛不僅賺到了錢,還榮獲中國青年創業獎、江西省農村青年緻富帶頭人标兵等稱号。緻富不忘回饋社會,每年春節,孫宏飛在村子裡為70歲以上的老人辦團圓宴,把廚師請到村裡,殺豬宰羊,跟老人們一起吃飯。他還邀請當地書法協會的會員給老人們寫對聯,給困難群衆發放愛心物資,向學校捐資助學……近年來,他的公司捐贈物資價值已超過百萬元。

“我現在擁有多個烘幹機、無人植保飛機、臍橙分選機等農業現代化設備,正忙着在年輕村民中培養更多新型職業農民,我希望以後有更多年輕人和我一起投入到鄉村振興的事業中來,鄉村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孫宏飛說。

薛景霞的“科學牧羊曲”

淩晨5點,天色微亮,薛景霞就起床來到羊場。他邊走邊看,仔細打量着每頭羊的健康狀态。作為山東省陽谷縣鴻運牧業有限公司創辦人,今年34歲的薛景霞回農村創業已有8個年頭,依然堅持着早起看羊的習慣。

2014年,從北京郵電大學畢業的薛景霞在北京工作兩年後,辭職回到了老家陽谷縣高廟王鎮前薛村,準備發展養羊産業。當時村裡人很不解:“名校畢業,回家來養羊,有啥出息?”

前薛村養羊已有100多年曆史,但大多是養個三五頭的糊口營生,沒有人做過規模養殖。薛景霞通過銀行貸款、向親友借貸籌了100多萬元,建起養殖場,引進1137隻小羊,準備育肥後出售。

然而,盡管做了不少功課,薛景霞還是犯了“眼高手低”的毛病。由于對飼料配比、衛生防疫等科學知識掌握不精,科學養殖3個多月就能出欄的羊,薛景霞養了7個月才勉強達到出欄标準,成本大大增加。又趕上羊肉價格走低,薛景霞忙活幾個月,反而賠了40多萬元。

“歸根結底,還是自己學藝不精、經驗不足,優勢沒發揮出來。”薛景霞總結了管理、營養、免疫、技術等4方面教訓,決定重整旗鼓。

在縣畜牧局的引薦下,薛景霞來到山東省農業科學院畜牧獸醫研究所學習。他看中了該研究所正在培育的一種新的高繁品種“魯西黑頭羊”,帶着被子直接在試驗羊場住了下來,每天早上5點鐘起床和技術人員們一起配料、喂羊、打掃羊舍、防疫、接生,晚上睡覺之前把所學知識記下來。半年後,他掌握了關鍵技術。這次,薛景霞沒有冒進,他隻引進了200隻雜交母羊。

由于當時沒招到技術人員,一系列工作都得他親力親為。“特别是做育種工作時,我每天零點起床喂一次,淩晨5點喂一次,下午4點再喂一遍。妻子都抱怨有時間喂羊卻沒時間喂孩子。”薛景霞回憶說。

在薛景霞的養殖場,每隻黑頭羊的耳朵上都有一個小小的耳标。薛景霞介紹:“這個耳标是它們的‘身份證’。耳标能夠清晰地記錄黑頭羊的詳細情況,為建立健全數據庫、優化改良黑頭羊品種奠定基礎。”随着羔羊成活率不斷提高、數量逐漸增大,薛景霞在當地成了小有名氣的養殖專家,逐步探索出一條科學化養殖道路,從200隻羊的小型養殖場,發展到現在年出欄5000餘隻的大型養殖場,每年銷售近4000隻,年銷售額達1000多萬元。

不花一分錢,村民薛明随就收到了薛景霞的公司送來的3隻母羊,在技術員的悉心指導下,他使用統一發放的飼料、疫苗等,隻用了一年時間,就成功培育母羊産下6隻羊羔,增收近2萬元。

2016年,養殖場步入穩健發展期,薛景霞開始實行“公司 農戶”的發展模式,實行“送羊還羔”,免費發放基礎母羊,并統一進行飼料、防疫、配種、銷售等管理,截至目前,公司已輻射帶動周邊200餘戶群衆增收脫貧,據測算,每隻母羊每年可為農戶帶來4000—5000元利潤。

在高廟王鎮,薛景霞還主動擔起農技推廣指導員的責任,通過配種前指導、斷乳期加強管理、育肥期科學管理的“三部曲”管理方法,帶領農戶基本實現科學養殖,羔羊成活率逐步提高,養殖戶收入也水漲船高。2022年1月,薛景霞因帶領村民緻富獲評“全國鄉村振興青年先鋒”榮譽稱号。

談及未來,薛景霞信心滿滿:“現在我的目标是,把公司打造成養殖、繁育、屠宰、銷售一體化的現代企業,繼續利用公司的産業優勢,不斷擴大養殖合作戶,帶動周邊村民共同緻富。”

趙海伶的“鄉村品牌夢”

三五人圍坐在辦公室裡,談笑聲此起彼伏。仔細一聽,原來是一群年輕人在搞直播策劃。聊興正酣時,一個女聲一錘定音:“我們下一場直播,就圍繞菌湯包的産品優勢來推廣!”

說話者,正是趙海伶。在四川省青川縣海伶山珍商貿有限責任公司,“伶姐”是大家的主心骨。2009年從四川外國語大學成都學院畢業,趙海伶選擇返鄉創業,圍繞電商做起文章,帶動青年返鄉就業,幫助周邊群衆緻富。

剛回去時,青川正處在汶川大地震災後重建的第一年。當時,青川許多道路還沒有恢複,群衆大多還住在活動闆房裡。青川多木耳、蜂蜜等特産,受災害影響,許多村民的農産品賣不出去,都急壞了。看到不少人或騎摩托、或乘公交班車捎帶山貨,趙海伶有了主意:辦個網店,幫大夥賣東西!

活動闆房裡,就着微弱燈光,借來一台電腦,趙海伶向平台申請開網店。有了網店,怎樣最大限度收集農戶的農産品信息?趕到菜市場,一家一家找,要來農戶的聯系方式,趙海伶拿起電話就打。

青川縣西陽溝村楊大叔的蜂蜜賣不出去,正在家裡幹着急。得知消息,趙海伶連忙趕過去。坐車1個多小時,又走了5個多小時的山路,大汗淋漓的趙海伶終于見到山裡的楊大叔。

“我跟你阿姨一年到頭住在山裡,本想着日子能過得更好,可現在銷路是個問題。”握着趙海伶的手,蜂農楊大叔一個勁吐苦水。養蜂的同時,再專門去賣蜂蜜,很耽誤時間。

“楊大叔,我負責給你賣,你把蜂養好,再把村民都帶動起來,成立合作社,讓大家都富起來。”趙海伶信心十足。帶着團隊,裝上蜂蜜,推起推車,趙海伶把一罐罐蜂蜜運出大山。而随着農産品收購聯絡渠道的建立,網店生意越來越好。

收購銷售山貨,單靠農戶的生産技術,許多産品質量不達标,需要大量供貨的時候也供不上。2013年,趙海伶發起成立恒豐食用菌種植專業合作社,建設示範基地。合作社統一租地、發放菌種、提供技術,數十戶農戶入了股,既拿土地租金,又享受股份分紅。如今,合作社的示範基地已經有300畝,還建立起加工廠,很多周邊村民和婦女都來這兒務工。

來到加工廠,伴随食用菌生産線的聲聲轟鳴,李瓊手裡忙活個不停。在工廠幹了8年多,如今她已在青川縣城買了房子。“以前在家裡沒啥活兒,來了這裡,一年能掙四五萬元。”李瓊說,廠裡旺季的時候,能有100多名工人,很多都是留守婦女和老人。

篩選、包裝、發物流,和李瓊一樣,葉文峰也在廠裡幹了七八年。之前在廣州一家公司工作,看到青川的網絡銷售越來越好,自覺還年輕的他,決定回來闖闖。“回來以後就覺得,家鄉不隻有青山綠水,還有廣闊天地。”葉文峰說。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然襲來,發展走上正軌的合作社和公司突遇波折。“也就是在那時,直播帶貨進入我們的視野。”趙海伶說,為了适應直播帶貨需要,公司又吸引了不少懂直播的年輕人加入進來。通過直播帶貨,海伶商貿的産品知名度越來越高。

“解決了渠道和産品質量的問題,我們要做的是在鄉村樹品牌。”趙海伶說。如今,在直播帶貨之外,他們還有了10家實體店,同時入駐了衆多商超平台,海伶商貿的蜂蜜、食用菌和木耳等産品廣受歡迎。

13年前剛回青川時,當地蜂蜜售價低、銷路窄;而如今,借助網絡銷售和品牌化營銷,當地蜂蜜收購單價水漲船高,很多農戶因此獲利。“現在我們已和4000多個農戶合作銷售農産品,我的目标就是,讓我們本地的農産品品牌叫得更響!”說着,趙海伶又投入下一場直播策劃之中。

版式設計:汪哲平

來源:人民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