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星團是怎樣命名的?澎湃新聞記者 林牧之 實習生 接珺一,今天小編就來聊一聊關于宇宙星團是怎樣命名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去研究一下吧!
澎湃新聞記者 林牧之 實習生 接珺一
6月22日,“宇宙天團”抵達香港,展開為期5天的訪問。天團成員陣容豪華,主要是負責“長征”“神舟”“北鬥”“天問”“嫦娥”等國家重大航天項目的科學家。天團到港,全民立即掀起了“追星”熱潮。
“宇宙天團”為什麼甫一抵港就引來香港全城轟動?
愛國之心感染了香港市民。23日,在香港理工大學作演講時,神舟飛船首任總設計師戚發轫飽含深情地說,“最高尚、最偉大的愛,就是愛國家。子女們說我年紀大了,是時候退休養老了。但國家還需要,我們仍在努力。”在戚發轫看來,載人航天精神裡,核心就是愛國;如果沒有愛,就不會有奉獻精神。戚老的話音剛落,演講現場響起了熱烈的掌聲,持續良久。
科技報國激勵了香港市民。1938年出生的長征系列火箭總設計師龍樂豪院士、1933年出生的戚發轫院士,被香港市民親切地稱為“國寶”。他們的一生堪稱傳奇,見證了中國航天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曆程。以他們為代表的整個國家航天人,在昔日艱苦的條件下,一步步推動中國走向航天大國、航天強國之列。
專業精神征服了香港市民。今年已88歲的戚發轫院士被稱為“行走的航天百科全書”,23日幾乎全程脫稿、動情地演講了2個多小時,對每一個航天器背後的故事如數家珍。探月三期總設計師胡浩演講PPT内容極其豐富,詳細介紹了探月任務的技術難點、突破方法、重大意義等,一一解答了香港大學師生抛出的專業問題,胡浩嚴謹認真的态度、幽默風趣的個人魅力折服了現場的聽衆。
航天人赤子般的愛國之心、科技報國的熱枕、專業的航天精神,讓無數人為之動容。值此航天科技代表團訪港之際,香港特首林鄭月娥特意發文稱,長征火箭、神舟飛船、嫦娥探月、北鬥衛星、天問火星探測器等,都是國家航天科技的主角,它們背後的傑出科學家多年來為國家作出了重大貢獻。
不少香港市民感慨,這些科學家才是真正值得大家追的航天“明星”!全城“追星熱”的背後,則是多年來每當祖國的航天事業取得新成就,都會第一時間與香港市民一同分享。
2003年11月1日,“中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展”在香港科學館舉行,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亮相跟港人親密互動;2005年11月27日,“神舟六号”航天代表團訪問香港,兩位航天員聶海勝及費俊龍對香港青年人表示,中國人隻要能團結,就能夠克服一切的困難;2017年6月28日,“創科驅動 成就夢想”科技展在香港開幕,三位航天英雄楊利偉、景海鵬、陳冬受到熱烈歡迎;今年6月17日,三名航天員乘“神舟十二号”載人飛船前往空間站天和核心艙,香港特區多所學校組織學生觀看直播,見證載人飛船順利升空激動人心的一刻……
從“嫦娥三号”“嫦娥四号”“嫦娥五号”探月工程,到“天問一号”火星探測任務,内地香港兩地科學家緊密合作、并肩作戰。中國航天事業,香港與有力焉,與有榮焉!
此次航天科學家們進港,不少香港市民和高校師生通過直播觀看演講活動,留言區的彈幕不斷刷屏,“在學校圖書館看直播,距離大咖們最近的一次”“這陣容,太強大了”“中國了不起,身為中國人很自豪”“了不起,這是我的祖國”“慶幸能聽到這一課!增長航天知識!”“緻敬優秀科學家,熱愛這片土地”“現在的幸福來之不易”……
為何“宇宙天團”一入港就引發全城沸騰?以上就是問題的答案。
責任編輯:鐘煜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