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聽過“旗亭畫壁”的故事麼?
唐玄宗開元年間, 王昌齡、高适、王之渙三位詩人的名聲都很大。有一年冬天,冷風嗖嗖地吹,小雪簌簌地下,他們三人約在一座酒樓喝小酒。
不一會兒,隻見梨園負責人帶10多位歌女走了進來。
王昌齡便悄悄對高适和王之渙說:咱們三人在詩壇也算名人了,卻分不出高下。今天不如就來比比看,看這些歌女唱誰的詩最多,就算誰最厲害,怎麼樣?
正說着,隻聽一位歌女首先唱道: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一聽,高興地用手在牆壁上畫了一道标記,“我的《芙蓉樓送辛漸》。”
第二首是高适的詩。他也在牆壁上畫了一道。
第三首還是王昌齡的詩。他得意地又在牆上畫了一道。
這時王之渙可郁悶了:竟然沒人唱我的詩,也太不給面子了吧?他指着幾位歌女中最美麗優雅的一個說,
“剛才幾個唱曲的都是不出名的丫頭,等這位姑娘唱的時候,如果不是我的詩,我這輩子就不和你們争高下了;如果真是我的詩的話,你們兩位就等着認輸吧!”
終于輪到那位最美的姑娘了,她唱的,正是王之渙的《涼州詞》:
【譯文】
遠遠望去,黃河漸行漸遠,好像奔流到了白雲中間,“玉門關”就孤獨地聳立在黃河源頭的萬仞高山之中。
何必用羌笛吹起那哀怨的楊柳曲去埋怨春光遲遲不來呢,要知道,玉門關外本來就是春風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楊柳可折啊!
【賞析】
王之渙是盛唐時期著名的詩人,非常擅長描寫邊塞風光。他早年在地方做官,後來被人誣謗,就幹脆辭了公職,在名山大川之間遊曆,閑居了十五年。這首《涼州詞》就寫在他去官閑居期間。
“涼州詞”并不是詩題,是為當時流行的曲子《涼州》配的唱詞。詩中描繪了在高山大河的環抱下,一座邊塞孤城獨立在邊塞大地的蒼涼景象,抒發了戍邊将士的思鄉之情。
詩的前兩句描繪了西北地區廣漠壯闊的風光。
在李白的《将進酒》中,有“黃河之水天上來”一句,說的是黃河的水從天上奔湧而來,觀察角度是由遠及近;而“黃河遠上白雲間”卻剛好相反,說洶湧澎湃的黃河就像一條絲帶一樣飛上了雲端,由近及遠,目送黃河而去。想象一下,氣象是不是非常開闊呢?
次句“一片孤城萬仞山”。遠處大河奔湧,近處高山聳立,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一座塞上孤城出現了,足可以想象它的地勢險要、處境孤危。
這座漠北孤城,正是戌邊的堡壘,在這堡壘之中駐守的,便是戍邊的将士們。三四句非常細膩地刻畫了将士們的心理。
三句“羌笛何須怨楊柳”。你聽,羌笛聲傳來,奏的可是《折楊柳》的曲調啊,這就勾起了将士們的離愁。唐朝有折柳贈别的風習,“楊柳”往往象征着離别,所以,人們不但見了楊柳會引起别愁,聽到《折楊柳》的笛曲也會觸動離恨。
“何須怨”,不必借笛聲怪這春光來遲,因為 “春風不度玉門關”。
本來“折柳送别”就是一件傷感的事,可是玉門關外,春風不來,楊柳不青,甚至想要折一枝楊柳寄情也不能實現,這就更難堪了。但“何須怨”三個字又委婉地化解了将士們的思鄉愁苦:衛國戌邊責任重大,個人離愁且置一端吧!
盡管有戍邊、有思鄉,但整首詩的基調是哀而不傷,悲涼而慷慨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