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族服飾習俗獨具特色,既有其實用價值,又表現出獨特審美意識和文化心态。由于長期居住在高寒環境和射獵生産的需要,在服裝上男女多穿“馬蹄袖”的袍褂,這種袍褂幾經演變逐漸成為八旗官兵的統一服裝,被稱為“旗袍”。
“旗袍”,滿語“衣介”,是滿族傳統服飾,辛亥革命後,女性旗袍流傳下來,不僅為滿族女子所喜愛,也為其他民族的婦女所接受,成為流行服裝之一。因為旗袍直筒緊身貼腰,臀部略大些,下擺回收,看上去挺拔潇灑、優雅端莊,鮮明地體現出女性體态的線條美,切合女子的審美心理和審美情感。
滿族人還喜歡穿“坎肩”在長袍上套一件坎肩可以暖和前胸後背,防止寒風侵入。清初,滿族人冬天的服裝多以皮毛為主,有鹿皮、狍皮等,還有皮毛做帽子和被褥等,主要出于保暖防寒的需要。
靰鞡是滿族男子理想的冬鞋。多為牛皮或鹿皮縫制,連幫帶底而成,前圓尖,鞋臉上縫有極密的褶。穿時内填靰鞡草,輕便保暖,經久耐用。穿上靰鞡雖行冰雪上數小時而足不知冷。
在清代,滿族男子的發式是薙(音剃)發垂辮。承續了女真人的發式而又稍有變異。将頂發及四周頭發剃去,隻留中間及顱後頭發,編一條辮子垂于腦後。這是清代滿族男子發式的特征。滿族的先民是狩獵民族,薙發垂辮,不用顧忌頭發散亂于擾瞄準和遮擋視線,适合馳騁山林,盤弓射獵更有利于騎馬作戰。這一發式習俗與滿族的狩獵生産和祟尚武功關系密切。
滿族婦女不裹腳,保持天足,被稱為“旗裝”。
滿族飲食習慣富有特色。由于從事農業,兼營狩獵、采集,滿族人日常主食是小米,素有喜歡吃粘食的習慣,一般是春做豆面饽饽,夏做蘇葉饽饽,秋冬做粘糕饽饽,在冬天還喜歡做“凍豆包”。滿族還喜歡吃酸性食品,糕點,清音稱“薩其瑪”、漢語是金絲糕,香酥不膩,是滿族人傳統食品。
在春夏時節經常做酸湯喝。黑龍江冬季寒冷,無新鮮蔬菜可食,滿族人摸索出腌酸菜的辦法來,一直延續至今。滿族人習于養豬,喜食豬肉,豬肉炖酸菜或血腸白肉炖酸菜,是滿族人冬季家常菜。
滿族人吸煙、飲酒。正如諺雲、“十七、八的姑娘叨個大煙袋”,可見滿族人吸煙普遍。滿族人家宴會必有酒,無酒不成席,主人輪番勸飲,以醉為止。
滿族人家房屋講究方位,坐北朝南。在山區一般選擇背靠山面朝河處建房,在平原多選擇前低後高的地方為基地。
房屋高大寬敞,房頂起脊,前後出檐,屋頂苫草,為雙坡式。牆多為土坯砌成。也有拉哈辮牆、垡子牆。房屋一般是三間或兩間,在南面東端或在中間開門。大戶人家一般正房五間,有東西廂房,外套圍牆,南面有門樓,進門設立影壁,院中立一根索羅杆子,這種院落稱為“四合院”。
滿族人家居室以火炕為主要特色,卧室裡三面砌炕,南北為大炕,西炕為貴,三炕相連,下通煙道。其居住方式為小輩睡南炕,長輩睡北炕,西炕是供祖宗闆子的地方,不睡人,一般不允許别人坐,西炕特别尊貴。
房屋南北有窗,北窗冬季用黃泥堵死以防寒風侵入。窗戶分上下兩扇,窗棂結構花樣繁多,圖案優美。“窗戶紙糊在外”,紙多為高麗紙,用油浸過,免得雨雪淋濕。
具有濃厚騎射傳統的滿族人喜愛養馬,不僅用馬駕車載物,而且騎馬行走。冬季滿族的交通習俗富有民族特色。
犬是滿族人的愛獸,不僅可以幫助捕獵、守門防盜,而且用于交通運輸。滿族冬季有使用狗車之俗。狗車由木材制做,形如同船,長一丈,寬尺許,輕便簡單,用數狗拉之,在冰雪上疾跑如飛。狗車是冬季重要的交通工具,可以運輸貨物,接送客人,傳遞信牌。
冬季冰天雪地,行走艱難,滿族獵人駕馭木馬,馳騁雪原,追逐野獸。木馬又稱木屐,即今之雪撬。冬季的交通工具還有爬犁,一直流傳至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