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健康

 > 對于小兒厭食的處理方法

對于小兒厭食的處理方法

健康 更新时间:2024-09-29 08:02:08

導語:厭食症是兒科臨床當中的常見疾病之一,相當于中醫的“小兒厭食”。厭食症是指除外其他疾病,患兒長期食欲、食量減退,屬消化功能紊亂症的範疇。病因除與急性或慢性感染性疾病、治療藥物影響有關外,還與飲食習慣、喂養方式、精神心理、自然環境、社會環境等各種内外因素相關。

對于小兒厭食的處理方法(小兒厭食阻礙孩子健康成長)1

一、厭食症是兒科臨床當中的常見疾病之一,中醫學對本病認識愈漸充分

中醫古代醫籍中并無“厭食”之病名的記載,但根據其臨床特點,本病應屬“傷食”、“乳食不下”等範圍。如《素問·風論》所言的“不嗜食”,《素問·五常政大論》的“不食”,錢乙在《小兒藥證直訣》中曾記載為“胃氣不和”或“不能食乳”等。

《諸病源候論》中稱為“哺露”,《幼幼新書》名之為“乳食不下”,《幼科心法要訣》中稱之為“懶食”。“厭食”作為病名首見于1982年張奇文所著《幼科條辨》中,并于1984年作為病種正式編入全國中醫院校教材《中醫兒科學》,沿用至今。

現代醫學認為厭食症的發病原因以及發病機制較為複雜,綜合既往動實驗室及臨床研究的結果,較傾向于認為厭食症是由喂養失當、疾病因素、藥物影響等多因素互相作用、共同影響所導緻的疾病,也可由于氣候因素、或飲食習慣不良而導緻。

現西醫主要使用微量元素補充劑、胃動力藥、活菌制劑等藥物治療,以達到促進消化酶的分泌、促進胃腸蠕動、改善腸道菌群的效果。現今小兒常多食肥甘厚膩之品,加之缺少運動,緻使脾胃運化失常而不覺饑餓,發為厭食。

對于小兒厭食的處理方法(小兒厭食阻礙孩子健康成長)2

中醫中藥治療在兒童厭食方面應用廣泛且療效确切,中醫學對本病認識愈漸充分,認為先天不足、喂養不當、情志失調、他病及脾、藥物礙脾為本病主要病因,以脾胃失健、運化失常為主要病機,病位在脾。故中醫在本病的治療當中,常以脾為主要切入點,對症治療,現中醫藥在治療小兒厭食方面應用廣泛。

二、了解厭食症的病因,厭食症的形成受多種因素影響,家長需提高警惕

1、喂養不當

小兒脾常不足,飲食上又不知自節,若父母育兒知識不足,給小兒喂養過多的高蛋白、高糖食物、肥甘厚味;或嬌慣小兒,容忍其挑食、偏食;或一味進補,給予過多的溫熱性質的食療産品;使脾胃呆滞,功能失常,小兒不知饑餓,食量下降,日久而形成厭食。

如《後漢書·王符傳》言:“嬰兒常病,傷于飽也”,小兒常病,往往是因為飲食過度;《幼科心法要訣·積滞門》雲:“若父母過愛,乳食無度,則宿滞不消而病成矣”,父母溺愛孩子,喂養沒有節制,積滞的食物不能消化而會緻病;張生甫在《虛勞總論》也有論述:“飲食失節,未有不傷脾胃者也”,飲食若無節制,則一定會損傷脾胃功能。

2、情志失調

小兒厭食與情志失調密切相關,清·董西園于《醫級》言,小兒厭食“揆其緻病之由,緣父母嬌養太過,縱恣成性”,可見肆意驕縱可影響小兒情志,進而影響其飲食習慣,日久形成厭食。此外若家長對孩子期望過高緻使小兒承受壓力過大;或受語言上的訓斥、肢體上的懲罰,皆會使小兒情志不舒,氣機升降失調,肝失調達,肝郁乘脾,形成厭食的病症。

對于小兒厭食的處理方法(小兒厭食阻礙孩子健康成長)3

3、素體不足

若小兒先天禀賦偏弱,元氣缺損,脾胃功能未臻完善,出現生後即不欲吮吸母乳的表現。若後天調養得當,進食狀況可逐漸好轉;若喂養不精,先天不足則會進一步影響後天發育,可使厭食病症加重。《幼科指南·初生門》有:“或在胎中,因母過食寒涼,胎受其氣,……,素禀而寒,……,胎寒不乳”。

4、他病傷脾

脾胃協同分管升降陰陽,為五髒六腑物質交換的樞紐。若小兒曾患其他疾病,用藥過苦過寒,損傷脾陽;或溫燥太過,胃陰耗損;或疾病痊愈後脾胃功能尚未完全恢複,皆會影響小兒納食。如《幼幼集成》曾指出“或因病有傷胃氣,久不思食”,或錢乙所言“脾胃不和,不能食乳,緻肌瘦,亦因大病,或吐瀉後脾胃尚弱,不能傳化谷氣也。”

《靈樞·脈度》中有論述到:“脾氣通于口,脾和則口能知五谷矣”,脾髒開竅于口,隻有脾髒之氣充足,人才能正常的飲食。故說明小兒厭食當中以脾胃為主要病變部位,脾胃不和,功能失健為主要病機。

三、小兒厭食應該如何治療?中藥治療可以深入調理,治療兒童脾胃氣虛

1、中醫内治法

使用桂枝湯加減,在臨床辨證基礎上廣泛應用于治療小兒厭食之脾失健運型,基本方劑為桂枝湯加茯苓、白術、太子參、山藥、雞内金、谷芽、山楂,功在除濕運脾,消食止嘔。運用加味益胃湯治療小兒厭食脾胃陰虛證,治以甘寒涼潤之法。

主要藥味有北沙參、麥冬、玉竹、蓮子、石斛、生地黃、藿香、山藥、烏梅、生麥芽、生谷芽,祛積且行氣複陰,重建脾胃傳輸轉化功能,胃納自開。使用達原飲加減治療小兒厭食濕熱證,厭食患兒食積日久,内生濕熱而結于脾胃,濕熱侵襲膜原,緻氣機郁結,土運失健。

對于小兒厭食的處理方法(小兒厭食阻礙孩子健康成長)4

達原飲開達膜原,通暢三焦,助脾運胃,使受納恢複。現代兒童由于學業壓力、家長嬌慣等因素造成肝郁不暢,情志抑郁,從而厭食。故在臨床實踐當中自拟疏肝樂食湯,以醋柴胡、醋白芍、百合、醋郁金、焦山楂、佛手、炒谷芽、砂仁等為基本組成,以疏肝解郁、醒脾快胃為法治療肝脾不和型厭食。

根據多年臨床經驗,認為小兒厭食中脾胃不和為常見證型,并總結出驗方厭食合劑,主要組成:佛手、茯苓、黃精、木瓜、砂仁,其餘随證加減。王教授認為治療厭食應兼顧本虛與标實,标實積滞日久,治療上消導為主,本虛方面着重和胃健脾。

方中黃精為君,因黃精健脾益腎之功效,厭食患兒早期以脾虛為主,後期及腎,黃精可兼顧二者;茯苓、佛手理氣健脾;砂仁、木瓜健脾醒胃,以效健脾和胃、消食導滞,增強患兒體質之功。

2、中成藥治療

醒脾養兒顆粒主要成分為一點紅、毛大丁草、蜘蛛香等,治療兒童脾胃氣虛,不思飲食。一點紅活血清熱,毛大丁草清火消炎,蜘蛛香則對脘腹脹滿、食積停滞有良好的效果,全方共奏養血安神、醒脾開胃、固腸止瀉之功。

神曲消食口服液主要成分為白芍、黨參、神曲、山楂、麥芽、醋延胡索、木香、砂仁、茯苓、麸炒白術、炙甘草等。主要适用于脾胃氣虛、飲食積滞出現的厭食。健寶靈顆粒主要成分為銀耳、茯苓、山楂、賴氨酸等,有健脾益胃之功效,可改善食欲不振。

對于小兒厭食的處理方法(小兒厭食阻礙孩子健康成長)5

3、外治法

中醫古籍當中使用針刺治療不欲飲食症狀的案例有諸多記載,如《備急千金要方》雲:“豐隆,主不能食。石門,主不欲食,谷入不化,……,凡不嗜食,刺然谷多見血,使人立饑。”由于小兒對疼痛敏感且配合程度較差,對于年幼兒的體針針刺多采用三棱針點刺或毫針行針後不留針的方式。

年長能較好配合治療的小兒可結合實際情況加長留針時間至20~30分鐘。四縫穴為兒科臨床常用的經外奇穴,針刺四縫穴為中醫治療小兒疳證的傳統方法,為兒科特色的治療方式,現常用于小兒飲食積滞、厭食的治療。以一次性無菌注射針頭刺雙手四縫穴,出針後可于四縫穴處擠出少量無色或者黃色透明液體,一般1周1次,2~3周為一療程。

針刺小兒雙手四縫穴可結合多種方法聯合治療,如口服中藥、推拿治療等,效果更佳。小兒推拿通過推拿手法直接或間接地刺激局部相應穴位、激發經氣而達到平衡陰陽、調暢氣血的效果,從而恢複脾胃功能。推拿手法治療小兒厭食具有簡、便、驗、廉的明顯優勢,且無針藥之痛苦,易被小兒接受。

依據中醫理論辯證後對證應用不同的穴位及手法,常選用清胃經,揉闆門,揉中脘,捏脊,摩腹等手法。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使用“培土調樞”推拿法治療小兒厭食,患兒接受治療後,可有明顯的食欲和食量改善。

耳穴貼壓療法是根據人體内髒、軀體與耳部分區相映射的特點,以刺激局部而達到調節身體相應髒腑功能、緩解不适的效果。應用于兒童時常使用醫用膠布将王不留行籽貼于相應穴位,每天由家長自行按壓穴位3~5次,以患兒可接受程度内有得氣之感為宜。一般與口服藥物或其他外治法聯合使用。

對于小兒厭食的處理方法(小兒厭食阻礙孩子健康成長)6

結語:目前我國學齡前兒童厭食症的發病率逐年升高,其中城市兒童發病更為普遍,且厭食兒童常兼有睡眠、排便問題,嚴重影響了生長發育。穴位貼敷是以藥物敷貼于穴位上,通過腧穴及藥物的共同作用防治疾病的一種方法。小兒皮膚嬌嫩,透皮吸收效率較好,故穴位貼敷在小兒中應用廣泛。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健康资讯推荐

热门健康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