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應該是為大家謀福利的,不應該成為某一個人的專利,張載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也正是教育和科舉所做的事情,而不應該讓知識成為封閉衆人的束縛,百花齊放才會成為進步的社會,古人說“甯為千家立千墳,不為人家安一門”,你能明白其中的含義嗎?
此“墳”非彼“墳”
每當看到“墳”字,大家的内心第一個想到的或許就是像“秦始皇陵”那樣的墳墓,古人也常有葉落歸根和歸葬祖墳的那種思想,才會有人說“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這樣的話,抱着這樣的思想,古人的生活中充滿了為家裡争光的那種内心,也才會形成那些在地方上有名望和影響力的士族和大族人家。
古代有“視死如視生”的那種思想,因此許多大族人家在修建祖墳的時候會特别地注重墳地的修建,《禮記》裡說“古也,墓而不墳”,也就是說埋葬普通人的地方叫做墓,而埋葬有地位的人的地方才叫做墳,墳本身就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如果能夠在死後修建屬于自己的墳,那一定是于國有地位的人。
其實墳不止是說葬人的地方,《左傳》裡記載“是能讀三墳,五典,八索,九丘”,墳在這裡說的是古代典籍的意思,也就是存在的知識,古代很多士大夫追求“達則兼濟天下”,如果能夠像聖人孔子一樣像世人宣傳自己的思想,讓更多的人獲得知識的滋潤,也是許多人一輩子的追求,王陽明在自己的人生最後幾年就一直在做這件事情。
古人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自從有了科舉考試之後,許多人窮其一生都在科舉考試的路上,而很多古代的士大夫都曾開辦書院廣收學徒,就是為了讓更多的人學習知識,走向更廣闊的舞台,晏殊範仲淹,程頤程颢都曾活躍在杏林,這是為了天下士子做的最大的善事。
孤家為豪門
當任何事情成了壟斷的事情,也就沒有了之前的用處,教育本來就應該使天下所有的人都能在自己的努力之下成功的向上,結果“九品中正制”的實行和世卿世祿的制度幾乎是一脈相承,讓貴族永遠是貴族,寒門永遠是寒門,與孔子“有教無類”的思想幾乎就是相違背的,才有了五姓七望的強大。
《三國志》裡說“汝勿妄語,滅吾門也”,門在這裡就是指家族,《楚辭》裡說“事君而不二兮,迷不知寵之門”,門在這裡指門徑和訣竅,整個魏晉南北朝的幾百年時間,要想向上奔走,就需要投靠像五姓七望這樣的大貴族,這些貴族的家庭幾乎壟斷了所有向上的通道。
隋炀帝楊廣的名聲不是很好,但在“不為人家安一門”上卻做了重大的改變,就是利用科舉考試代替九品中正制,讓天下的寒門子弟從此不用依附于那些豪強地主,憑借自己的本事和學識就能建功立業,擁抱像“王侯将相甯有種乎”一樣改變命運的機會、
唯有讀書高
經過唐宋兩代帝王的推廣,科舉制度成為重要的官員選拔制度,當利益産生矛盾的時候,那些世族和寒門子弟就會不斷地發生沖突,曆史上著名的牛李黨争就是這些科舉考試的人才和豪門之間的争鬥,最後也算是一個平手,不過科舉考試和中進士的理念,卻已經是深入人心的事情了。
之後的宋朝,幾乎再也聽不到那些豪門的故事了,基本上就是“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家家戶戶理論上隻要足夠努力,就能有中進士的人才,而且宋朝社會裡,對于士大夫階層普遍比較尊重,做官做到五品基本上就是後代無憂了,即使自己不在了,子孫也能受到皇帝的蔭封,可以說是一人努力全家不餓。
結語
從古至今的國人就講究葉落歸根和光宗耀祖,能修好墳地在古人看來也是光宗耀祖的事情,可是想要修好墳地就得先成為有名望和地位的人,在古代的時候,除了在戰場上立功之外,剩下的就隻能讀書了,畢竟從古至今都是唯有讀書高。
尤其是在科舉考試實行之後,多少寒門子弟通過自己的努力走上了巅峰,開創了自己的新式豪門,正應了那句“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的話,真的是隻有知識和書本能改變人生的命運,但想要過得更好,還需要一點點的運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