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出去吃飯,我們習慣在大衆點評上找評分高的餐廳;買東西喜歡去看種草筆記,了解商品詳情;看電影前會去看影評或評分,再決定看不看。在互聯網時代,我們每個人都活成了大衆點評。本文作者對這類現象展開了分析,一起來看看吧。
前段時間聽了個播客,大家在讨論什麼樣的周末才是真正的“休息”,裡面提到了很多人會去打卡網紅店,吃飯會優先選擇評分高的,買東西前也會去看種草筆記。在互聯網時代每個人都好辛苦,沒辦法徹底躺平,即使在應該休息的假日又都活成了大衆點評。
知名人類學家尤瓦爾·赫拉利在暢銷書《人類簡史》的農業革命中寫下了關于小麥征服智人的論述:小麥從1萬年前的雜草,在短短1000年内傳遍全球,小麥因為生長條件苛刻,所以人們需要花大量的時間從事給小麥澆水、除蟲的工作,看起來我們征服了小麥讓他變成了人類主要的食物幫助人口快速增長、征服了土地,但又何嘗不是小麥依靠人類成功繁衍,農業将原來漂泊遊牧的人類束縛了在這片土地上,世世代代面朝黃土背朝天呢?
同理,這套理論同樣适用于我們每天賴以生存的互聯網。
看似為我們生活帶來極大便利的互聯網,也将人們困在了“網”裡,人們每天從早到晚、衣食住行離不開他,為他“喂食”了大量用戶數據,讓他快速發展、增長、更智能、更快捷,于是人 們也越來越難離開他。
看似我們征服了互聯網,實則我們的下一代“Z世代”從一出生就生活在互聯網中。互聯網好似空氣、水和陽光,斷網就好比要命,我們所有的掙紮、悲歡、離合對于互聯網來說都是讓其更好成長的養料,我們看似的“躺平”,刷抖音、小紅書,點贊、收藏加關注,刷劇、打遊戲、叫外賣都是給互聯網這片沃土上的小麥澆水、除蟲,結果就是我們越來越無法離開互聯網。
如果你不相信,我們可以一起來梳理下大家為互聯網“無償”打工的各種場景。
一、日常碎片時間用來評分想象你的一天,早晨起來打車軟件叫了個車,下車後司機師傅說給個五星好評哦,于是你要給司機進行打分,還要免費給司機打标簽“車内整潔”“活地圖”“态度好”,同理司機也要給你評分。感謝你的評分和免費标簽,互聯網對于這些司機和你的行為畫像又豐富了一些。
中午你計劃叫個外賣,小哥滿頭大汗把快餐準時送到你手裡,你有點同情地回到空調寫字樓裡打開軟件又開始給外賣小哥和外賣食物打分。
小哥服務還是很滿意的,禮貌熱情、風雨無阻還非常準時。商家的菜品一般,總體3星,口味3星,包裝?居然還有包裝?早就丢掉了,終于明白為什麼現在外賣食物越來越over-packaging但是飯菜分量越來越少了,多虧了外賣平台的包裝評分體系。餐飲商家們隻能在包裝上費盡心思,造成成本上升的結果隻能是飯菜分量減少,羊毛出在羊身上。而你的評價和配圖可能會成為成千上萬的其他食客下一次做決策的重要依據。
晚上到家,618買的東西到了一堆,逐一拆箱,試用,處理掉早已免疫的“五星好評送2元紅包”的小廣告,轉手開始打開購物軟件打分。
這一次的打分緯度更加複雜,物流服務要打分、商家服務态度打分、發貨速度打分,商品還要打分、并且分為多個顆粒度,甚至有的購物平台還要強制調用攝像頭讓買家拍一張照片來提升商品的評價體系。早年間,如果不給好評還會被店家親自打電話質問,或者跪求,造成後面為了降低時間成本直接默認好評。
周末了想要大吃一頓或者找個咖啡店靜靜讀本書,于是打開大衆點評開始按照綜合排序、環境排序、消費排序、人氣排序、距離排序,各種閱讀優質評論,最終選擇了一家“評價”不錯的店,被店員按頭安利打卡 拍照 評價可以贈送一杯冰飲,因為“貪婪”的人性,于是又選擇了繼續打分評價拍照,再次活成了大衆點評的「大衆」。
回頭想想,安安靜靜的花錢享受物品、食物、環境、景色帶來的快樂不香麼,難道花錢來買躺平都這麼難?
二、“假日”時間用來創作小的時候大家最快樂的可能就是學校組織春遊、看電影,但同樣“悲痛同源”,我們的痛苦也來源于此,因為每次看電影、讀課外書、春遊并不是簡單的出去玩,每次并不能帶着很輕松的心情去看電影或者春遊,要認真留心電影的片段、春遊中遇到的人觀察到的事,因為回家就要開始寫觀後感、讀後感、xx遊記了,如果完全放松的去玩,回到家裡可能大腦一片空白,第二天沒辦法交作業。
小的時候一直默默的暗示自己,長大就好了,長大我要肆意的玩、随心的看小說、想看什麼電影看什麼電影。但我們的願望真的實現了嗎?
擺脫了學校的作業,我們并沒擺脫互聯網的控制。
我們出去旅行前要各種看遊記、看點評做規劃,到了之後要各種擺拍照片發朋友圈、發小紅書、發微博同時在附上50~500字不等的小作文,在各種點評産品上打卡評分,回到家裡仍然不能休息可能還要整理照片、修圖、剪輯視頻再寫幾千字的大作文po到馬蜂窩上,精心後期制作的視頻配好字幕和特效po到各種UGC視頻網站上,po完之後焦急的刷新着各種點贊、轉發、關注的數據,再複盤為什麼這條視頻沒有上條視頻數據好?
美劇《上載新生》-生存在元宇宙的男主對其客服進行打分
在互聯網時代,很多時候人們的旅行的目的不再是旅行了,或者目的并不再那麼單純,而是為了有更多視頻編輯的素材,為了更好的豐富朋友圈,又或是進一步完善樹立自己的人設。
我們在互聯網各種app的驅使下,各種數據(粉絲數、播放量、點贊數、收藏數)的迫使下焦慮着,讓我們忘記了旅行本身的意義;我們因為要花更多精力去構思腳本和鏡頭、pose和穿搭,而忘記了去感受當下的感受、觀察當地人的生活習慣、跟他們交流,忘記用心去品嘗當地的美食、體驗度假的樂趣。互聯網讓我們即使在假日也要思考、創作或者是發朋友圈刷存在感,即使在假日也無法真正躺平。
三、逃離線上,線下也要被迫“營業”現在有一種技術或者學科方向叫群智算法,其最早是基于螞蟻和蜜蜂的群體行為研究,通過其特性用來分析大規模的人群行為,來進行一些預測,比如現在有基于群體智能的微博情感分析研究,可以用來做一些品牌的危機公關或者是輿論監督,幫助品牌/組織或者是一些明星在輿論有一些負面反饋時提前做一些人為幹預或者是提早做風險管理,危機應對。
逃離線上無用,互聯網和算法已滲透線下,時空感知
再比如,又有一些大數據算法通過公共場所的網絡/藍牙以及商戶的平台也會分析群體的線下用戶行為得出用戶畫像(比如每天乘坐什麼交通工具、使用什麼手機、常用哪些軟件、出現在哪些場所、每次消費金額是多少),猜出你的年齡、性别和喜好了後,下一次在你搭地鐵出站後在合适的時間(比如中午)出現在附近時,就會給你定向推送優惠券(比如一張麻辣燙代金券),而且大概率判斷你會去消費。
你覺得你是自己想吃麻辣燙了,殊不知互聯網在已經預判了你的預判,一切盡在掌握之中。看到這裡你們是不是有點産生“互聯網已經開了上帝視角”的恐懼。
四、如何破局?有的時候對于産品經理或者互聯網從業者(締造者)來說其實很矛盾,我們一邊享受着大數據和算法帶來的紅利,比如我們可以針對用戶埋點數據分析行為,設定用戶畫像,給其推送相應的廣告來做商業化變現,通過各種澆水、喂食、評價、打卡任務來促活保證各種PV、UV數據好看,我們把鮮活的人當作不同的對照組用ABtest來觀察不同方案之後的數據反饋,再對不同的用戶行為加之不同的策略進行幹預引導,潛移默化的操控用戶的行為。
我們作為既得利益者還在批判着互聯網、各種産品毫無人性,不把用戶當人看,隻想着增長、增長、“飛輪效應”、“三級火箭”。在互聯網時代,“不作惡”(注:谷歌公司的價值觀)曾經看起來那麼正确簡單的事情做起來卻這麼難,而且很少有商業公司真的能做到。
但是,摘掉我們的職業标簽後,我們作為一個個體要如何體面的互聯網時代保留最後的尊嚴呢,保留人們永遠保留選擇“躺平”的權利。筆者有一些簡單的建議:
- 不定期斷網肯定是一種,之前去歐洲的時候看到很多學生出去玩都是帶最原始的功能機,隻能打電話發短信,帶一份地圖就夠了,想要吃什麼多跟當地人聊聊,找不到路就多用人本身的知識和技能,減少對于互聯網的過度依賴
- 現在很多手機選擇将安全隐私放在第一位,大家可以選擇不與開發者共享數據,不開放不必要的權限,不評分不打卡不拍照,單純的享受下線下真實世界的交互和體驗。該躺平的時候就應該放棄互聯網,徹底躺平;
- follow your heart,而不是follow your phone。很多時候還是多相信自己的靈感和判斷,這才是主觀能動性的體現,人雲亦雲、大家都說好就是好的麼?聽從内心說不定你會有更多發現。
最後一句話與大家共勉:躺平是門手藝,斷網需要勇氣。
#專欄作家#
大仙河,公衆号:大仙河知識學堂,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專欄作家。7年AI産品相關經驗,專注AI産品化(元宇宙、數字人、全息通信等)領域,緻力于構建人工智能學術和工業界的橋梁。
本文原創發布于人人都是産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本文為人人都是産品經理《原創激勵計劃》出品。
題圖來自Unsplash,基于 CC0 協議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