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圖文

 > 十七首詠蟬詩詞

十七首詠蟬詩詞

圖文 更新时间:2024-07-27 20:34:23

古代詩人在創作時不僅喜用清風、荷花、蝴蝶等意象,而且頗青睐鳴蟬。在我國唐代詩歌中,就有三首詠蟬詩被人們稱為“三絕”。

十七首詠蟬詩詞(三首詠蟬詩人稱唐詩)1

虞世南以蟬自喻

唐·虞世南

垂緌飲清露,流響出疏桐。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

第一句以“垂緌”刻畫蟬的形态。“緌”意為帽子上或旗杆頂上的纓子。“垂緌”是說蟬的頭部生有觸須,形似古人下垂的冠纓。“飲清露”則是介紹蟬的習性,古人認為蟬生性高潔,栖息于樹之高處,餐風飲露為生。

第二句着力描摹蟬的聲音,以佳木梧桐烘托蟬的“流響”,蟬聲出于“疏桐”而不息,遠播四方。這兩句為下文的抒情做了極好的鋪墊。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秋風”寄托了詩人的心聲。詩人由蟬的形象引發感慨:蟬的聲音能夠傳送遠方,不是借助了秋風,而是因為它“居高”;一個人聲名遠揚,也不是因為某些外在的原因,而是由于他品行高潔。

虞世南曆經南朝陳、隋、唐三代,仕途相對順利,尤其受唐太宗李世民器重,為淩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名重一時,故詩中以“居高聲自遠”展示其高風亮節。且在德行、學問、書法等方面多有建樹,聞名遐迩。詩人在此以蟬自比,表現了自己清高的品格。

十七首詠蟬詩詞(三首詠蟬詩人稱唐詩)2

十七首詠蟬詩詞(三首詠蟬詩人稱唐詩)3

駱賓王在獄詠蟬

“初唐四傑”之一駱賓王的《在獄詠蟬》與虞詩相比,别有一番況味。

在獄詠蟬

唐·駱賓王

西陸蟬聲唱,南冠客思侵。

那堪玄鬓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這首詩的背景是駱賓王在侍禦史任上,因上書論事觸怒武則天,被誣貪贓而下獄。他内心無比愁苦,在獄中聞蟬生情,借蟬寄托懷抱。

首聯以秋蟬叫聲表達無限鄉思之情。颔聯運用對比手法,以蟬的兩鬓烏黑對比自己的滿頭白發,含蓄地表達了韶光易逝、老大無為的人生感歎。

頸聯表面上寫蟬因“露重”而難以飛遠,因“風多”而聲音低沉,實則深意無限。作者以蟬自喻,“露重”“風多”暗喻當時所處的政治環境之惡劣,“飛難進”“響易沉”暗喻自己政治上受到打擊。

尾聯借蟬生性高潔,充分表達自己品行無人理解的悲愁。駱賓王無罪被誣,懷才不遇,身陷囹圄,故以“露重”“風多”渲染自身的險惡環境,全詩透露出“無人信高潔”的凄涼情懷。總之,駱詩是在特定背景下的悲懷傷時之作,借蟬寓情,風調極其蒼涼。

十七首詠蟬詩詞(三首詠蟬詩人稱唐詩)4

十七首詠蟬詩詞(三首詠蟬詩人稱唐詩)5

李商隐借蟬抒懷

李商隐的《蟬》則是詩人在潦倒失意時抒寫的一首詠物詩。

唐·李商隐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這首詩沿用了托物言志詩歌一貫的比興傳統,委婉含蓄地吟出了作者的心聲。

首聯借蟬栖于高處暗喻作者的清高;借蟬餐風飲露而“難飽”,暗喻生活的清貧;又以蟬聲“徒勞”暗喻求助當權者而徒勞無功。

颔聯“五更疏欲斷”一句寫出了蟬聲的微弱,“一樹碧無情”以樹的無動于衷表現了當權者對自己的冷酷無情。

頸聯運用典故,描寫自己漂泊各地擔任低級官吏,恰似在大水中到處漂泊的木偶人,表現深重的客居之愁;而後又化用陶淵明的“田園将蕪胡不歸”,真實地表達了自己的思歸之情。

尾聯用自己的“舉家清”與蟬的“難飽”相照應,在結構上呼應了開頭。李商隐在黨争的夾縫中求生存,郁郁不得志,故以《蟬》詩表現其清貧而無助的人生際遇。

十七首詠蟬詩詞(三首詠蟬詩人稱唐詩)6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圖文资讯推荐

热门圖文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