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生澀的金融專業詞彙,用一個簡單的例子來理解可能更為簡單。
在說明利率前,首先要有一個明确的前提:利率是表示存在借貸(債務)關系的,所謂有借有還,再借不難,實際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發生如下的情況:
兩個不怎麼熟悉的人之間的借款,理論上是沒有信任基礎的,所以是要簽借條的。那麼借條上一定會明确這兩件事:
1.還款期:借了錢,得跟人家說清楚啥時候歸還啊。這是一個約定,必須遵守。
2.還款額:錢不是白借給你的,有借有還,本金部分其實已經期還款抵消了,但是得多還一部分利息,這就是使用這筆錢的一個額外“費用”。
一般用利息除以本金,就會得到利率。因此,利率就是一個,一段時間(借款期),使用一筆錢(本金),額外産生費用(利息)與借款本金的比值。本質上來講,對資金出借方,利息是資本收入,對資金使用方,利息是額外成本,而利率的高低,是雙方對借款使用期一種補償利益标準達成的共識。
以上的說明比較簡單,前提條件中的幾個問題需要明确:
1.為什麼利息要除以本金?
因為借的錢絕對金額有大小,但是利息除以本金這個相對比率是穩定的。比如你這次借1000,借1年,利息是100塊;下次借10000,同樣借1年,利息是1000塊。隻有用年化利率10%來衡量才相對準确和公平,當然,實際生活中,确實存在借款額越高,利率會相應降低的情況,那是因為借的本金越多,即使在利率相對降低的情況下,總的還款利息還是更高的,是資金出借方讓渡了部分利息權益的結果。
2.為什麼考慮不是熟人之間的借款?
因為金融市場裡面基本都是陌生人,難以形成有效的信任約束,這時就需要一種契約。熟人之間一般就沒有明确的還款期,隻要還了就行,而且基本上也沒有利息,借多少,後面還多少,這樣也就沒有了利息的存在,自然也就沒有了利率的說法。ps,那熟人之間的借貸是否就真的沒有利息(或者成本一說)的存在麼?或者說,存在着另一種“利息”進行的補償,以另一種形式的存在,您說呢??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