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柳下惠,人們第一個就想到這是一個正人君子,坐懷不亂。但是,這對于柳下惠來說是一件小事情。他之所以能夠和伯夷、伊尹、孔子齊名,并稱四位大聖人,在于他的為人處事原則。
(坐懷不亂)
柳下惠(公元前720年—公元前621年),展氏,名獲,字子禽。中國古代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文化創始人。
柳下惠被中國曆代廣為人知的是他“坐懷不亂”的故事。
傳說是這樣的,古時候的展溝西面有一片茂密的柳林,有一個深秋的夜晚,柳下惠路過柳林時,忽遇傾盆大雨。他急忙躲到一個破廟裡避雨。恰在這時,一年輕女子也到此避雨,與他相對而坐。半夜時分,年輕女子被凍醒,便起身央求坐到柳下惠懷中,以溫身驅寒。柳下惠急忙推辭:“萬萬使不得,荒郊野外,孤男寡女處在一起本已不妥,你若再坐我懷,更是有傷風化。” 女子道:“世人都知大夫聖賢,品德高尚,小女子雖坐在懷中,大人隻要不生邪念,又有何妨?我若因寒冷病倒,家中老母便無人服侍,你救我就是救了我母女二人。” 柳下惠再無推托之詞,隻好讓女子坐到自己懷中。
《論語》記載,柳下惠在魯國做士師,這是一個掌管刑罰獄訟之事的小官。當時魯國王室衰敗,朝政把持在臧文仲等人手中。柳下惠生性耿直,不事逢迎,自然容易得罪權貴,竟接連三次受到黜免,很不得志。後來,柳下惠退居柳下,則招收生徒,傳授文化、禮儀,深受鄉人愛戴。
面對被黜免,有人問他為啥不到别的國家當官呢?史料記載,柳下惠是這樣回答的。
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柳下惠作士師,等于所在管刑法的官,勉強比作現代的司法部長或最高法院院長。他三次上台,三次都被罷免下台,于是有一個人對他說,你先生何必一定要在魯國做事,出國去吧!你自己國家不要你,何必一定幹,到别的國家說不定有更好的地位。柳下惠答複他說,一個人終身行直道,思想、行為、做事完全直的,走正路來做人家的部下,在任何一個國家社會做事,都是一樣會有問題,都要吃虧,會被擠下來的。如果以歪曲的心思,用手段來取得地位,以得功名富貴為榮耀,并不想真為國家社會做事的,那又何必離開自己父母之國呢?祖宗都在這裡,一樣可以做事。換句話說,随便在哪裡,決不走歪路,而走正路,在任何社會都是一樣比較困難的。
孟子對柳下惠非常推崇,《孟子》一書把柳下惠和伯夷、伊尹、孔子并稱四位大聖人,認為他不因為君主不聖明而感到羞恥,不因官職卑微而辭官不做;身居高位時不忘推舉賢能的人,被遺忘在民間時也沒有怨氣;貧窮困頓時不憂愁,與鄉下百姓相處,也會覺得很愉快;他認為自己和任何人相處,都能保持不受不良影響。因此,聽說了柳下惠為人處世的氣度,原來心胸狹隘的人會變得寬容大度,原來刻薄的人會變得老實厚道。孟子認為像柳下惠這樣的聖人,是可以成為“百世之師”的。
(柳下惠)
《論語》記載孔子對柳下惠的評價是:“降志辱身矣,言中倫、行中慮,其斯而已矣。”意思是,相比伯夷、叔齊的甯肯餓死也不食周粟,柳下惠肯降低自己的理想,雖然屈辱了身份,但是能做到言行舉止合乎道德和理智。
孔子稱柳下惠是“被遺落的賢人”。為什麼這麼說呢?古代乃至現代,人們想起柳下惠,就會想到“坐懷不亂”的事情,特别是現在,一提到柳下惠,則常被笑談或諷刺為男性性無能或者性冷淡。古時候,人們也是這樣。
性冷淡成為柳下惠代名詞後,人們就很少研究柳下惠的人品及思想,所以孔子很遺憾,說他是一位被遺落的賢人。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