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趙九九
最近電影《無問西東》正在上映,其中給我印象最深的一句台詞是“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聽起來很像一句古文。但細究起來,“逝者已矣”好理解,就是逝去的已經逝去了,而“生者如斯”的“斯”如果是“此”的意思,那麼這句話就是“活着的人當如此”,而這個“此”又是什麼呢?這就需要一個語境了。也就是說“逝者已矣,生者如斯”脫離了語境,就不能成為一個意義完整的句子。
那麼,這句看似“古”的話有出處嗎?很多人從字面上去追尋,以為是出自《論語》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其實不然,孔子隻不過是在感歎時間的流逝,與我們說的“逝者已矣”指向人明顯不同。不過“生者如斯”與“逝者如斯夫”的“如斯”在用法上相似,但我們看到,因為有了語境“子在川上”,“逝者如斯”才有了所指:消逝的時光像流水一樣。所以“生者如斯”的“斯”前面也應該有所指才對,活下來的人應該怎樣呢?前面應該是有内容,而不應該孤零零的來一句“生者如斯”,活着的應該這樣活下去,哪樣呢?讓人不明不白。
“生者如斯”的說法最早出現在明朝,明朝有個叫王尚絅(jiǒng)的,他在紀念他的亡妻的時候,寫過一篇文章,他說我要好好養育孩子,照顧父母,以完成妻子你挂念的事情,我的餘生都會用來好好做這些事情,“而終餘生者如斯而己矣”,這裡前面也是有語境,“如斯”就是指的前面提到的照顧孩子、父母等等。這裡就說得很清楚。
對于“逝者已矣”的說法,杜甫《石壕吏》中說:“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活着的人姑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就永遠不會複生了,這裡“死者長已矣”與“逝者已矣”意近。而“逝者已矣”這個詞古代也有現成語,宋代就有很多這樣的說法。蘇轼在祭祀自己的堂妹的一篇文章中,勸慰堂妹的孩子說:“逝者已矣,存者何冤,慎勿緻毀,以全汝門”,逝去的已經逝去了,活着的人不要委屈自己,切莫悲傷過度,你要好好活下去,保全你的家族。明代王世貞《祭江侍禦文》中說:“逝者已矣,存者何冀”,逝去的逝去了,活着的人希望在哪裡啊?明袁中道《寄蘇雲浦》說:“逝者已矣,生者之苦未艾也”,逝去的已經逝去了,但活着的人的痛苦還沒有結束。清代李祖陶有文說:“逝者已矣,其生者若之何而可也?”逝去的已經逝去了,活着的人該怎麼辦呢?清袁枚說:“逝者已矣,來者未已”,逝去的已經逝去了,但活者的還有未來,還有好多事情待你去完成。
“逝者已矣”往往用于對亡者的懷念,這句話在電影中出現的情景都是合适的,第一次是在王敏佳墓前,第二次是給李想掃墓的時候,但古代從未有此句和“生者如斯”搭配的句子。不過,我們看到古人說到“逝者已矣”的時候,有兩種感情傾向,一是表達自己沉浸在哀痛中,一是希望能從哀痛中走出來,而“逝者已矣,生者如斯”所要表達的大概與後者同。一代代的人逝去了,而生活還在繼續,精神永存。
“逝者已矣,生者如斯”其實引出的正是電影的主題,讀懂了這句話,讀通了這句話才能更好的理解這部電影。如果非要給這句話加個語境的話,我想應該是電影結尾所說:“願你在被打擊時記起你的珍貴,願你在迷茫時記得你的珍貴,愛你所愛,行你所行,聽從你心,無問西東”,這才是生者當如斯。
歡迎讀者朋友轉發分享
媒體轉載請聯系授權
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涉版權請聯系我們
長按二維碼關注“桃李國學苑”
點擊閱讀原文,聽李山講《中國文化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