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躊躇滿志的步入社會,打算為實現自己的政治理想而一試身手,孔子他是祖述堯舜(是遵循堯舜之道的意思),憲章文武(典章制度順應周文王,周武王)!就是想要恢複社會的正常秩序,所以他就提出來了“禮”!這個“禮”原先是向祖先供奉的一種物品,是個名詞,後來,它變成了人際之間交往的物品,再後來就變成一個意識形态的東西了!就是人們之間的禮貌,禮節!《論語》中記載了孔子日常生活禮儀要求,例如紅色紫色的布不能拿來做内衣,便服。夏天在室内穿單衣,而出門一定要套上外衣!加工食物講究越精細越好!不吃切割得不合規定的食物!
孔子重“禮”行禮,但更看行禮時内心的真誠❤️。他說:“禮過于奢侈不如從簡,喪禮的大肆置辦不如本身的哀思”!有人說孔子頑固,現在的社會變了,不用舊禮,其實非也。孔子曾經說:“禮雲禮雲,玉帛之乎哉,樂雲樂雲,鐘鼓之乎哉”!其意思就是說:你說禮呀李呀的,難道就是獻個玉獻個帛嗎?不是的,是要對你敬奉的那個人的恭敬!樂呀樂呀,難道就是撞個鐘敲個鼓嗎?不是的,是通過撞鐘敲鼓來完成禮的這個制度規程!
孔子是周禮、明貴賤、辨等列的堅決維護者,他對周禮也進行了改革和發展。孔子打破 “禮下不庶人”(指不對百姓苛求完備的禮節)的局限,主張對所有人都要齊之以禮!強調“仁”是禮的核心,“克己複禮為仁”(意思是克制自己,使言行舉止符合于“禮”,就是仁)!要求仁者愛人,孔子把治國平天下解決當時的天下大亂的情況的希望寄托在那裡呢?他寄托在提高人的素質上!孔子曾經說:“人而不仁,如何禮,人而不仁如何人”!人如果沒有遵守禮的那種自覺素養,那麼禮的秩序怎麼辦呢?一個人鬧不起來,兩個人之間就存在人際關系了,人際之間關系怎麼辦呢?就用“仁來解決”!
孔子非常重視人關心人,一次魯國的馬廄(jiu)着火了,看着聽說後趕緊問人傷着沒有,缺不問的情況。孔子很看重愛人的“仁”!齊國的管仲享用了超越自己身份的禮儀,被孔子看成是補知禮的人,但管仲輔佐齊桓公建立霸政,尊王攘夷!維護了華夏諸侯國的穩定,維護了普通百姓的安定!所以孔子認可了管仲。稱他“如其仁,如其仁”!(這就是他的仁德,這就是他的仁德啊,)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