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秦始皇為什麼失敗了

秦始皇為什麼失敗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03 14:53:48

秦始皇為什麼失敗了(秦始皇為什麼無愧于)1

秦始皇這位同志給後世留下的曆史印象是毀譽參半的人,你若想否定他嘛,他又是打造中國大一統局面的第一人,怎麼也否定不了。你若想稱頌他嘛,曆史以來關于他過于殘暴的譴責聲就一直沒停過,再加上他創立的大秦帝國二世而亡,稱頌過頭了又顯得難以服衆。

那麼,作為一個普通的平頭百姓,我們究竟應該如何去認識和評價秦始皇同志呢?就我而言,我覺得秦始皇同志是當之無愧的千古一帝。當然,如果不是秦朝二世而亡了,他的曆史地位将會上升到一個更高的位置,甚至稱他為“萬古一帝”也不為過。

為什麼如此稱頌秦始皇呢?原因很簡單,因為秦始皇是在皇權時代中将“武功”與“文治”綜合得最完美的一個人,并且沒有之一。

秦始皇為什麼失敗了(秦始皇為什麼無愧于)2

先綜述,再細說。

先說武功方面,他橫掃六國、一統天下,他南擊百越、北抗胡人,兵鋒所向,無人能敵,成為中國曆史上第一個幾乎也是唯一一個統一當時世界所有已知文明的人!(不要說還有胡人,對不起,他們當時還沒有步入文明社會)

再說文治方面,他推行的郡縣制,沿用了幾千年;他建立的統治秩序成為了後世帝王的标準模闆;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廣修秦直道、大興水利田,每一件都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情。而且這些偉大的創舉都是标杆性的和創造性的,從政治體系這個角度來看,一手搭建了中國此後兩千多年來的統治基礎與框架的秦始皇是中國曆史上最偉大的發明家,無人可出其右。

上述秦始皇的功績中,随便拎出一件放到後世的其他帝王身上,哪一件不足以使這個帝王名垂千古?想想漢武帝同志依靠一輩子死磕匈奴就彪炳史冊了,就知道秦始皇有多麼牛了。

用今天的話來說,長得好看的人很多,有些身材好,有些臉蛋好,有些氣質好,但秦始皇是360度無死角的好看,而且還是内外兼修的好看。

秦始皇為什麼失敗了(秦始皇為什麼無愧于)3

為了不讓大家覺得言過其實,下面我們就來細細地解讀一下秦始皇一生的壯舉,看看這背後究竟需要多大的雄才偉略、高瞻遠矚才能支撐起秦始皇那樣偉大的格局。

秦國在統一天下之後,面臨的是一個亘古未有的新格局雖然秦國把齊、楚、燕、趙、韓、魏六家的地盤都囊括到自己的名下,但是如何去統治他們卻是曆史以來沒有遇到過的新問題。

按照常理,很多人都是給自家子女或者親戚分地盤,慢慢地又回到分封制的時代了。這是人之常情,都想着肥水不流外人田。看看現在很多家族企業不還是在搞這一套嗎?

所以,當時的丞相王琯就站出來提建議了:“咱們大秦帝國現在這麼大,光靠陛下您一個人是管理不過來的。還不如把一些不太重要的地盤,比如像燕國、齊國、楚國那樣的偏遠地方分給您的孩子,既分擔您的壓力,也鍛煉了您的孩子,再說,分來分去都不是魚碗倒到肉碗裡,都還是你們老嬴家的家産!“

王琯這樣的話有道理嗎?表面上自然是有道理的,皇帝也是人,一個人怎麼可能管得了那麼大的地方呢?所以還不如讓自己的孩子們出去獨擋一面,他們在外面當小老闆,自己留在家裡當大老闆。

可是,王琯這樣的建議其實是偏理想型的,他忽略了人性的陰暗。他忽略了,那些分封在外的”小老闆“隻要自身實力強大起來了,就容易不安分了,就會敢于忘記自己姓什麼了。他們容易自立門戶,分裂整個大家庭。

秦始皇為什麼失敗了(秦始皇為什麼無愧于)4

秦始皇沒有直接對王琯的建議發表意見,而是讓文武大臣就此展開讨論,看看究竟有沒有人能提出什麼金點子更合符自己的心意。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有能力的人的!這個時候,李斯抓住了機會,一鳴驚人,他一針見血地對秦始皇說:“一個富有的父親,沒有分家之前父慈子孝,真要分了家那便會雞飛狗跳。孩子們自己有家了,就不會愛原來的家了,就會有各種各樣自私自利的想法了。您看周朝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您要是希望這份家業能長久地傳承下去,最好是不要分家。咱們老秦國的郡縣制多好,老闆隻有一個,利益全部上交中央再重新分配,比分封制那種給你一塊地盤,你們各顯神通,各管各的,實在好太多了。”

秦始皇是個明白人,李斯這番話說到點子上了,所以他立即拍闆,就按李斯說的辦。從此之後,中國的曆史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分封制下“我小弟的小弟不是我的小弟”的弊端開始慢慢消散,而“始終堅定不移地團結中央周圍”的意志開始慢慢成型。

秦始皇為什麼失敗了(秦始皇為什麼無愧于)5

秦始皇推行的郡縣制其實就是”中央集權”的理論模型,這套理論也是确保中國曆經幾千年的演變,即便不斷上演”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戲碼,但是,中國人民骨子裡永遠是被”國家一統“的意識占據着。有人問,中華民族經曆了那麼多次大浩劫,為什麼老是打不垮、打不散?就是因為秦始皇提供的”中央集權“統治模型為中華兒女前赴後繼地為國家事業而奮鬥提供了一個理論基礎和信心來源。

郡縣制的全面實施雖然是李斯提出的,但是,這個主要功勞還是秦始皇的。知行合一,李斯隻是把”知“的一部分說了出來,難度更大的”行“卻是秦始皇一手推進的。另外,任何一種建議,它真正的價值發揮其實都是取決于那個最終拍闆的人。

秦始皇為什麼失敗了(秦始皇為什麼無愧于)6

就郡縣制這件事,再站在秦始皇個人角度來解釋一下秦始皇是多麼有遠見吧。李斯當時擔心的是皇權被稀釋的問題,但是,秦朝當時剛剛統一,分封幾個皇子,就真的會造成對秦始皇皇權的稀釋嗎?不會的。這就說明李斯擔心的核心問題其實并不是秦始皇的燃眉之急,這就說明秦始皇在考慮這個問題時的站位是高屋建瓴的,他是站在曆史演變趨勢和方向在考慮這個問題。

以前,從來沒有人用郡縣制去統治這麼大疆域,甚至全世界的人都認為郡縣制是不可行的,因為誰願意一輩子為你老秦家打工?!

當時,每個地方都有不同的語言、不同的種族、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曆史,那麼多國家、民族和利益體,說合并就合并?即便是今天,我們要把河北的鋼鐵企業整合成一家企業還寸步難行,何況兩千多年前要整合整個天下?所以,千萬不要小看秦始皇推行郡縣制的難度。

一個人身上的習慣是最難改變的,長期生活在”小門小戶“的人,突然被安排到了一個高度統一的大集團中,精神上的抵觸和行為上的尴尬都是可想而知的。

關鍵是,秦始皇搞郡縣制是沒有經驗可供借鑒的,得“摸着石頭過河”,相當于從來沒下過廚房,卻要開發一道美味佳肴出來。

一個新事物的問世,牽涉的永遠不僅僅是技術和制度問題,還有人性和人心的問題。如何讓六國的遺民接受這個新生的統治模式才是最難的。秦國可以打趴他們,但是要在思想上消滅他們對家國的眷念、對本土文化的依賴,卻是難上加難的。

總而言之,推行郡縣制是秦始皇的一個偉大的政治構想,這個最終實現的政治構想,直接把整個人類文明擡高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秦始皇為什麼失敗了(秦始皇為什麼無愧于)7

當然,圍繞這一偉大的政治構想,秦始皇還接二連三地幹了好幾件震古爍今的大事。諸如著名的“書同文”、“車同軌”和“統一度量衡”。

這幾件事有什麼重大的意義呢?打個很簡單的比方,當了人家後爸的人,如何才能讓已經明事理的孩子心甘情願地叫你一聲親爸?是不是要完全、徹底地認同你才行?

怎麼樣才能讓新成員徹底地認可自己?就是要統一思想和文化。當下的企業文化培訓就是這個功能。

要統一思想和文化,就得有統一的标準和模闆。一個老師講課的水平怎麼樣,每個學生都可以保留意見,但是課堂紀律是有公認的規矩和條令的。

文化認同才是真正的政治征服。可是文化認同又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秦始皇在統一過程中,短短十幾年就把秦國的版圖擴大了一倍有餘,根本沒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去搞文化建設,全是簡單粗暴的占有。

這種簡單粗暴的占有,後遺症是很強烈的。當下有句話叫”你得到我的人,但是得不到我的心“,這句話背後有多恐怖,秦朝剛剛統一時的風險就有多大。

秦始皇為什麼失敗了(秦始皇為什麼無愧于)8

文化和文化之間是有天然的壁壘的,各種文化載體都是難以更改的。要攻破文化壁壘,首先就必須要統一文字,解決差異文化下的人們“聽不懂”和“看不懂”的問題,堵住他們拒絕同化的借口。

統一的文字能幫助人們形成共識。比如現在北方人跑到南方去,還是聽不懂南方的方言;很多盲人跑到人群中,還是看不見光亮的世界;但是我們會驚奇地發現這并不妨礙彼此之間的正常交流,為啥?因為我們都形成文化和文字的共識了,我們能找到很多公共的交流介質。

秦始皇之所以選擇統一文字而不是統一語言,就是因為語言是無法進行規範的,因為它根本無法量化,十裡不同音的現象很多。統一文字的可行性更高一點。

但是,你要統一,首先就得有切實可行、簡單明了的模闆呀!這個模闆要有優勢、要更簡單。還是那個貫穿有秦一朝的男人李斯,以秦國文字為基礎,參照六國文字,創造出一種形體勻圓齊整、筆畫簡略的新文字,稱為"秦篆",又稱"小篆",作為官方規範文字,同時廢除其他六國的異體字。

雖然我們現在看小篆,似乎也還是挺複雜的,但她相對以前那些古文字是真正進了一大步。

更為可喜的是,秦始皇不僅采納了小篆,還采納了程邈整理出來的隸書作為兩套并行方案。隸書的字形變圓為方,筆劃改曲為直,改"連筆"為"斷筆",從線條向筆劃,這一重大的突破使隸書相對于小篆,更加的簡易,更加易于書寫,并很快就得到了全國各地人民的追捧,成為了老百姓們的日用文字。

小篆作為秦國标準文字,隸書作為日用文字,皇帝诏書和政府正式文件用小篆書寫,非官方文件用隸書抄寫。自此,官方與民間的表達雙軌制也基本确立。

這不僅體現在“字”上,也體現在行文上。因為那個時候寫字、刻字都不容易,竹簡也是難得,所以官方記錄的時候盡量言簡意赅、惜字如金。這也就漸漸地衍生成為了所謂的“文言文”。中國的文化開始了“官方”和“民間”兩條腿走路了。

秦始皇為什麼失敗了(秦始皇為什麼無愧于)9

統一與簡化的文字,不僅從日常交流等文化層面上幫助秦國完成了消化六國的第一步,他還衍生出了影響千年的另一項制度——官僚制度。我們不要用現在的“官僚主義”去替代當時的“官僚制度”。實際上,這幾乎是中國兩千年來最重要的幾項發明之一。

官僚制度是治理國家最有效的工具之一,它的本質邏輯是上傳下行的途徑。當然,沒有統一的文字或語言,它就根本不可能運轉開來。同時,它也為官與民提供了一個界限,能熟練使用标準文字作為有效交流方式的人,方能成為執行國家政法軍國大事部署的專職群體。

因為統一的文字,皇帝的聲音和想法才能傳遞到祖國江山的每一片土地上,才能有效地收稅、施政、招兵……一個偌大的中國才開始真正被組織成一個整體。

文字的統一,後來被曆任的統治者高度重視,民間是不允許私自篡改文字的,字典隻能官方出版!為啥?就是怕有人亂來,使得整個國家的文化與政策輸出不暢通。一個地方堵塞久了,就容易結塊,就容易變異。

綜上所述,秦始皇統一文字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它的影響和意義極其深遠。

秦始皇為什麼失敗了(秦始皇為什麼無愧于)10

那麼,車同軌呢?它為什麼能成為秦始皇的三功之一呢?“車同軌”聽起來就很土!無非就是規定了一下車軌尺寸,有那麼重要嗎?其實相當重要。

秦始皇的“車同軌”就是規定車輛上兩個輪子的距離一律改為六尺,使車輪的距離相同。

”車同軌“改變了當時的交通狀況,進而改變了當時的經濟結構,是一場具有跨時代意義的運輸革命。

衆所周知,秦朝的路都是沒有硬化的土路,車輪也都是木制的硬輪,土路在硬輪的反複碾壓下,特别容易形成與車輪寬度相同的兩條硬的“痕迹”,這兩道深深的痕迹就叫“車轍”,而兩個車輪間的距離叫做“軌”。

古代馬車行駛基本上都是按照車轍來行駛,因為車轍下面的土質最硬,車輪在上面行駛既平穩又省力,特别是不容易發生沉陷,運輸效率較高。

秦始皇為什麼失敗了(秦始皇為什麼無愧于)11

古代有些狹窄的地方,一次性隻能通過一輛車,路面上隻有兩道車轍,就叫“車不方軌”,比如著名交通幹道“太行八陉”。這個時候兩輛車碰到了怎麼辦?其中一輛車要先把車輪從車轍裡拖出來,等人家過去了,再拉進去。

讓個路相當的麻煩。所以我們看古人經常因讓路而起争端,不是人家太矯情,而是真的太費勁,誰也不願意讓步。我們現在的常用成語“改弦易轍”,就是用來形容改革的風險與困難的,改弦容易斷弓,易轍耗費力氣。意思就是因此而來。

秦朝統一以前,各國的車軌寬度不一緻,各國道路上的車轍寬度也就不一樣,所以秦國的車走趙國的路就比較費勁,趙國的車走魏國的路也同樣費勁。

全國的車軌都統一了,就意味着全國的車壓出來的車轍都是一樣的也就意味着全國的車馬與資源可以随意調動。這和我們現在的鐵軌要統一标準是一個道理。想當年,閻錫山把山西的鐵軌改成與别的地方不一樣,不就是弄得外面的人很難受?因為外面的火車開到山西門口,進不去了,前面“沒撤”了。

所以,“沒轍”就是沒辦法的意思。

秦始皇為什麼失敗了(秦始皇為什麼無愧于)12

秦始皇規定“車同軌”既便于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又便于組織發動軍事行動。否則,從全國各地抽調人員物資,在不同的路段要找不同的車輛來運輸,多費事?辦事效率太低,甚至有些緊急事務根本就沒法處理。

所以說,當年秦始皇将車轍的寬度統一為六尺,對整個國家功莫大焉!相當于幫當時的秦朝打通了經脈。

另外,秦始皇還修築了以鹹陽為中心通往全國各地的馳道(高速公路),也就是著名的秦馳道。

也就是說,秦始皇推行的車同軌,保證了秦王朝的影響力和控制力能夠遍布全國,“東窮燕齊、南極吳楚”,廣闊天地任我遨遊。不光指哪打哪,還效率高、速度快!

秦始皇在兩千多年前就能想清楚“交通運輸能力決定了戰略投放能力”的道理,你能說他不牛嗎?

秦始皇為什麼失敗了(秦始皇為什麼無愧于)13

秦始皇“三功”的最後一功叫做“統一度量衡”。聰明的讀者朋友肯定一看就知道這件事的價值在哪裡?一是方便交易,一是方便收稅。

當然,在後世,方便交易和收稅主要是通過統一貨币來完成。但當時的交易主要還是以物換物,貨币的功能沒有完全釋放出來。貨币主要是用來做大宗買賣的。所以貨币的重要性還沒有直接體現出來,秦始皇是直到去世的那一年完成這個大工程的。

但是,在統一度量衡上,秦始皇可不願意多耽誤,因為這事實在太重要了。

當時主要是糧食分擔了貨币的功能。不光可以當錢使,使用價值和流通價值甚至比貨币大得多。要調控好整個國家的經濟和民生,必須把好糧食關,也必須有統一的度量衡。

随便舉個例子,一個地方采用一斤十兩制,一個地方采用一斤十六兩制,這兩個地方的人互相交易的時候是不是換算十分麻煩?是不是容易産生矛盾?

度量衡不統一,民心就不安穩、交易就不順暢、稅賦也不順暢。因為你不能去趙國收稅按盆子算,去楚國收稅按瓢算?一來收多收少自己心裡沒個數,二來容易給人一種不公平的感覺。收少了的人不會感激你,收多了的人必然會怨恨你。“度量衡”不标準、不統一不僅極大地增加了秦王朝的稅收難度,還影響着人心所向!

秦始皇為什麼失敗了(秦始皇為什麼無愧于)14

如果說前面說的文字是整個官僚系統的基礎,那麼統一的度量衡就成為了官僚系統的基本工具。沒有将度量衡的統一,那些官吏不光幹活費勁,你對官吏的工作考核也費勁。現在的官員是可以套級别的,但那個時候官員是靠俸祿來評判的,食祿“三千石”的就是比“一千石”的牛,幹得好、級别高。

另外,通過統一度量衡,一個皇帝才能通過稅收情況知道自己的家底。有多少田?多少人?能收多少糧食?這些糧食能支撐自己去幹多大的事?清楚自己有幾斤幾兩是成事的基本前提,否則容易拉胯,也容易畏縮。

統一度量衡,其實無異于一場偉大的金融改革。個中深意,大家慢慢體會。

秦始皇為什麼失敗了(秦始皇為什麼無愧于)15

在文化上摸清方向,在經濟上摸清底細,在結構上搭好框架,這是一個國家穩定運行的前提。秦始皇史無前例地打造了這麼一個精密的體系(歐洲直到法國大革命的時候才有這種格局,落後中國兩千年),誰能說他不偉大?

如果說要把秦始皇的曆史功績總結成一句話,那無疑就是将治理國家化繁為簡了。他的曆史功績遠遠不止上述這些,諸如建立健全的法律、興修水利等方面,秦始皇對曆史的貢獻同樣很大。

以鄭國渠為例,它不光改善了關中平原的水利條件,還利用水流的天然力量改善了很多低窪鹽堿地的土質問題,使得關中平原多了四萬多頃沃野良田。

隻是,人算不如天算,秦始皇一系列震古爍今的設計與操作,終究敗在了秦國的先天性體制上,法家思想的過剛易折最終導緻大秦帝國二世而亡。

即便如此,作為中國曆史上首任政治的總設計師,秦始皇實現了一系列偉大而光榮的改革,在曆史上是獨一檔的存在,稱之為“千古一帝”依然毫不過分!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