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天空突然飛來了三隻朱鹮

天空突然飛來了三隻朱鹮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4-06 16:45:12

1981年,世上僅存的7隻野生朱鹮在陝西省漢中市洋縣被重新發現。40年間,朱鹮從7隻繁衍至7000多隻,飛出洋縣,飛越秦嶺,飛向全國,飛到海外,中國的朱鹮保護被國際公認為瀕危動物保護的典範。奇迹背後的“朱鹮媽媽”也備受關注。

天空突然飛來了三隻朱鹮(從7隻到7000多隻她帶)1

天空突然飛來了三隻朱鹮(從7隻到7000多隻她帶)2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

本文刊于《中國婦女》雜志

央視紀錄片《絕境求生》熱播,這個溫暖的故事讓“朱鹮媽媽”常秀雲走入人們的視線。

作為地球上最古老的鳥類之一,朱鹮有着“東方寶石”的美譽。但由于生态環境的惡化,成了世界瀕危物種。為了保護朱鹮,常秀雲常年奔波在秦嶺密林中,像媽媽一樣守護着這些美麗的鳥兒,不遺餘力地做着朱鹮的野外考察及研究工作,相繼攻克了朱鹮的野外就地保護、人工飼養繁殖、異地再引入等技術難題,使朱鹮數量從最初的7隻增至7000多隻,成功将這個物種從瀕臨滅絕的邊緣救了回來。

天空突然飛來了三隻朱鹮(從7隻到7000多隻她帶)3

常秀雲 陝西省林業局教授級高工,野生動物保護專家。獲評全國三八紅旗手、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全國最美生态人物等

朱鹮成了金字招牌

乘高鐵從西安出發,一個小時便可到達漢中洋縣。這裡是朱鹮之鄉,也是鳥兒們的天堂,近年來更是成了觀鳥勝地。愛鳥者們扛着“長槍短炮”在此聚集,用手中的鏡頭捕捉着朱鹮的身影。

“朱鹮很聰明,是人類的伴生動物,喜歡與人為鄰,常和白鹭一起覓食,覓食時把頭紮進水裡,不易發現天敵,但隻要白鹭一飛,它立刻就會警覺;朱鹮很優雅,滑翔式的飛行會在空中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朱鹮也很友善,從不主動和别的鳥打架……”說起朱鹮,常秀雲像母親說起自家孩子,自豪感滿滿。

常秀雲從小就喜歡動植物,考大學時毫不猶豫選擇了生物專業。1981年科學家在洋縣發現7隻野生朱鹮,正在讀大二的她“莫名地激動”。大學畢業後分到陝西省林業廳,她如願從事了朱鹮保護工作。當時的她就暗下決心:絕不能讓朱鹮在自己的手裡消失!

上崗後不久,她就被派到洋縣姚家溝調查一隻朱鹮的死因。山裡沒路,山勢又陡,荊棘密布。她向當地的同事臨時借了一雙黃膠鞋進了山。一路上褲子被樹枝剮破了好幾個洞,手邊也沒針線,隻好用藤條把褲子串起來再綁在腿上。三個小時後,她站在了姚家溝,第一次見到了朱鹮。

朱鹮平時都躲在山裡,看得見摸不着,如何保護?朱鹮“嬌氣”,對環境很“挑剔”,可挑剔的朱鹮為什麼會在洋縣現身?考察後發現:洋縣地處大山深處,山裡閉塞少有污染,農民還保持着傳統的耕作習俗,從而為朱鹮提供了理想的栖息之地。進一步研究後又發現:朱鹮對“666”和“DDT”最敏感,而這兩種農藥會直接影響朱鹮的繁殖功能,“所以保護朱鹮的第一步就是保護環境。”

為鼓勵農民堅持不用農藥,常秀雲和團隊想方設法幫助當地發展經濟,“比如養牛養羊、引水修路、做有機農業等。告訴村民不要砍伐栖有朱鹮的樹木,冬天水田也要灌水,水裡有魚有蟲,朱鹮才有覓食之地……”。漸漸地,人們發現,誰家的田間地頭有朱鹮光顧,誰家的大米、蜂蜜等就能賣上好價錢,“朱鹮成了金字招牌。”

從蛇嘴裡搶救朱鹮

環境的恢複需要時間,最初的保護很艱難。那時常秀雲在山裡一住就是數月,和同事們在朱鹮築巢的樹下搭棚拉網,24小時值守,幫朱鹮驅趕天敵,投喂食物,防止幼鳥掉落……山裡條件簡陋,床上隻有一層稻草和一張床單,夜裡她睡不着,感覺渾身痛癢,天亮後才發現,身上滿是疙瘩,原來是被臭蟲叮了一夜。

最初的10年付出很多,但保護成果并不理想,朱鹮數量一直在個位數徘徊。1991年,洋縣成立了朱鹮救護站,常秀雲率團隊開始着手朱鹮人工孵化的研究。“天天用望遠鏡盯着朱鹮的巢,觀察成鳥翻卵的方式、時間、間隔、次數等,為人工繁育積累數據和經驗。”

這是一個“吃螃蟹”的過程,一切都在摸索中進行。1993年,第一隻人工孵化的朱鹮終于破殼而出,緊接着面臨的是幼鳥的喂養問題。“自然狀态下都是親鳥将食物反刍給幼鳥,但人工孵化的幼鳥沒有‘母乳’,我們就把朱鹮最愛的泥鳅碎成糊狀給幼鳥做‘奶粉’,小鳥果然吃得很香。”

動物保護的最終目的還是要實現自然繁殖,“我們就在大網籠中設小籠,給朱鹮搭建‘情侶套房’,并在旁邊放上一些柴草,讓朱鹮銜來築巢,因為朱鹮隻在自己的巢裡産蛋孵卵。”人工孵化 自然繁育,使朱鹮數量明顯上升,2000年時,朱鹮已達100多隻。此後保護工作進入了快車道,朱鹮的數量也呈幾何倍數增長。

2007年,禽流感來襲,為避免“雞蛋放在同一隻籃子裡”,也為使朱鹮适應野外環境生存,常秀雲和團隊首次将26隻朱鹮在陝甯實施異地放飛。令人驚喜的是,第二年就有一對孵化了三隻幼鳥,常秀雲高興得直誇“這群朱鹮很争氣”。

從此三隻幼鳥成了她心心念念的寶貝,沒想到意外從天而降。一天中午,樹林裡突然傳來親鳥的慘叫聲,“不好,出事了!”常秀雲趕緊往朱鹮築巢的樹下跑,用望遠鏡一看:巢裡竟然盤踞一條蛇!蛇是朱鹮的天敵,眼看三隻幼鳥性命不保,常秀雲急得不得了:“快,拿竹竿把蛇捅走!”同事趕緊扛來竹竿。竹竿短,夠不着!再接一段!好!這次夠到了!巢裡的蛇受了幹擾,不情願地溜走了,銜着的小鳥也從嘴裡吐了出來。

但小鳥已經耷拉了腦袋和翅膀,完了完了……常秀雲心疼得掉了淚。之前為了防蛇,她和同事曾想過很多辦法,在樹幹上抹黃油、包鐵皮甚至插刀片,後來又包塑料布,可這條蛇潛伏在旁邊的竹林裡,直接飛到了樹上,“怪我,忘了蛇會飛……”常秀雲邊說邊抹淚。那另外兩隻小鳥呢?會不會也……她重新拿起望遠鏡,轉而破涕為笑:“呀,那兩隻小鳥還活着,看,它們在動……”

洋縣的朱鹮有了銅川籍“孫子”

陝甯放飛有經驗有教訓,但無疑是成功的——朱鹮成活率達到了56%。2013年,朱鹮第二次放飛,放飛地選在了銅川,但為此引發學界争議。有專家認為,銅川的地理、氣候、環境等自然條件不适合朱鹮生存,常秀雲卻堅持“沒問題”。

她并非固執己見。為了給朱鹮選擇新家,常秀雲徒步在銅川做了大量考察。銅川有許多魚塘,那是朱鹮的天然“食堂”;銅川境内有一條沮河,沮河上遊雖有煤礦,但煤是水的物理淨化劑,河水至下遊已經沒有污染,河裡的小魚小蝦螃蟹泥鳅等也都是朱鹮的最愛,食物的豐富度完全可以滿足朱鹮的需求;河道向陽,即使冬天結冰也是薄薄一層,不會影響朱鹮的覓食;另外黑鶴、白鹭、蒼鹭等朱鹮的伴生動物也都生活在沮河附近……理由很充分,專家們被說服了。

那年7月,銅川柳林林場附近搭起了大棚,常秀雲要在這裡為朱鹮放飛做野外生存訓練。林場偏僻,森林茂密,整個林場宿舍就她一個女人。半夜起來上廁所,樹葉在風中刺啦啦響,間或伴着幾聲野獸的吼叫,令人頭皮發緊。最害怕的是草叢裡的蛇,每次出來都要帶着棍子——打草驚蛇。林場夥食也簡單,平時饅頭鹹菜,油潑面是最好的飯。“但我不覺得苦,隻要朱鹮能夠成功放飛,我就滿足了。”

為了讓朱鹮熟悉新家,學會自主覓食,常秀雲把朱鹮翅膀粘住,每天天不亮就把它們抱到河邊,晚上再抱回來。七月的太陽火熱毒辣,曬得人頭昏眼花,但看到朱鹮用長長的尖嘴從河裡捕到泥鳅或青蛙大口吞咽的樣子,她非常開心,“行,看來生存不成問題了。”朱鹮們也争氣,第二年就築了巢、産了卵、孵出了幼鳥。當時有記者随常秀雲一同到銅川考察朱鹮,一頭短發的她指着樹上剛孵化的幼鳥風趣地向記者打着比喻:“看,洋縣的朱鹮有銅川籍孫子啦!”

從1981年到2021年,40年時間,朱鹮的種群數量擴大了1000倍,分布區域從漢中擴大至浙江、河南、四川等周邊地區,受危等級從極危降為瀕危。保護朱鹮也讓洋縣的環境大為改善,“朱鹮之鄉”同時又是“漢上明珠”。“你知道那有多美嗎?春天,油菜花開了,地上是花海,空中是飛鳥……”。

常秀雲很詩意,即使艱苦的野外生活也從未泯滅她的詩意情懷。她說:“我這輩子就做了一件事:保護朱鹮。但這件事我做成了!”從7隻到7000多隻,朱鹮保護無疑是中國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成功案例,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态文明建設的縮影。

新年伊始,常秀雲的新願望是建一座以朱鹮為中心的野生動物保護博物館,從專業的角度推廣朱鹮文化,讓朱鹮繁衍生生不息。

來源: 中國婦女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