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小謝說:甲狀腺癌(thyroid cancer)多見于20~40歲的中青女性,發病率高居城市女性惡性腫瘤排行榜第5位,是全球過去十年間發病率增長最快的惡性腫瘤。當然,這跟目前檢測手段越來越先進、民衆的體檢意識越來越強,使得檢出率提高有很大關系,但也不能否認,當下甲狀腺癌正在越來越流行。
甲狀腺癌的病因目前仍不十分清楚,但可能與以下幾個原因有關:
1、童年期頭頸部放射線照射史;
2、有全身放射治療史;
3、碘攝入過量或不足;
4、有甲狀腺癌家族史(如甲狀腺髓樣癌);
5、雌激素水平增高;
6、年齡。
甲狀腺癌的臨床表現甲狀腺癌一般早期不會有明顯的症狀,常以無痛性頸部腫塊或結節而就診,或者體檢B超發現結節,進一步檢查發現為甲狀腺癌。後期,随着甲狀腺的增大,可能會引起聲音嘶啞、脖子和咽喉部疼痛、吞咽困難、頸部淋巴結腫大,有些病人還可能伴有面容潮紅、心動過速及頑固性腹瀉等表現(如甲狀腺髓樣癌)。
甲狀腺癌的病理類型根據腫瘤的組織來源及分化程度不同,甲狀腺癌可以分為乳頭狀癌、濾泡狀癌、髓樣癌及未分化癌四種病理類型,其中,前兩者(包括乳頭狀癌和濾泡狀癌)屬于“分化型甲狀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不同病理類型的甲狀腺癌預後也不一樣。
01 甲狀腺乳頭狀癌(PTC)
由甲狀腺濾泡細胞分化而來,是臨床最常見的甲狀腺癌,約占全部甲狀腺癌的60~80%。其分化程度較高,生長緩慢,侵襲轉移性差,危險度較低,有人稱之為“懶癌”。沒有轉移的甲狀腺乳頭狀癌,通過手術、術後TSH抑制治療以及131碘治療(必要時),10年生存率可達90%以上,基本可以達到臨床治愈。對于直徑在1cm以下的甲狀腺乳頭狀微小癌,甚至可以暫不手術,密切觀察即可。
02 甲狀腺濾泡癌(FTC)
也是由甲狀腺濾泡細胞分化而來,約占全部甲狀腺癌的10~15%,發病年齡一般比甲狀腺乳頭狀癌晚5~10年,多見于50歲以上的老年人。甲狀腺濾泡癌的惡性程度比乳頭狀癌略高,容易出現局部浸潤或血行轉移。一旦發生遠處(肺、骨骼等)轉移,治療效果會大打折扣、預後欠佳。
03 甲狀腺髓樣癌
這是一種比較少見而特殊的甲狀腺癌,約占全部甲狀腺癌的5%,它是由甲狀腺濾泡旁細胞(即C細胞,可以分泌降鈣素)分化而來,常常與其他疾病(如嗜鉻細胞瘤、甲狀旁腺腫瘤、神經纖維瘤等)并存,我們稱之為“多發性内分泌腺瘤(MEN2型)”。由于甲狀腺髓樣癌患者的降鈣素(CT)分泌異常增高,通過檢測血中的降鈣素,有助于甲狀腺髓樣癌的早期診斷。甲狀腺髓樣癌可以局部浸潤和遠處(如肺部、骨骼、肝髒及顱腦)轉移,預後差。本病以手術治療為主,TSH抑制治療無效。
04 甲狀腺未分化癌
這種類型的甲狀腺癌惡性程度最高,最少見,發病年齡比較大,進展迅速,早期可出現遠處廣泛轉移,手術機會小,一般采取保守治療,療效及預後極差。
由此可知,不同類型的甲狀腺癌,惡性程度是不一樣的。按惡性程度由高到低排序,依次是未分化癌>髓樣癌>濾泡狀癌>乳頭狀癌。其中,分化型甲狀腺癌(DTC,包括乳頭狀癌和濾泡狀癌)占絕大多數的,其惡性程度較低,進展速度緩慢,被稱為“懶癌”,這類患者長期生存率可達90%,預後良好。未分化癌盡管發病率較低,但預後極差。
甲狀腺癌的治療方法手術切除是各型甲狀腺癌(“未分化癌”除外)的基本治療方法,根據患者具體情況,術後酌情輔以内分泌治療(又稱“TSH抑制治療”)、放射性核素治療。
甲狀腺癌手術主要分兩類:1)甲狀腺全切除或近全切除術,伴或不伴淋巴結清掃;2)甲狀腺腺葉切除。
為了預防甲狀腺癌的複發,現在大多采取前一種手術方式。由于手術導緻大部分或全部甲狀腺切除,所以患者術後一般都需要終身服用甲狀腺素替代治療,部分病人可能需要服用超過替代治療劑量的甲狀腺素(即“TSH抑制治療”),對有遠處(如肺部)轉移的患者,還可配合碘131同位素“清竈”治療,經過上述規範治療,絕大多數分化型甲狀腺癌可以臨床治愈。
甲狀腺癌的預後曾有這樣一種說法,如果每個人注定要患一種癌症的話,甲狀腺癌也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因其危害比其他臨床常見的惡性腫瘤要小得多,是目前可以達到臨床治愈的惡性腫瘤之一,也是結局“最好”的惡性腫瘤(未分化癌除外)。對于甲狀腺癌,我們大可不必“談癌色變”,隻要早期發現、正規治療,絕大多數患者預後良好。
文/山東省濟南醫院糖尿病診療中心 主任醫師 王建華
責編/Jane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