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母親節怎樣對母親表達愛呢

母親節怎樣對母親表達愛呢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2-11 22:27:57

母親節怎樣對母親表達愛呢(母愛是一場對時光的辜負)1

我們,都是借着父母來到這個世界,但是随着時光飛逝,卻永遠不知道和父母的緣分還有多少年?都說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但我們大多數人卻沒有做到。

今年清明假期,我特意回家了一趟。從上學開始,就很少清明假期在家,母親看上去很高興,雖然隻在家住了兩天,但用她的話說,這是頭一次上大學後,能間隔這麼短時間見到我。春節假期,也回過家,這次算上來才過去一個來月。不過春節假期也隻呆上五天,其實對于一個進城的農村人來說,工作以後,就越來越身不由己,回家的時間越來越少。

這幾天正在熱播的電影《後來的我們》,在結尾的時候,林見清父親給小曉的那封信,讓整個影廳裡,多少人潸然淚下,電影結束燈光打開,很多人在擦拭眼淚。這個世上或許最戳心的就是父母給予的那份無私的愛吧。

每一次離家,母親都會早早地起來給我們收拾行李,每一年也都會“抱怨”為什麼過年在家隻住四五天。其實每一次拎着滿滿地兩大包母親親手做的吃的,心突然就隐隐作痛,這個世上或許再也沒有别人會像父母那樣,盼着你回來,唠叨你沒完,卻又舍不得你離開。

在網上,有人計算過和父母還能呆多少年?那計算出的時間,短的讓人揪心。自從離家求學,故鄉,隻有冬夏,再無春秋。其實,自從進城打拼,故鄉,便隻有冬,再無春夏秋。母親也就隻出現在故鄉的冬天裡,其他的季節,都在電話那頭。所有的思念,都變成了電話兩端的問候和叮囑。

母親将愛無私地傳遞給我們,而我們卻在時光中辜負。

母親要我教她用微信

2015年春節假期,母親說姐姐給她買了個智能手機,一向對電子産品不感興趣的母親突然纏着要我教她玩微信,因為做過幼兒教師,打字對母親來說并不難。但是在智能機的使用上,習慣了用按鍵的她顯得很笨拙,教了她很多次總是記不住。因為工作緣故,到離家的時候也沒能教會母親玩微信。現在想想,其實我們大多數人,給予父母的耐心遠遠比不上父母給予我們的。

當年7月下旬的時候,微信裡突然有好友申請,母親的手機号碼注冊微信了。第一條語音發給了我,說是一個堂弟教會她微信了,第一個先加我。說來慚愧,教會母親玩微信的居然不是我。自那以後,差不多每天都會和母親微信視頻聊天。

這個年齡段的父母,對于互聯網的好奇就像我們剛出生時好奇這個世界一樣。一些心靈雞湯的東西,他們總會轉發給我們。一些誘導性的分享他們也會給我們看,其實在我們眼裡有些明顯是“假”的,但在他們眼裡,有些話語和“雞湯”裡面帶着最樸素的願望,那就是希望後輩們好。

對于互聯網來說,父母那一輩絕對是“難民”。那些心靈雞湯,于我來說根本不喜歡,生活是自己的,不可能每個人都适合去喝。母親還特别喜歡給我“點贊”,基本上每條朋友圈都會點,都會打電話來問問那條朋友圈所發生的事。這樣一直持續了兩個月,9月份的時候,我屏蔽了母親的微信号。這或許也是很多年輕人的做法。

不知不覺到了國慶節,我都沒有意識到母親從朋友圈“消失”了,雞湯文也沒有了。我清楚的記得,那年國慶小長假最後一天,母親突然打來電話,沒等我開口她就焦急地問是不是手機欠費了。當時我是有點疑問的,母親一直牽挂着我的點點滴滴,但她為什麼會這樣問?我的手機當然沒有欠費,也和母親說了剛發工資。但母親的語氣突然就變了:“沒欠費你這麼久不給我打電話,還以為你沒錢交話費了。”算起來那段時間确實有近半個月沒給母親打電話了。母親說手機屏幕摔壞了,微信也沒法用,也不知道你過得怎樣?母親說:“好像你也很久沒發微信朋友圈了。”這樣說起來的話,一切都對上了。心靈雞湯消失的時候,母親的手機壞了。

但其實,我發了朋友圈,隻是把母親屏蔽了。

生長在農村,小時候,特别怕帶着雞仔的老母雞,每當你一靠近,它就會抽起全身的毛,以為你要欺負小雞仔,擺出一副和你決鬥的架勢。這其實就是自然界的生物所共有的那份“母愛”吧!總是在擔心害怕你受欺負,總是在想方設法保護你。

不久以後,母親換了手機,重新用上了微信,我也把母親從屏蔽的名單裡“放”了出來,“點贊”和“心靈雞湯”一樣也沒少,不過突然我就明白了,或許這是母親表達牽挂的一種方式吧。

生活的快節奏其實讓我們很難去發現父母的良苦用心。作為在互聯網下成長的一代,我們都習慣當“曬客”,更願意把生活曬在網上,卻不願意在現實生活中和父母分享,這或許就是母親要我教她用微信的原因吧,他們知道我們不想和他們分享現實中的生活,于是隻想躲在手機後面,通過網絡來看看我們的生活。

對于父母,我們太缺少耐心,辜負了太多。

我離家母親生病了

龍應台的《目送》裡有段話,講的是“所謂父母子女一場,隻不過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在小路的這一端,看着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訴你,不用追”。這段話太像第一代農民工進城時的場景,那時候我們都還小,父母為了我們更好的生活,背井離鄉進城務工,到現在這樣的場景仍在農村發生。而朱自清的《背影》則是一種換過來的場面,父母目送我們離開。第一代農民工年齡大了已經返鄉,新一代農民工和農村青年開始進城,這一次變成了父母的“目送”。

每次離家,父母照例會把我送到村口上車。每次車子開出,我都不敢回頭看他們。去年的時候我還在哈爾濱上班,剛到哈爾濱第三天,父親就打來電話說,母親生病了,不肯吃藥也不肯去醫院。父親說母親埋怨你走的時候都不回頭看一眼。其實,每一次離家,也多想轉身揮手告别,隻是害怕這一轉身,看到父母斑白的雙鬓,就邁不開離家的腳步。父母的目送,何嘗不是我們的“目送”呢?目送着故鄉漸行漸遠。

在家的時候母親經常會說,特别羨慕鄰居家兒孫都在身邊的生活,母親的言外之意我們都懂,可是有時候,再多的情懷還是會敗給現實的生活。我從哈爾濱打電話回家,母親終于同意吃藥了,病也很快好了,其實我們都是父母的“心頭病”。以我來說,我幾乎不會像父母報任何的“憂”和“愁”,隻會報喜,但偶爾他們也會問問我們真實的生活。其實對于他們來說,何嘗又不是一樣呢?每一次打電話回家,聽到的不都是好的嗎?但他們真的過得如電話裡那樣好嗎?

兩個月前,一位鄰居小夥伴的父親因病過世,回家聽到消息的那一刻,他整個人都癱在地上,或許我們這一輩,才剛剛經曆了祖輩離開,還從未做好父輩會離開我們的準備,但是這真實地發生了。

在外久了,有時候會莫名的害怕,害怕回家看到父母并不像他們電話裡所說的樣子,害怕每年都要經曆的熟悉的離别,害怕哪天回家父母老的連我都不認識了,更害怕哪天回家見不到那些熟悉的人了。

父母用艱辛把我們養大,我們卻辜負了時光陪他們變老。

母親也數落過外婆

跟着炊煙回家,這是小時候母親教給我的“秘訣”。放學的路上,隻要看到家裡的煙囪在冒煙,我就知道,那是母親做好了飯等我回家。跟着炊煙回家,那是小時候最美的味道。

母親說,她的記憶裡,也有母親的味道。

在我的印象裡外婆做的菜是很好吃的,但是近年來,外婆做的飯大不如從前了,鹹淡把握的很不好。可能是人老了,話會特别多。每次去外婆家,外婆總會把積攢的瑣事唠叨給母親聽。母親也會顯得不耐煩,有時候還會回頂一句。記得有次母親生日,外婆來我家,不知道吃飯的時候唠叨了啥,外婆飯都沒吃就回家去了。後來我給外婆打電話替母親道歉,外婆卻對我說“孩子,我是她媽,她是我女兒,沒有人比我更愛她,她的脾氣我比你懂,我怎麼會怪她呢?”後來無意間我和母親說起這事,母親說:“其實你剛給外婆打完電話外婆就告訴我了。我是她女兒,沒有人比我更心疼她,我隻是覺得你外婆有時候有些事其實是不用計較的。”我半開玩笑地對母親說,你也不想等你老了,姐姐天天煩你說話吧!

其實,對于老人來說,或許她并不在意自己說的是什麼,她在意的隻是有個親近的人聽她說話而已。對于長輩,我們都缺乏耐心,無論是我們對母親,還是母親對外婆,這是一場延續的辜負。

不過對于晚輩,無論是外婆對于母親還是舅舅,還是母親對于我們,哪怕是天天都通電話,隻要坐在一起的時候,仍然願意聽我們沒完沒了地講着一年來所發生的點點滴滴。愛,原來是往下走的,從外婆、母親到我們。不管我們對他們怎麼的不耐煩,她們仍然在用行動诠釋着這份母愛的執着。

母親說冬天雖冷,但是你們能回來;外婆說期待自己能多過幾個年,那樣你們就都能來拜年了。時光,我們究竟錯過了他們多少變老的時光。

外婆、母親、我,三代人,往下傳遞的是愛、往上傳遞的卻是辜負。母愛本身就是一場對時光的辜負,而被辜負的外婆和母親,卻從來都是無怨無悔。

歡迎關注思客微信(sikexh),随時查看我們的最新消息。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