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鄧剛 鄧志剛語文工作室 2022-09-22 09:07
【作者簡介】
周靜,執教于湖南省長沙鐵路第一中學,現擔任教科室副主任。長沙市優秀語文教師,長沙市中小學骨幹教師,“鄧志剛語文名師工作室”成員;曾獲湖南省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優質課展評活動一等獎,長沙市錄像課一等獎,長沙市片斷教學一等獎,并在省、市、名師工作室多次上示範課、研究課;文章在《基礎教育參考》《學生.家長.社會》等雜志發表;參與編寫《閱讀與寫作》系列叢書,《向課文學作文》系列叢書;參與多個國家級、省級重點課題的研究,并獲得一定的研究成果。
【正文】
葉聖陶先生曾經指出:“讀與寫關系密切。善讀必易于達到善寫,善寫亦有裨于善讀。”從教學目的來看,讀寫結合應該有兩種取向,一種是“以讀促寫”,即從“如何寫作”的角度來理解閱讀材料,積累對好文章的感受,梳理寫作思路,學習語言,建構寫作圖式,最終以提高寫作能力為目的。另一種是“以寫促讀”,是以作者的寫作思路為線索,去還原當時的寫作情景,以便更準确地領會文章的意圖。筆者所談的“讀寫結合式”寫作教學主要指前者,“讀”是手段,是方式,是中介,“寫”的能力提高是目的。
好的閱讀文章從哪來,教材就是一個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大寶庫,哪怕隻發掘其中一小部分,也可以讓學生受益匪淺。為什麼就不能讓學生們學會在課文中“淘寶”,學習寫作的方法,找到寫作的趣味呢?下面我就談談基于課文的“讀寫結合”式作文教學心得。
一、巧挖教材有效訓練點
課文可以源源不斷為我們供應寫作素材、寫作技法,指點我們創意構思、創新表達,但是語文教材并沒有明确地為我們指出讀寫結合的研究點,也沒有為我們系統地設計讀寫結合的選練點。這就需要我們深思而慎取,面對一篇便于讀寫結合的課文,教師從哪些角度切入,更有利于教學。
1.向課文學布局謀篇,得行文規律
作文就像打仗,有了兵力和裝備,還要懂得戰術,會布兵擺陣,這樣才能打漂亮仗。所謂布局,就是把文章中的所有材料、作者的觀點,按照寫作的意圖,合理地排列、組合成一個完整而和諧的整體,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布局謀篇”。布局的過程,便是組織安排材料和确立文章内部構造的過程,動筆之先,需要匠心獨運;寫作之中,需要細心經營。
要善于選擇教材中特色鮮明,便于拓展整合的構思方法,引領學生借鑒課文的構思方法,提升自我思維能力,學會快速結構文章。如《燭之武退秦師》圍繞“退”字來結構全篇,可提煉訓練點“一字立骨法”;《雷雨》中的“巧合”使戲劇的情節結構更為集中緊湊,可提煉訓練點“巧合構思法”;《琵琶行》采用雙線結構,兩線既能平行展開,最後在契合點彙合成成一線,相互映襯,可提煉訓練點“雙線契合法”;《荊轲刺秦王》在描述刺秦的過程中,屢次設置困難,使全文的情節在跌宕起伏中進行,可提煉訓練點“一波三折法”……
2.向課文學用字遣詞,得如珠妙語
作文語言表達水平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課文範本,教會學生從範文中學習語言表達的技巧,特别是學寫那些準确恰當、表現力強、讓人耳目一新的句段,學生的寫作會更上一個台階。
要善于選擇教材中個性鮮明,便于揭示操作規律,便于仿寫的部分句子或片段,利用這些資源去引領學生借鑒課文表述方式,依據語言環境,恰切運用語言。如《荷塘月色》中大量比喻句的巧妙運用,才使得月下荷塘美景形顯神現,可提煉訓練點“比喻使形象”;《雨霖鈴》用點染手法,既點明情感的内涵,又用景物來渲染烘托所點明的情感,可提煉訓練點“點染傳情”;《蜀道難》運用誇張,有力地突出了蜀道之艱險雄奇,為詩增添了無窮的魅力,可提煉訓練點“誇張使形象”;《琵琶行》運用比喻、通感、側面烘托等手法彰顯音樂的魅力,可提煉訓練點“用多種手法描寫音樂”……
3.向課文學積理煉識,得理性思維
清人魏禧說:“為文之首,欲卓然自立于天下,在于積理而煉識。”所謂積理,就是積累關于社會人生的認識;所謂煉識,就是錘煉自己的思想,将自己對自然、社會、人生的認識深刻化、清晰化。二者并舉,可以造就高遠卓越的識見。高中作文訓練中必須重視理性思維的訓練和培養,才能增強學生作文中思想的力量。
要善于提煉或開掘教材中那些獨到、深刻、富于教育意義的見解,提升學生識見,并借機鍛煉學生理性思維,能由此即彼,由表及裡,使其文章準确、深刻、豐富、辯證些。如《師說》是韓愈為贊揚學生李蟠“不拘于時”的精神,而贈給他的。每個時代都有每個時代的特征和規則,但也有可能成為時代的桎梏,如何才能不被“流俗”輕易裹挾,擁有獨立的思考與理智的判斷?可提煉訓練點“不拘于時”;《小狗包弟》可提煉訓練點“自省”;《廉頗蔺相如列傳》可提煉訓練點“合作”;《定風波》可提煉訓練點“豁達”……
二、巧架“讀—寫”的橋梁
從讀到寫,是有一個過程的。讀,是吸收知識;寫,是運用知識。從前者到後者,必須通過實踐,才能把獲得的知識轉化為技能。這不是突變,而是漸變。教師應擅長運用各種方法,架起從讀到寫的橋梁,其實就是架起理解與内化的橋梁,讓學生的閱讀順利地生成文本。
橋梁一:情感激活
很多課文本身就蘊含着深深的情感,尤其當這種情感具有普适性,學生很容易與這種情感産生共鳴,從而文思如泉湧。如基于《大堰河-我的保姆》作文教學片段:
師:大堰河無疑是一位弱者,一位勤勞善良而又命運悲苦的社會底層勞動者,是應該被關注和被關懷的對象。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悄然生活在我們身邊,或卑微或堅強,當你走近他們,你也許會為他們悲慘的生活而震驚,也許會為他們慘淡的前景而憂慮,又或許為他們善良豐富的内心感動,為他們樂觀豁達的人生态度而折服。請同學們回憶一下,生活中有沒有那麼幾個讓你難以忘懷的“弱者”呢?
生1:小時候,院子裡有一個傻子,大家都不和他玩,嫌棄他;甚至欺負他,罵他。後面長大了才知道,他的命很慘,媽媽出了車禍,小時候發高燒就把腦子燒壞了,其實他沒什麼壞心的,現在想想挺後悔的。
生2:我想起了初中學過的一篇文章《老王》,還想了新聞報道過的那位資助貧困學子的拾荒老人,他們都是弱者,但在同樣艱難困苦的情況下,還有着金子般的心,我敬佩這樣的弱者。
……
師:滾滾紅塵中,是否有個孱弱的身影,曾讓你長久地凝眸?你是否默默地關注過風雨裡在街邊匍匐乞讨的人群?是否有些人的悲慘命運讓你恒久地難以釋懷?你是否曾經向求助的人果敢地伸出援助的雙手?你又是否曾為了某些人不公平的命運而憤怒地呐喊?請寫一篇關懷弱者的飽含真摯感情的作文。
學生慣于寫假話、寫套話,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情感未投入,情感是作文教學的催化劑,教師要善于激活學生情感因素。
橋梁二:方法指引
寫作肯定是需要訓練的。我們有時在心中感慨萬端,落筆一寫,卻是幹癟乏味,與心中的感受相差甚遠,因此懊惱不已。朱光潛在《談文學》中說過:“學文學第一件要事是多玩索名家作品,其次是自己多練習寫作。如此才能親自嘗出甘苦,逐漸養成純正的趣味。”這個對作品的“玩索”,肯定包括寫法技巧上的揣摩,玩索後再“多練習寫作”。作為教師,在為學生架設橋梁時,最關鍵的一點就是方法指引,而且一定要是操作性強,簡單可行的方法。
如作文教學《巧用反問使議論生出銳氣》片段:
師:下面這些文段在使用反問時?方法有什麼不同?
生:有的标題就使用了反問,如《中國人失掉自信了嗎?》;有的置于段首或篇首,如《敬畏自然》;有的置于段末或篇末,如《動物遊戲之謎》
師:很好,剛才這位同學是從反問在文中所處的位置點明了使用反問的方法,還有其他的方法嗎?
生:有的課文文段反問隻有一句,像《燭之武退秦師》;有的文段連續反問,氣勢強烈,如《祭十二郎文》《敬畏自然》。
如果隻說在作文中使用反問能加強語勢,估計學生還是一片茫然,不知道該如何使用。但是當教師把方法細化為使用反問的位置(标題,段首或篇首,段末或篇末),反問方法(單一反問法,連續反問法),學生自然就能模仿寫法,舉一反三,快速提升作文水平。
橋梁三:多媒體輔助
随着信息時代的到來,人們的閱讀和寫作方式都在發生着變革。目前,信息技術介入語文教學已成為普遍的事實,自然也可以給讀寫結合課型帶來新的内容和新的做法。在信息技術環境下,如何利用信息技術的優勢讓讀寫更好地結合呢?以《向<琵琶行>學習如何描寫音樂》為例:
利用信息技術的存儲型和呈現性,為大量的“讀”提供了可能。
所謂存儲性,指的是大量資源提供和積累;呈現性指的是多媒體表現。學生手上的閱讀材料是有限的,而多媒體極大地拓展了學生的閱讀範圍。以課文《琵琶行》為觸發點,利用多媒體展示了三個文章片段,微課展示了三個文章片段。既有課内的,也有課外的;既有句子,也有語段。如果不是信息技術的介入,恐怕一堂課難有這麼大的容量。
利用信息技術的模拟性,為情感激活創設了情境。
所謂模拟性,指的是情景再現,增強體驗。多媒體的生動形象可以彌補學生平時生活的局限,喚醒學生對一些生活信息的情感,一旦情感被激活,學生的“寫”也就自然水到渠成,手到擒來了。首先用音頻《琵琶語》帶入音樂與文字結合地美的氛圍,用視頻韓紅的《天亮了》激活學生的情感,學生在深深觸動下,自然有文字訴諸于筆端。
利用信息技術的交互性,為“寫”之後的交流提供了便利,增強了實效性。
所謂交互性,指的是人機互動和空間跨越。一堂作文課,如果沒有作品的交流與展示,無疑效果會大打折扣。信息技術下的課内交流與課外延伸更便利,也更具實效性。可以當堂用投影儀展示學生的片段,當堂讨論;也可以課後将自己的作品上傳至qq群,大家集體點評;甚至可以設計網頁,發起主題式作品交流。
三、巧設練筆點.巧用練筆方式
“讀寫結合式”的作文課是“為寫而讀”,終極目的是“寫”。“讀”主要是引導學生揣摩作者是“怎樣寫”的,然後分析概括出“怎樣寫”的表達特點;“寫”主要是讓學生仿照“怎樣寫”的表達特點,進行“寫”的表達練習。在學生的習作實踐中,知道“寫什麼”并不意味着懂得“怎樣寫”,“寫什麼”最終還要由“怎樣寫”來落實。
1.練筆點的設置要注意科學性
所謂科學性,指的是必須找準讀寫結合訓練點,然後依據訓練點制定讀寫遷移的練筆内容,力圖讓學生一課一得。這裡的練筆點指的是從課文挖掘出的訓練點,也就是學生的讀寫結合點。能否相得益彰,全在這個點上。
如依據《雨霖鈴》,挖掘出訓練點“點染傳情”,從而設置練筆點“自拟題目,寫一段話或一首小詩,文章要運用點染手法(先點後染或先染後點),以傳情達意”。這個練筆點确定必須使用點染手法,明确了點染的位置,而且隻要求片段練習,目标明确,讓學生能學以緻用。下面選取學生片段:
我愛它的那種“黑”,這種“黑”是特有的,使用再美的語言都無法将它描述的淋漓盡緻的。或許它是位美麗的少女,那種“黑”也許是她不願摘下來的面紗而已;那種“黑”也許是她穿着的那深黑色的晚禮服;那種“黑”也許是她烏黑發亮及腰的柔發。它“黑”的美麗;“黑”得讓人置身于其中;“黑”得别有特色。
我愛它将臨時那一朵連着一朵的美麗的彩色的祥雲;我愛它如“斑點”般的無數顆閃亮的星星,其中還夾雜着讓人充滿希望的流星;我愛它有着那銀色般的明月;我愛它為我們帶來的那個隻有大自然原始聲音的靜靜的世界;我更愛它那寬闊的黑黑的天空•••••••
我愛它靜悄悄地來,悄悄地走。它有一種默默無聞的精神,将那音樂般的蛙鳴、琴聲般的知了聲、白玉磐般的月光、棉被般柔軟的雪花帶給了我們,它将自己擁有的都傾其所有,換來的卻是人們“夜晚太長”的數落,可是它毫不在意這些,還是悄悄地來,悄悄地去,無怨無悔。《悄悄愛上夜》
2.練筆方式的設置要注意多樣性
一堂作文課,如果沒有當堂練習,課堂的實效性會大大降低;但是從教學實踐來看,學生的練筆往往需要一個内化思考的過程,要求學生在課内短短的時間内就完成一篇像樣的練筆有時不太現實,甚至會導緻一些基礎較薄弱的學生敷衍了事,所以教師可以設置多樣的練筆方式。
有些訓練點可以采用課堂微寫作的形式,“微練筆”立足“微”字,它較“小練筆”而言,切入點更小,小到“微乎其微”;篇幅更短,三言兩語即可;覆蓋面更廣,可謂無“微”不至;言語特點更鮮明,追求“積微成著”。比如基于《六國論》的作文教學,就要求學生仿照着寫一個議論文開頭,要求運用“有反對者意識,有強烈的現實針對性,有一分為二因果推論”的“開門見山法”,不超過100個字。
有些訓練點可以采用課後作文的形式,精益求精地練。如基于《燭之武退秦師》的“一字立骨法”訓練點,可以設置練筆點“我可以終身奉行的一個字”。這樣的練筆點課堂内完成難度太大,隻能課後完成,老師還需精心點評。
有些訓練點可以反複地練,尤其是一些重要的、特别的訓練點。如基于《鴻門宴》的“搖擺延宕法”結構訓練點,學生練了一篇記叙文後,再勾連《清兵衛與葫蘆》時,又可以将這種方法加以訓練,讓學生用這種方法創造一篇小小說。
讀寫結合猶如水乳交融,相信教師在作文教學過程中,如果能潛心研究,巧妙地利用教材,并善于捕捉機會,把握好讀寫結合的時機,講究策略,設計好并指導好練筆,讓學生“我手寫我心”,那麼我們的作文課堂就能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鄧志剛語文工作室《閱讀與寫作》系列叢書
鄧志剛語文工作室《向課文學作文》系列叢書
(本文發表于《基礎教育參考》2017年第10期)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