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邢帆 來源:中國信息化雜志
近年來,随着雲應用的深入,以及雲計算市場的走高,IT業界主打雲、轉型至雲的公司不在少數。然而雲計算的成功并不代表着雲公司的成功。與青雲QingCloud CEO黃允松的對話中,充滿着對技術與市場的尊重。無論是對雲計算本身還是時下熱議的AI技術,他都有着自己的判斷和憧憬。
《中國信息化》:數字化企業有很多值得成熟企業學習的地方。您認為青雲目前已經成熟了嗎?您是如何定義屬于青雲的成熟的?您認為從數字化企業的成功案例中,是否有值得青雲學習的?
黃允松:青雲目前還談不上成功,我們離“雲之基石,自由計算”的願景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我認為雲計算取得偉大成功的标志,就是當它成為新的空氣,沒有人能離開它,雲服務商變得完全透明。再也沒有記者願意采訪IT和CT 行業,IT和CT變得簡單、廉價,雲就成為社會存在的基石了。
在雲計算領域,亞馬遜AWS、谷歌這些公司都非常值得青雲學習。AWS作為第一代公有雲廠商,它的曆程,包括走過的坑,都值得青雲借鑒、學習。比如AWS曆時9年實現淨利潤,青雲從商用開始用三年時間實現千萬級規模的淨利潤,并不代表青雲比AWS更聰明,而是青雲相比AWS晚起步5年左右的時間,并且從AWS身上學到了很多。
谷歌作為一家倡導“工程師文化”的技術公司,對于工程師的寵愛,對于技術的極緻追求,都是青雲很好的學習榜樣。青雲也同樣推崇“工程師文化”。青雲的辦公室有健身房、咖啡吧,平時也有各種球類比賽、登山、“Think Friday”等活動。
在青雲,工程師熱愛自己的專業,也有很強的學習能力。同時,青雲會給予工程師最大的自由和信任,保護他們的創造性和話語權。這也對工程師提出了更高的自我管理要求。“Be Leader,No Boss”,是我們的工作宗旨。
《中國信息化》:2017年雲計算的發展在業内有諸多預測,例如:多重雲将成為新常态;内存和臨時存儲變得更加重要;更多内容交付網絡;機器學習将成為企業的核心等。以及利用超融合架構和容器技術。這之中,您認為哪些最有可能成為現實?哪些會對青雲産生影響?
黃允松:這些都有可能成為現實。
雲計算的分工會細化,即多重雲。雲市場份額之大,沒有任何廠商可以一家獨大,各種PaaS、SaaS服務商将百花齊放。這對于雲計算公司來說是好事。
閃存變得重要的原因是因為目前在計算機硬件系統裡隻有一個機械設備——機械硬盤,它帶來的災難是無與倫比的。在計算機行業裡,虛拟化和雲計算就是經典的“共享經濟”。但是機械設備無法滿足并行處理的需求,極大地束縛了共享經濟的發展。2016年11月,青雲正式推出上海1區,全部采用SSD閃存介質,不再使用機械硬盤。我們用實際行動證明這是一個電子的世界,而不是機械的世界,青雲正在引領這一潮流。計算機體系架構裡最大的瓶頸是機械設備,如今這一瓶頸已經可以退出曆史舞台了,這對雲計算行業是巨大的利好。
内容交付網絡一直都是業内的流行業務。形式比較簡單,全國各地不斷疊加機器,作用就是提高網絡的訪問速度。如視頻點播、網絡教育等具備大訪問量的大量應用幾乎都會使用到CDN。青雲聯合多家CDN廠商(網宿、藍汛等)推出了CDN加速服務,利用他們的優質節點,并全面覆蓋各運營商,提供網頁加速、大文件下載加速、視頻分發加速多種使用場景,并擁有強大簡便的域名管理、防盜鍊、監控統計等功能。
機器學習是機器智能、人工智能的核心,AI更是當下的聚焦、未來的趨勢。AI的實現需要複雜的算法,同時這些算法是需要基于大量複雜的數據進行的。而這些大量的數據就需要一個穩定、可大規模彈性拓展的雲計算平台來支撐。從AlphaGo和Master的例子來看,現在是通過恰當的數據、數學公式、訓練方法和程序來控制AI,并使計算機意識到很多問題。但AI超越人類是指日可待的,我相信總有一天AI懂得如何利用技術甚至是能源。到那時候,想從技術層面合理運用和控制AI,是很難的。
超融合架構會變得越來越重要。青雲從金融業往其他領域拓展過程中深刻感受到,雲計算的交付形式正在發生改變。一方面是IT技術不夠強的企業用戶會希望他們獲得更簡單易用的解決方案,另外一方面是很多用戶消費習慣也日益成熟,對青雲愈來愈信任。這時候,青雲的超融合架構方案,更進一步貼合用戶的需求。
容器技術的優勢在于輕量、快,但安全穩定等方面的局限性決定了它和虛拟化技術不是相互取代的關系,而是相互補充的關系。此外,底層基礎設施平台的能力直接決定應用運行時的質量,也是決定應用是否成功、産生價值的核心因素。基于此,2016年青雲實現軟件定義存儲架構的升級,用同一套架構同時支撐虛拟化和容器。同一套架構,既保障整個管理運營的高效,也能保證成本最低。現在青雲所有PaaS服務都基于容器技術,Hadoop性能比之前提高5倍以上。
《中國信息化》:您是如何評價目前中國的雲計算市場的?青雲面向全球市場是否已經有規劃?
黃允松:美國的雲計算市場占全部IT消費的比例大概百分之十幾,而中國跟美國相比還有很大差距。
中國雲商很多在層次、定位、方向等都不同,發展各異。很多雲計算領域創業者一直有誤區,追求業務的快速成長。雲計算特别是IaaS領域,是屬于資産重且利薄的行業。并且雲計算是一個純技術領域,創業是一個漫長的時間。
整體來說,中國的雲計算市場還有很大的增長空間。這兩年,雲計算市場依然在洗牌階段。可能要到2018年,我們才能看見一個比較穩定的雲計算市場格局。
青雲面向全球市場正在規劃中,對國外雲計算中心有定位,我們拓展海外市場并不是為了 國内的需求,而要實現本地化運營。
《中國信息化》:有業界人士預測,2017雲計算成本将有望進一步下調。近日青雲宣布面向所有可用區開放“預留實例”計費模式。能否解釋一下青雲對于控制雲計算成本的考慮。
黃允松:公有雲和私有雲的成本控制是兩種不同的方法。
在公有雲領域,租數據中心、買設備、人力、運維,這些都是巨大的成本。通過軟件定義數據中心、“P2P機器人”自動化運維、SDS 2.0、SDN 2.0等技術,青雲的數據中心無需專人值守,實現了非常高的服務器利用率,網絡和存儲都具備高可用和高可靠。通過技術的手段可以不斷降低成本,同時也能夠不斷讓利給我們用戶。預留實例,就是青雲針對用戶長期、穩定的IT需求推出的主機(實例)使用和計費方式。結合按秒計費,用戶可以對自身 IT 需求進行合理規劃,區分短期彈性需求和中長期穩定需求,精确配置相應投入,獲得最優的整體成本收益結構。針對短期彈性需求,可以選擇按需付費,按秒計費,靈活精準,避免浪費;針對中長期穩定需求,可以選擇預留實例,價格更低,能夠大幅節省IT成本。
而在私有雲領域,通常是以項目為單位計算成本和收益的。很多雲商拿到的私有雲項目,都需要派數十位工程師在客戶公司駐場服務,做PoC、部署等,常要花上幾年時間。這當中的人力成本是巨大的。所以,私有雲産品的成熟度、标準化和自動化程度對于降低成本至關重要。
來源:東北新聞網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